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有一整套的学校体制。中央所设的高等学校主要是“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此外,还在门下省设弘文馆,东宫设崇贤馆,称为“二馆”,太医署、司天台也各招生徒传授医学、天文历算等专门技术知识。中央六学之中,前三学传授儒家经典及其注疏,后三学为专业性学校,分别学习律令、书法和文字学、数学。这些学校不仅招收国内学生,同时也招收各国留学生。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各类高等学校学生有三千多人。随后,增筑学舍一千二百所,扩大招生名额,高丽、百济、新罗、高昌、日本诸国纷纷派遣子弟入唐求学。万方辐辏,盛况空前。六学二馆的学生达到八千多人,这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府了。

——摘自刘海峰《试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文化教育事业处于基督教垄断之中。中学与小学教育由修道院承担,高等教育由主教掌握,这就决定了宗教思想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即使是医学、法律这一类与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也必须在基督教正统的范围内发展,任何异端思想都会受到严厉的制裁。中世纪晚期时,经济的发展需要数学计算知识和商业经营技能,但以宗教为主的教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商人集中的城镇逐渐打破宗教垄断教育的局面。13世纪,西欧出现了很多新创建的大学,既有规模较小的专业学校,如法学学校、医学学校,也有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学校。大学教授也逐步摆脱宗教束缚,可以讲授希腊、罗马古典名著或是物理学、天文学等课程。

——摘编自沈之兴《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晚期欧洲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2021-12-14更新 | 23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梧州市2022届高三10月摸底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文生态系统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的解决又依靠良性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建立,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个人生态问题的重心在于通过修身解决心身关系问题,进而解决社会生态问题以根本解决自然生态问题。儒家的也包括爱自然,对待具体的自然事物,不是简单的不杀生,强调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儒家经典强调,必须制定相关礼制、法规来保护生态资源,禁止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捕鱼捉鳖。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之间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足以食人”“足以衣人,但只有运用知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才能实现丰衣足食,国家应该设置专门官员来管理自然资源的开发。

——摘编自乐爱国《儒家生态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   1973年以来中国生态观念的的变迁

年份生态保护主要观念
1973—1981年首次打破社会主义中国不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观念
1986—1991年首次提出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992—1996年首次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
1997—2001年首次提出源头保护和自然恢复
2007—2011年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
2012—2016年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2017年至今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侯鹏、高吉喜等《中国生态保护政策发展历程及其演进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家生态观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生态观念变迁的背景,并分析生态文明理念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1-04-27更新 | 217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玉林市育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0~194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边区因为日军残酷的“扫荡”,再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党和边区政府发出了要“确保战时农产品自给”的号召,开展生产自救运动,通过奖励垦荒、科学种田和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等手段增加粮食总量,提高边区自给水平。鉴于边区农业生产制度尚未成熟,边区政府积极着手完善生产建设制度,通过提供危机贷款,给受到自然灾害的农民购买粮种,以保障民众正常的农业生产,还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使农民的生产资料得到保障,压力减轻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提升。根据地粮食产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使边区政府渡过了粮食危机。边区政府在应对粮食危机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受人民信任。

——摘编自刘长林、吴明怿《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冀鲁豫边区政府应对粮食危机举措的意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欧有地方自治传统,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工业革命后,为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西方国家把城市分成为若干小区来负责救济,社区组织开始形成。二战后,社区发展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在政府的管理和组织下,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等,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各国政府还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使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据姜泛《社区在西方:历史、理论与现状》

材料二 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职工被纳入诸如工业、交通、商业、物质、金融、文化、教育等类型单位。单位对工作人员支付工资,还履行住房、医疗、食堂服务、商业服务、子女入托,甚至子女中小学教育等社会性服务功能,所谓“单位办社会”。一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几乎都依赖于“单位"。30 年间,劳动者在各单位之间的流动比例较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单位内部的商业、食堂、学校等服务功能逐步社会化、市场化。

——摘编自郑撼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城市社区与中国单位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西方社区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法合所学知识,说明单位在我国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红船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四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根据材料非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清晰,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1-03-10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贵港市立德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世界124个国家的宪法典中,有97个国家宪法规定了宣誓制度。从历史发展脉络考察,现代意义上宪法宣誓制度的雏形可追溯至英国 1215 年的 《大宪章》。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宪法宣誓制度借鉴了英国《大宪章》的立法思想,纷纷将宪法宣誓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沿袭下来。无论是英美法系或是大陆法系国家都以立法的形式对宪法宣誓制度予以明确。例如,美国《宪法》中有如下规定:“在总统就职之前,他应宣誓或誓愿如下——我郑重宣誓(或誓言),我必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我最大的能力,维持、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德国宪法中包含“附加宗教宣誓”的相关规定。宪法宣誓制度必须遵循极为严格的程序,彰显出宪法宣誓的庄严性,整个制度用仪式化的方式搭建起宪法文化的传输体系。

——摘编自赫然等《西方宪法宣誓制度给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机关中实行就职宣誓,始于苏维埃时期。早在苏维埃政权创建时期,政府委员就曾在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进行就职宣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在其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机关——立法机关( 参议会或临时参议会,人民代表大会)、行政机关(政府)和审判机关(法院)中,新当选领导人员实行就职宣誓。据《解放日报》载,在陕甘宁等地,新当选的参议会常驻议员和政府委员曾举行了就职宣誓典礼。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对英国、美国、苏联、南斯拉夫和伊朗等国的就职宣誓曾有所报道,有的甚至放在头版进行报道。冀鲁豫边府行政委员就职典礼上,边府委员参议会驻会议员就位后,徐达平副主任领导全体委员宣誓:“忠实为人民服务,如有违犯,愿受人民严厉制裁。”

——摘编自贺永泰、张文欢《延安时期政权机关的就职宣誓及其价值意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宣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实行就职宣誓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
2021-12-02更新 | 19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贵港市江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文科)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的体育组织形态,是一种以群体体制为主的平民体育。例如,上流社会热衷于射行礼、投壶下棋等;中下层社会流行郊游、蹴鞠等;军中盛行武艺、角力等;医学家和养生者好导引行气养生之术等。中国古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养成了向内,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不事竞争、注重养生、形体自娱的体育文化形态。

——摘编自陈祥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   恶劣的环境练就了古希腊人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敢于冒险的民族性格,由于对躯体的健美与力量的崇拜,他们通过运动来锻炼肌肉、强化体质,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雅典和斯巴达等以城邦制度为支撑,通过国家的引导和组织,促使公民从童年到青年,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体育训练;城邦还通过定期举行运动会来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在绝对平等规则的保障下,古希腊竞赛推崇通过个人能力来获取属于自己的荣耀。

——摘编自胡勇刚《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深层意蕴下的竞技观》等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来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指出要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在党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将公共卫生与体育进行融合发展,用体育手段增强人民免疫,增强人民健康与幸福感,共筑全民小康社会。

——摘编自人民网《体育强则中国强!习近平为体育强国建设指明方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体育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十八大以来党的体育方针和政策的意义。
2021-11-20更新 | 290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玉林市北流市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是治史的基本方法,有横向和纵向、单向和多向、宏观和微观等类型。中国传统史学自古就有历史比较法,但那些都是简单、个别和偶然的比较,而且对域外文化很少表现出兴趣,他们关心的所谓"天下"实际上不超出中国范围。晚清以来,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留心中西历史和文化之差异,并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如梁启超撰写的《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各国宪法异同论》等,认为从中国和欧洲历史比较中,可以"知今日现象之所由来",并提出"凡天下事,必比较而后见真"。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历史比较法,自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符合题意且明确,即具备可比性;阐述史实合理且正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政府沿用隋朝的粮仓,并在洛阳附近营建大型国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规模最大,粮窖总数400个左右。第160号粮窖还保存有一窖已炭化的谷子,约50万斤。仓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并有驻军守护。唐朝政府通过财务勾检,即财务审查、账目审计与法律法规来对粮仓进行管理监督。仓窖所储粮食主要是从华北地区运来的租粟和江南地区运来的粗糙米。地下储粮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大型粮仓均分布于长安、洛阳方向的运量干道上,便于各州县的税谷、税草的输送。隋朝大运河修建时,也充分考虑了大型粮仓的位置关系。

——摘编自《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王恺考古文集》等

材料二   粮食储备体系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清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将粮食仓储视为“生民之大命”。属于国家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水次仓、旗仓、营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以积贮备荒为宗旨的常平仓、社仓、义仓是清代仓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平仓作为官仓,是清代储备粮食救灾的主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国家对常平仓的管理非常严格,从修建仓库、储粮数额到仓库的日常管理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严定常平仓盘查追赔之制,严防仓粮亏空。义仓则为民仓,设于市镇,另外还有同属民办的社仓,设在乡村。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隋唐时期国家粮仓得以大规模兴建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粮食仓储制度对当今粮食安全的启示。
2021-06-06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立国之初,朝廷设立负责保护山泽、林木的最高机构——虞部,地方州县的林木资源则由通判或县丞兼理,由官府统一管理,不准个人承佃经营。宋太祖下诏,要求“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六月,诏“缘广济河并夹黄河县分,今佐栽种榆柳”。仁宗诏令:“委令、佐劝诱人栽植桑、枣、榆、柳,如栽种万数倍多,委提占司保明闻奏,各与升差使。”朝廷要求造林“列树以表道”河北等地“缘边官道左右及时植榆柳”,数年后,“太常博士范应言‘诸路多阙系官材木,望令马递铺卒夹官道植榆柳……五七年可致茂盛,供用之外,炎暑之月亦足荫及路人’”。北宋帝王禁止砍伐河东、忻州、代州等北疆的林木,并令植树造林,以屏敌骑。人们还注意到虫害对林木资源的破坏,探索以生物防治的办法来保护之。

——摘编自张全明《论宋代的生物资源保护及其特点》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了社会动荡、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学理论兴起并迅速发展……1933年3月,罗斯福签署《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组建了民间资源保护队。1933~1942年,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征募了约300万城市失业青年植树约20亿株,超过200万英亩。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后,将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作为该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到20世纪40年代,通过合作项目植树超过1.5亿棵,其中多数树木用于控制土壤侵蚀。治理后的田纳西河全程通航,并在“美国雨量最大的区域之一建成一种近于完美的雨水控制体系”。

——摘编自王向红、邢小鹏《美国资源与环墙保护运动的第二个高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保护林木资源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保护林木资源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