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对如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中央财政支农投入情况(单位:亿元)
A.政府长期正视“美好乡村”建设B.农业生产出现规模化产业化趋势
C.中央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持续增强D.农业经济结构在调整中得到优化
2021-04-23更新 | 25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4年,孙中山在为刘成禺所著《(太平天国战史)序》中指出:“虽以曾(国藩)号称学者,终不明春秋大义,日陷于以汉攻汉之策。”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钱穆对曾国藩也有一系列的论述,主要见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论著。钱穆对曾国藩虽有赞赏之词,如“曾国藩虽在军中,隐然以一身任天下之重”,为学“以转移风俗、陶铸人才为主”,而持论则“平正通达,宽宏博实”,“诚近世间出一伟儒也”。但也有责备之意,如“湘军诸帅虽自谓受传统文化之浇培、以保护民族文化自任,而他们对于民族大义,亦早已丧失”,“寄托在异族政权的卵翼下来谈民族文化之保存与发皇,岂异梦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国藩“伟儒”形象产生的史实依据。
(2)依据材料,指出与孙中山对曾国藩的评价相比,钱穆的评价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3-05-06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县官”一词,传世文献中先秦时期仅有两例。秦汉以后文献中则大量出现“县官”一词,如《史记》中含注共出现36次,《汉书》中含注共出现82次,《后汉书》中含注共出现28次。这一变化(     
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B.折射出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
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从汉唐盛世到清末民初,我国的对外称呼不断变化。纵观我国对外称呼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的心态变化轨迹。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称呼字义释读
“番”“番”是我国最早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已有三千年历史,“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胡”汉唐时对我国北方及西域的波斯、大食泛称为“胡”;从西域引进的物种称呼皆带胡,如胡瓜、胡萝卜、胡笳;唐对旅居长安的西亚人通称胡人。“胡”字带有贬义,如“胡虏”、“五胡”。
“夷”“夷”是对华夏族对东方各族泛称,汉时指四方少数民族,清代多指外国人。“近唯英夷,实乃巨诈”(龚自珍语);“夷”字民间使用较少,多见于文人笔墨。
“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现代化的”;《辞海》释义为“旧时泛指来自外国的事物”,与“土”相对。晚清出现许多冠以“洋”的词汇如东洋(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洋文、洋布、洋行。“洋”长期被视为先进和高品质的代名词。
“西”“西”字专指西欧和美国,称呼其他国家时具体指出地域或国度,如非洲人、印度人。洋务运动后与西方有关者皆称“西”,如西服、西餐、西医等,我国对外称呼渐被“西”字取代。“西”字作为表示地域方位的概念,剔除了“崇洋”“慕洋”的成分,体现出民族心态的成熟。
“外”改革开放后,“外”字在对外交流中广泛使用,外汇、外贸、外资……,不但涵盖西方国家,也包括世界各国。“外”字彰显不亢不卑,不媚不张的民族气质。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取材料中关于中国人对西方或外国人称呼变化的若干信息,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国民认知水平或民族文化心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分析论述,可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失业人口一度高达60余万人,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上海市政府开办了一些传习所,又筹集民间资本兴办了一些民生工厂,前后安置失业工人数千人。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振兴实业的同时,政府还兴办了主要培养青年学生劳动技能的职业教育。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法规,把失业保险列为重要险种,但由于资金缺乏而无法推行。受多种因素制约,上海市政府治理失业的成效并不显著。

——据谭玉秀《民国时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材料二   建国初期,上海失业人口高达67万余人。在政府拨款救济的同时,上海总工会发出“全市在业工人捐助一天工资”的号召,得到了全市工人的踊跃支持,全国人民也开展了对上海失业工人的捐助运动。上海市政府鼓励来自周边各省的失业工人回乡生产,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政府严格控制资本家解雇工人。1957年,上海失业人口降至3万余人。

——据吴文俊(上海失业问题及其治理研究(1949-1957

材料三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大量简单劳动岗位消失,上海失业人口剧增。2001年,上海启动“4050项目”,将40岁以上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列为重点帮扶的再就业群体,所有“4050项目”都必须经过社会公开招标,中标者在政府扶待和市场中介监督下实施。政府还鼓励大龄下岗职工自主创业,由政府给予免费指导、培训和税费减免。五年来,上海创造了职业培训100万人,再就业近百万人的奇迹。

——据宸星《让百万下岗职工走上就业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治下的上海解决失业问题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解决失业问题成效不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解决失业问题的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上海21世纪初解决失业问题措施的新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