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阳修做过礼部侍郎,他对已有的薛居正著《五代史》甚不满意,决意重修。他主张就用“春秋笔法”对这“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的乱世加以扬善彰恶。他在这部私修史书中专门立《一行传》《唐废帝家人传》《义儿传》等,以表彰乱世中的忠臣义士;同时,对于一生事四娃、历十君还恬称“长乐老”的冯道大加挞伐:“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因“褒既”需要,欧阳修严格使用词语,甚至出现笔削史料的现象。

——摘编自杨华《中国古代的家礼撰作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1928年中共六大将中国社会性质确定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解决了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困扰,但也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大规模展开。中国社会史论战则由现实诉求引申到历史问题,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与马克思主义所总结的人类历史发展基本规律是否一致。论战在1937年基本结束,经过论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得到广泛认同。在此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被广泛地应用于对中国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中。

——摘编自李娟《中国社会史大论战的来龙去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阳修著《五代史》的做法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史学的重要功能。
2024-02-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3届高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学习中,小明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他尝试通过史料研读,初步还原史家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

步骤1:研究该问题的起点,首先要确认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曾长期稳定在北方黄河流域。为此,小明基于以下材料,对历史上南北经济权重进行了比较分析: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步骤2:接下来小明证明,随着长江流域的开发,南北经济权重发生了结构性变动,并在宋元时期完成南移。小明搜集了如下材料,以呈现这一变动的过程。

材料二   自至德(756~758年)后,中原多故,襄邓(今湖北、河南交界地带)百姓,两京衣冠(长安、洛阳人士),尽授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 890 307石,北方5 224 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材料五


——整理自华林甫主编《中华文明地图》


(1)材料一中可探究的经济因素有哪些?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五提供了哪些探究经济发展的新视角?
(2)根据步骤二所列材料,小明认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这一结论,说明其理由。
(3)在研究方法上,小明会如何总结从步骤一到步骤二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近年来,面向公众的史学书写渐成潮流。罗新《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王笛《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等作品,将小人物的命运放置到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用具体微观的细节投射长时段的时代变迁,此类叙述手法更容易激发读者的代入感和共鸣感。这一现象说明(     
A.当前历史撰述方式呈现多元化特征B.体现了史学家求真的个体自觉
C.微观史学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认识D.公众史学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
2024-01-2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根据历史文献指出,唐太宗三次出征高丽,无功而返,一个真实的傲慢的李世民显现出来了,军事行动也愈加失控。历史上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其实表现了百姓对圣君的渴望。后世对现实不满,夸大了初唐时期的政治清明。这说明(     
A.学者好恶决定历史的评判B.唐太宗文治武功受到毁谤
C.历史史料影响人物的评价D.政绩才是评价皇帝的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史学界围绕着一些重要问题的讨论、争鸣的成果,大多收集在出版的有关论文集里,这些论文集主要包括:《中国的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分期问题论文集》、《中国历代土地制度论文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文集》、《中国近代史分期论文集》,这表明我国当时(     
A.历史研究映射了主流意识形态B.学术争鸣服务于经济建设需要
C.唯物史观拓宽了史学界的视野D.历史分期问题成为了学术焦点
2024-01-12更新 | 161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西夏文献的出土发现可谓层出不穷。在众多富含研究价值的出土西夏文献中,有一类用西夏文翻译的汉文典籍,学界简称“夏译汉籍”。

汉文典籍与西夏译文对照表

——摘编自彭向前《试论“夏译汉籍”中的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结合西夏译文与汉文的不同之处,说明其反映的西夏社会状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夏译汉籍”的当代价值。
2024-01-1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李济(1896—1979)又名李济之,湖北钟祥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始终将考古学视为历史学的分支,认为考古学的责任是用自然科学的手段,搜集人类历史材料,整理出来,供史学家使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真实可靠的历史,最终推动健全的民族意识形成。针对上古史研究文字记录严重不足的状况,李济认为应关注地质、气象、古生物、人类文化遗址、民族学、人类体质学等各涉及多门学科的资料。他主张采取比较法,做到中国与外国比,国内各区域相互比,“比较各处的事实”“认识各处实物的真正价值”。他赞成在考古资料收录方面应详细记载出土时间地点和周围环境的做法,认为这体现了史学家求真的态度与素养,此外还要保持有控制的想象力。

——摘编自杨天通《考古和人类学视野下的古史重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济的学术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考古学对史学研究的价值。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1


                                             海南岛最早的文化遗址 三亚落笔洞遗址及在其中发现的人类牙齿

1992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师生在落笔洞遗址采集到了5枚人类牙齿化石,经C14测定其时间距今约为一万年。经考古对比分析,落笔洞遗址与两广大陆的白莲洞、黄岩洞和独石仔等洞穴遗存在文化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史料2下表古代大陆向海南岛移民的汉人数量

时期秦汉至魏晋唐代南宋元代明代清代中叶
数量约2万人7万多人10万人17万余人50万人217万人

——据《海南岛志》(1933年)等整理

材料二历代封建中央政府派系斗争激烈,海南岛成为流放贬谪官员的理想地方。……苏东坡谪贬儋州三年,开辟儋州学府自编经义,自讲诗书,培养造就一批人才,如王霄、姜唐佐、黎子云、符确等,使他们成为饱学鸿儒。儋州地区“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是当时海南文化教育的中心,有“小稷下”之称。……在广东、福建等地移民的影响下,以“闽南”移民为主的海南人所操的“闽南话”逐步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方言——“海南话”。

——据陈纯殷《古代海南岛移民史略》等整理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两则史料对于探究海南岛移民的史料价值,并对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大陆移民对海南岛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4-01-10更新 | 152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五)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4-01-03更新 | 102次组卷 | 7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有学者论及“记忆被曲解”的现象,指出“一贯型和善变型指的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观念,重新塑造或美化自己过去的经历。事后聪明型指的是人们用现在的知识去分析过去的事情。唯我型是说在对现实的感知和对记忆的精心编排上,自我扮演着重要角色。模板型指的是记忆在人们世界观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人们对这种影响未必很清楚。”该现象对史学研究的启示是(     
A.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B.对史料的辨析应该注重去伪与存真
C.个人回忆存在美化自我的价值取向
D.史家务使头脑有如明镜,清光如洗
2023-12-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2024届12月选考科目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