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梦”事实上是一种深刻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也正因为其通俗性,可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并得到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把“个人的梦”与“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中国梦”的载体是中国道路。从近代以来的民主革命到新中国之后开启的社会主义建设,到朝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路走来,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摘编自张农科《“中国梦”回应了哪些重要问题》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梦’的载体是中国道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1-2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金科大联考2019年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是一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一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之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一日。

搞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质变”.也非一人一代,便可“毕其功于一役”的突变。它是“缓慢”的,经验“累积”的,分“阶段”前进的“渐变”。

它(中国固有文化)要经过一个痛苦的西式“现代化”的洗刷,才能属于转型期以后的次一形态或现代形态。我国固有文明里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孔孟之道、四维八德.无一不需“现代化”的处理始能适应于次一形态的社会。

所谓“西方文明”,非本质优于我“东方文明”也。近300年来西风之所以能压倒东风者,(由于)他们通过这个“现代化程序”,早于我们300年。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请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本书以恭亲王奕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近代化方案……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内容简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中国近代史·内容简介》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1-01-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3年7月,上海《申报月刊》发起的中国近现代化问题讨论中,大家偏重于把工业化等同于机械化。如顾毓瑔就发表了此观点,他将“机械动力”视作“现代文化”的主要生命素,认为近两个世纪中,“人类文化的基础就是从人力改为机械动力”;“中国落后的原因,是缺乏现代文化的主要生命素——‘机械动力’”。1936年10月,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化的问题》一文中,便将“近代世界文化一直接称为“科学机械文化”。

——摘编自阎书钦《从机械化到工业社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工业化内涵的阐释》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19-10-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九师联盟2019年高三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图1、2能够反映中国近代若干社会观念的变化趋势。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6 .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亨廷顿教授归纳的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征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现代化是全球化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水平和阶段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摘编自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黑暗的中世纪在15世纪中叶戛然而止,而中世纪与近代最大的分别就在于科学地位的变更。中世纪后期,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社会重新恢复活カ,随着战争与商业贸易的兴起,欧洲民众开始打破桎梏,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手工业工场的兴起,而手工业的兴盛也推动了近代科技的发展。同时,对于市场的需求也促使欧洲的新贵开始了海外扩张的“新航路”运动,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打破了原来地主对财富的垄断,新的资产阶级新贵开始登上历史台。他们是新技术、新科技的最主要推动者,也是最主要的受益者。

——摘编自毛克盾《中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材料二1960年代开始,西方科学书在中国大量翻译出。广学会,京师同文馆是当时重要的出版机枃,广学会例重家教、经学,京师同丈馆多重外文、历史,但都块乏价值较高的科学译著,教士约輪、傅兰也是料传输者,由于语言差异及目的不同,国而准确性与严谨性不足,影响有限,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中,容宏、詹天佑等留学生群体异常重视西方学技术的引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引进的科学技术不断系统与全面。此外,社会各界创办的各村新式书院,并在书院中进行了大量科学实验、展示大量科技书籍和仅器。社会中各团体、协会,各种科学杂志都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引进。

——摘编自毛克盾《中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比研究》

材料三 不管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还是新文化运动,政治理论无不深深打下了近代科学的烙印。在西方器物的刺激下,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首开风气,科举制度逊渐被打破。造就专业新型人才成为社会需要,创办新型教有机构成为历史必然。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引进,报刊杂志广泛发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在西方科技的引进与传播中,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新的知识分子群体。社会阶层不再像传统士、农、工、商那样一目了然。学习西方技术迳渐从被动变为主劬,从自发变为自党。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最的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

——摘编自王、周有平《近代西方科技的引进与中国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推动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西方科技传入中国的背景与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西方科技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2020-12-22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百强校领军考试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出来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因此,他们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在中国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下,脱节是正常的,但它又必然影响到改造中国社会现实、建立近代生活的实效。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的意义,并说明取得成效的原因。
2019-12-0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年高三(复习部)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各派学者竞相讨论的一个文化焦点,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和海外新儒派辩证观点是其最典型的代表,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把传统文化放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最高因素地位,这是一种盲目追捧和崇拜中国传统文化的极端主义倾向。文化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海外新儒派坚信传统文化应该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动力的同时,承认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摘编自高京平、吴亚超、邢飞《对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探析》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评析材料中关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观点(两个及两个以上),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得重复材料观点,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0-11-0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云天化中学、下关一中备考联合2021届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