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2020-11-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英才学校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吴善群《从船舶到海洋工程》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关键词是图书馆学中的词汇,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容,一些学者用核心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来刻画晚清民初公共思想意识的展开。如表是自1860至1915年使用的三个关键词的使用次数。表中■对应的词汇是
A.立宪B.经济C.洋务D.共和
2020-06-26更新 | 12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6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理解任何历史时期的关键,在于找出决定该时期形态的主要动力。在近代中国,我们看到了几种发挥作用的强大动力。其中有些是明显的,有些则是潜藏的。

首先,自然是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命运的兴衰。

其次,在整个近代中国,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主题,它时而浮现到表面,时而转入地下。这种动力经久持续。

第三种动力是在新的天地里寻求求生之道,这个新天地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强加到中国头上的。即抛弃旧中国的成分,采纳近代西方的东西。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望历史,我们更能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段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
19世纪40—50年代◎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
◎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
◎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20世纪初◎孙中山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

       ——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从以下两个论题中自选一个展开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只列论题不阐述不得分。)
论题一:挽救民族危亡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
论题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求:联系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史实,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字迹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军人的威息,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识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中国既处于今日之世界,非努力打退侵略的恶势力,决无可以自存之理。国民政府成立以来,努力于外交的改进。废除不平等条约,已定有办法。关税业已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亦已有实行之期,租借地威海卫已交还。租界亦有交还的。然在今日情势之下,此等又都成为微末的问题。我们当前的大问题,若能得到解决,则这些都不成问题;在大问题还没解决之前,这些又都无从说起了。在经济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更无生息的余地,资源虽富,怕我们更无余力可沾。在文化上,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亦断无自由发展的余地。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评析。(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可以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究竟是内因起主要作用,还是外因起主要作用,学术界争议较大。“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的变化主要是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西方入侵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近代”模式,即现代化模式,认为中国在西方入侵前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传统模式里循环;在西方入侵后才开始模仿西方现代化的道路,走向现代化。

“帝国主义”模式把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作为中国近代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把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归之于西方。

很明显,以上三种模式都强调外因的作用;而以美国学者柯文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因。目前学术界重视内因的积极影响,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材料中有关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变化原因的种研究视角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年7月,上海《申报月刊》发起的中国近现代化问题讨论中,大家偏重于把工业化等同于机械化。如顾毓瑔就发表了此观点,他将“机械动力”视作“现代文化”的主要生命素,认为近两个世纪中,“人类文化的基础就是从人力改为机械动力”;“中国落后的原因,是缺乏现代文化的主要生命素——‘机械动力’”。1936年10月,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化的问题》一文中,便将“近代世界文化一直接称为“科学机械文化”。

——摘编自阎书钦《从机械化到工业社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工业化内涵的阐释》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19-10-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19年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世纪末的晚清小说界,作家常使用一些引人注意的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自称“九死一生”;《海涅花》作者笔名“东亚病夫”;《老残游记》的作者取名“老残”;还有笔名“汉国厌世者”,这反映了
A.作者顺应时代的营销策略
B.思想界的忧郁和悲愤情感
C.现代主义文学的绝望虚无
D.内外压迫下文学的畸形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