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2 年,清廷颁布新学制,启动教育近代化改革。对历史教育在新学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主持制定《奏定学堂章程》的张之洞指出: “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授其知识,练其艺能……”1904年,清政府在教育改革的分章程中将历史教育的内容和目的确定为“尤宜多讲本朝仁政”,使学生知晓本朝“列圣德泽之深厚”。与清廷教育改革大略同步, 梁启超、章太炎等知识分子掀起了“史界革命”, 产生了深远影响。梁说:“前者史家, 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碟;近世史冢,必探察人间全体之运动进步,即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 唯阐发“民族英雄”的光辉事迹,激发国人“民族情感”,实施“民族主义救中国”。于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抗元死节的文天祥,晚明反清志士史可法、郑成功都被纳入民族英雄的范畴。

于是,晚清官方宣扬“本朝列圣德政”的历史教育被彻底淹没在民间“史界革命”的大潮中。

—-据腾讯历史《转型中国第39期:史界革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历史教育改革” 进行评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被侵略、被掠夺、被压迫的历史,……帝国主义列强曾使中国局部地区殖民地化,并且使中国丧失了作为独立国家的完整主权,成为一个半独立的即半殖民地国家。但是,近代中国毕竟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其原因主要就在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种反抗牛争的发展终于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殖民地的命运,取得了民族的独立,恢复了全部国家主权。所以,中国近代历史又是一部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历史。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胡绳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进行修改、补充或提出新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9-11-0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实验班10月份半月考历史试题

3 .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亨廷顿教授归纳的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征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现代化是全球化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水平和阶段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摘编自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黄文雄在《辛亥民国一百骗》中指出:“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如果没有日本在幕末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这说明
A.中日文化同根同源B.中国现代文明源自日本
C.文化移植是中国文化现代代化的主要方式D.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较于日本有所滞后
2020-12-0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5 . 19世纪中叶,英国驻华领事密乐迪曾评论说:“在所有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里,中国人是革命最少而造反最多的。”他指出,中国直至20世纪一直是一个“只有造反而无革命”的国家。他旨在强调中国
A.适合实行君主立宪制B.缺乏革命的社会条件
C.政治体制革新较缓慢D.旧文明制约社会发展
2020-12-06更新 | 5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怀远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涡阳一中、淮南一中五校2021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关于近代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普遍的观点是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的内政、军事、外交、财政、经济命脉以及文教的各种权利:中国的一些海港和地区成为他们独占的殖民地:全国各省区被他们所分割:中国陷入了极为贫穷衰落的境地。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在侵略过程中,殖民主义者带进来不少西方先进的制度和现代化工业:中国人出于救亡的需要和对文明的期盼,也曾长期以西方为师,开启并努力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在外国资本主戈入侵前,不仅自身发展缓慢,而且只是在原社会范围内的循环式的发展,缺乏内在的自我变革的力量,只有经过西方殖民者这些外来的破坏力量,才能推动它向前发展。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结合相关史实评析材料中关于资本主义侵略与中国近代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考察历史的巨变,必须掌握宏观的辩证法。中国通向现代世界的发展过程既不能看成是“外因”引起的单向运动,也不能看成是“外因”与“内因”对立两极之间的直线互动,应看成是错综复杂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运动.

——以上图文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依据材料和图片内容,至少提取两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内外因兼顾,阐述有史实依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火花”是火柴盒上的贴画,不同时代的火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痕迹。如图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现代史某一历史时期,自报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火花”主题,并运用所学的具体史实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9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2020-11-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英才学校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夭折”的方案

材料一:论中华情事者,一曰内情,一曰外情也。内情如律例本极允当,而用法多属因循;制度本极精详,而日久尽为虚器;外省臣工,……尽职者少,营私者多;兵勇之数,动称千百万,……实属老弱愚蠢;今之士人,……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

外情系内情所致,而外情何也,前数十年中国与外国并无来往,亦无所谓章程……现在议定条约,有十国之多,驻京有外国所派大臣,新设有衙门专办各国事务……中国初次与外国定约,盖未以条约为重,不过聊作退敌之策,至今万众之内,或有一二人知有条约,然未识条约之重,未知违约之害……

外国所有之方便,民均可学而得……如水陆车舟,工织器具,寄信电机,银钱式样,军火兵法等,中外来往日多而敦好,外无多事之扰,内有学得之益,照办则民化而国兴……大皇帝召见各国驻京大臣,若不允见恐必藉他端而生事,不如先告以可见,派委大臣驻扎外国,于中国有大益处……

……劝早料理者,不早了必致动干戈,无不知中外交兵,外有必胜之势……止有国政转移,无难为万国之首,若不转移,数年之内,必为万国之役……

——赫德《局外旁观论》节选

(注:赫德,英国人,1863年被清政府任命为大清海关总税务司,1865年,他正式向清廷递交长达4000多字的改革方案,惜未被采纳。)

材料二:赫德所递论议说帖,悖慢之辞,殊堪发指……西洋各国,外虽和好,内实验竞,共利则争。

——左宗棠

问题:
(1)概括赫德递交改革方案时中国所处的内外局势。
(2)赫德认为中国“内情”之弊有哪些?为改善内情,理顺外情,他给出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份“夭折”的改革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