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以下是两则有关罗马帝国时代的资料:资料甲:“罗马前期皇帝甚少主动采取影响全帝国的措施,通常于地方社群或个人要求后才作回应。皇帝与人民的接触最主要的模式为‘要求与回应’。”资料乙:公元112年小亚细亚总督普林尼写信向罗马帝国图拉真请示如何对待基督徒。图拉真回复:“你处理基督徒的方式很正确;要规定一个普遍原则,以为处理这类事的标准是不可能的。”比较两则材料,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合理的
A.两者角度不同,甲是整体的概论皇帝所为,乙是一则皇帝作为的具体例证
B.两者观点不同,甲说明罗马皇帝角色较为消极,乙凸显皇帝角色较为积极
C.两者可以印证,甲有关罗马皇帝的分析论点能从乙的具体实例中得到支持
D.两者可以对应,甲对皇帝角色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乙中地方官和皇帝的关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厚葬颇为突出。汉代除崖墓外,各类墓上均有坟丘,帝王、贵族官僚墓上的坟丘都十分高大。西汉帝陵以坟丘为中心,周围筑夯土墙垣。每墙中央开一门,构成一个陵园。园内有寝殿、便殿,因旁有庙。汉代墓室构造日趋复杂。有土坑木椁墓、石室墓、画像石墓、砖室墓、画像砖墓等。食物、衣科、各种器皿及生产工具等等,经常出现于汉墓中。汉代上自天子,下至臣民,家有丧事,亲故往往送钱帛财物以助丧,贫人与富人俱钱百,并为赙礼。

灵魂不灭观念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能祸害或保护子孙,干预人事,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人类丧葬习俗中出现了厚葬现象。“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东汉政论家王符就厚葬现象曾批判道:“虽.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 ,则称以为孝,显明立于世,光荣著于俗。”世人在丧葬上的奢侈行为不过是打着尽孝的幌子以博取功名而已。

——摘编自郝建平《论汉代厚葬之风》等

材料二     民国时期,关于丧葬礼俗的改革,不论是来自官方还是民间,其主旨均侧重于改造旧礼、创立新制。虽然在制定新丧礼的时候参考了先秦《仪礼·士丧礼》和《朱子家礼》之类的典籍,然而同时还参酌了西方丧礼、国际惯例以及现行礼仪制度。这种变革打破了历代制礼所采用的“复礼”原则与注经方式。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直至今日,追悼会的仪式与当年所定制度大同小异的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丧葬礼仪既含有社会生活的内容,即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与怀念,对死者生前事业、功德的评价与彰显,以教育后人继承死者遗志,完成未竞事业;又含有信仰的内容,即对死者进入信仰中的另一世界表示送行和祝福,通过仪式超度亡灵使死者灵魂得以安息。取缔丧礼中的宗教仪式,破除鬼神迷信,是民国时期丧葬礼俗改革的重要方面,这就淡化了丧葬礼仪中信仰的内容。此后,褪去神秘的外衣,显露平实的本色,成为丧葬礼俗演变的趋势。

——摘编自严昌洪《民国时期丧葬礼俗的改革与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厚葬之风的表现,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民国时期丧葬礼俗改革的特征,并对其作简要评价。
2022-04-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阿勒泰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文官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汉时代。最初,职业文官与世袭贵族并驾齐驱。文官势力的第一波壮大,发生在汉武帝执政前后。内外朝、察举制、回避法、致仕制、考核考察等制度都是这一波浪潮的产物。文官势力的第二波壮大发生在隋唐。在平民阶层的支持下,隋唐文官制度迅速走向成熟。宋朝或许是文官势力的高峰。文官集团刚刚配合皇权,取得了针对门阀贵族的全胜,并且得到了新兴的平民阶层的支持,迎来了蓬勃、宽松的发展。但是,君权排他与独裁的本质,在动荡局势的掩护之下,打破了君臣共治的均势,文官势力也从峰顶跌落到康雍乾时期的谷底。

材料二       文官士大夫是中国历史的一大特产,它横跨政治和社会,兼具官员、文人、乡绅等多重身份,是中国历史稳定和发展的建设性力量。回避制、人事铨叙、监察考核和日常管理等内容督促文官群体强化帝国各部分的治理,汲取资源,向上负责,效忠帝王。文官制度中包含着追求效率、清廉、民本等原则,文官士大夫在实践中秉承的中庸、谦让、勤勉等人生态度,沉淀为中国历史的宝贵遗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某些通俗文史著被认为,由于《马关条约》谈判期间李鸿章遇刺,日方不得不将原定3亿两的数额减少到2亿;而日方参与者回忆录则记载是因为破译了中方电报,确认3亿两可能导致谈判破裂,不得不减少。这说明(       
A.通俗文史著作完全不可采信B.考辨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
C.日方的回忆录更为真实可靠D.年代久远无法确认历史事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欧洲,19世纪初的城市街道普遍使用鹅卵石铺路,到19世纪中期,已改用花岗石及方木块铺路,及至19世纪末发明用砖、混凝土和沥青铺路法后,欧洲各国的城市街道状况大为改观;新式自来水系统于1850年以后开始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城市建成,路灯制度从19世纪开始也日渐改良。上述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当时
A.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B.街道铺砌技术的进步
C.各国市政立法的完善D.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2022-03-30更新 | 1463次组卷 | 47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4 年,《东方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面对瘟疫,最可靠的防疫举措不外乎以下三种∶一曰设传染院·一曰行隔离之法.一曰扫除法。这表明
A.建立近代卫生防疫成为共识B.传统卫生管理弊端显现
C.国民健康纳入国家施政要务D.积极的防疫观念已出现
7 . 文献中的“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作为出土文物,西周的何尊铭文中也有“宅兹中国”一词。这说明传统典籍(       
A.能够完整反映历史真实B.可与考古发现相印证
C.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D.比出土文物更有价值
2022-02-13更新 | 254次组卷 | 26卷引用: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尚书·禹贡》是战国时期托名大禹的一篇地理著作。文中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如图)并分成九个等级:雍州上上,徐州上中,青州上下,豫州中上,冀州中,兖州中下,梁州下上,荆州下中,扬州下下。据此分析,《尚书·禹贡》对以下哪种说法的史料价值最大
A.西周时期以都城为中心的分等级统治体制
B.“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历史开端
C.战国时期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统一观念
D.大禹时代的国家疆域及行政区划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据司马迁《史记》等记载,胡亥当政时期法令和吏治严苛、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皇帝却不收容救济。近年湖南出土的《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则展现出胡亥重视赦免罪人、“德惠”吏民的皇帝形象。这说明
A.秦亡的传统认识已被颠覆B.研究历史需多重证据
C.出土文献相对更具可信度D.秦末的历史得到厘清
2021-12-28更新 | 394次组卷 | 14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法令确立了一个“重要的先例”,即“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190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销售任何添加了可能对健康有毒或有害物质的食品。这些法律的颁布
A.杜绝了损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行为B.反映了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国家重视
C.解决了生产者造假制劣的违法问题D.提高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能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