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尚书》

(译文: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

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何尊”底铸铭文

(译文:周武王攻克了大国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

封建自周公始,封建制度最大之功用有二:一日同化,一日分化。所谓分化者,概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使各因其环境以尽量的自由发展。所谓同化者,概将许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以形成大民族意识。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


(1)《尚书》与“何尊”分别属于几手史料,并说明其史料价值。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制度”是什么制度,并简析此制度的作用。
2023-06-27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西汉时期佛教最初传播于中原还是西域,众说纷纭。从语言学角度看,佛教传播并未经过西域的中介。《史记》《汉书》《后汉书》均未记载佛教在西域诸国传播的情况,而上述诸书的西域传记却是根据张骞、班勇等人的报告写成的,但已知的西域佛教文化遗址未超过公元2、3世纪。这表明(     
A.文化遗址发掘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汉时期中原早于西域传播佛教
C.文物材料与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D.历史研究需要结合多种视角探讨
3 . 关于禹死后的权力继承,有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禹晚年将王位禅让于益,“启(禹之子)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成书于战国的《竹书纪年》则记载禹传王位于启,“益干启位,启杀之”。要对这两则史料进行辨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竹书纪年》的时间比《史记》早,其说法更可信
B.《史记》的内容都按照儒家思想修改过,不真实
C.《竹书纪年》在宋代散佚后重新搜集整理,不可信
D.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与这两则史料进行比较研究
4 . 史料与史料实证。

材料一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材料二 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史料研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 文献记载,西周成王时,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赞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而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


材料四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铭文开篇写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中宅(居住)兹(这里)中国(天下之中)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该铭文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


(2)材料三中关于周成王迁都洛邑(成周)一事有何分歧?材料四中何尊的出土有什么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救济与优抚

管仲相齐,行“九惠之教”

老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免一子征役),三日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免二子征役),日有馈肉;九十以上,举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供)棺椁。
慈幼有三幼者妇无征(免妇人征役),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保护),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
恤孤属之其乡党、知识(友人)、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相关官员)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
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偏瘫)、握递(两手屈拱而不能伸直的残疾),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合独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
问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病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相关官员)行于国中,以问病(探慰病人)为事。
通穷若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
振困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
接绝士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

(1)“九惠之教”被后世称为齐国民生治理的“顶层设计”。依据材料指出这一民生治理方案的特点。

执杖是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常见的老人形象。早在西周时已将老者扶杖作为礼制推行。《续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受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音jiu)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汉代朝廷颁行赐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将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明确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出至汉朝,形成尊老敬老之风的原因。自此之后,历代在优抚养老方面还有哪些表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2022-07-0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史学界一般认为,明代玉米传入中国。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用下列材料探究玉米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来源成书时间关于玉米的记载
河南《襄城县志》嘉靖三十年(1551年)“玉麦”
甘肃《平凉府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番麦”、“西天麦”
(明)田艺衡(文学家)《留青日札》序作于1572年“御麦出西蕃,旧名蕃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
(明)兰茂《滇南本草》(药物学专著)最晚成书于1476年“玉麦须(玉米雌蕊花丝),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宽肠下气”
A.《襄城县志》《平凉府志》为官方记载,完全准确可靠
B.《平凉府志》的记载晚于《襄城县志》,故可信度较低
C.《留青日札》是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D.《滇南本草》作为史料,应注意与其他史料互相印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95年,康有为组织十八省举人联名“公车上书”。康有为本人的文章回忆,上书遭到清政府拒绝;但有现代学者考证认为,康有为根本没有向清政府呈递举人们的改革主张。下列关于“公车上书”认识合理的是
A.作为亲历者,康有为的记载最为可靠B.对历史真相的探究,需要不懈的钻研
C.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无需达成共识D.现代学者掌握更多史料,其研究更为可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图中的文物利簋,出土于陕西临潼,是西周初期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据《尚书》及记载,牧野之战发生在甲子日清晨,这与利簋的记录一致。这体现了
A.历史文献须与出土文物一致才具历史价值B.文献的史料价值经考古验证后可信度提高
C.所有历史文物记录的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D.与文物展现的内容相悖的文献信息不可信
2022-02-09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京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甲(生卒年不详),子姓,名至。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尚书》记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

《史记》记载:“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称'太宗'”。

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也。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1)通过上述材料可以认定的史实是什么?
(2)《史记》和《竹书纪年》关于太甲放逐的记载有何不同?并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分析原因?
(3)如果要考证“太甲放逐”事件的真伪,你认为还可以参考哪种史料,并阐述理由?
2022-02-16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三中、滕州一中、枣庄十六中等四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这一史料的价值在于
A.实证罗马帝国疆域辽阔B.是确证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C.佐证古代世界文明交流D.说明当时金银是主要货币
2022-01-1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