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贫困治理是中外治国理政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困人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要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另外,官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了一些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祖铨《中国扶贫史概述》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技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才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材料三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立场。新中国始终重视反贫困工作,并实现了从“帮扶物质”到“扶志扶智”、从“漫灌”到“滴灌”、从“零散”到“体制”等多方面转变,近年更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工作。民族地区经历了从比学赶帮到对口支援、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合理协调扶贫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路径。这些巨大成就和显著经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治理贫困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贫困治理工作的认识。
2022-03-04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430日在上海创刊。1949527日停刊。它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制响的报纸,是中国近代报纸开端的标志。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合书"。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朝,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1908年连续报道了光绪帝的病情和施治情况、1919年发表了有关巴参和会的文章,都引起了一时轰动。

1937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围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19371214日宣布停刊。不久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抗战后,政府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1949525日,解放军接管上海苏州河南岸市区,中共委派工作组进入报馆。5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后宣布终刊。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摘施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申报》从其创刊到被《解放日报》取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0世纪《申报》报道的一件时事,概括该事件发生的背展及其影响。
3 .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洋军阀的统治致使中国初步政治现代化严重异化。在短短的12年中,北洋中央政府频繁地更换8位元首、24届内阁和5届国会或参政会。同时,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盘踞一方,在军阀政治的导演下,中国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军阀混战的闹剧。其中,1920年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吴佩孚为首的直系之间发生的第一次直皖战争影响较大。军阀混战严重破坏经济建设,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特殊环境,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黄金岁月”黯然失色。

——摘编自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归纳国民革命之前阻碍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4 . 开放之路

1898年光绪帝电谕各封疆大吏:“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着沿江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拓展商埠,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维利益,而保主权”。

民国四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从速自开山东省内各主要城市作为商埠”“日本国臣民得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任便居住往来,并经营商工业等各项生意”等,中国政府出台《自开商埠章程》。章程规定:设立商埠局管理界内土地工程警察杂捐各项;界内一切行政司法权,统归中国官吏管理执行,外人诉讼依约办理,但外人愿赴中国审判官起诉时,得受理之;界内土地租期以50年为限。后,又有不得(外人)在商埠内开设工厂,所租土地及建筑物以30年为限的调整。

——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


(1)以“挑战与应对一中国自开商埠”为主题,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从小渔村到创新之都

1979年,深圳蛇口南头半岛中国境内首个允许外资投资的地方——蛇口工业区,破土而出。

1979年到1984年,蛇口率先推出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以工程招标的方式管理工程、职工住宅商品化、全国招聘人才、率先实行全员合同制等,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

1987年,深圳市政府制定了《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退伍军人任正非在该年靠集资来的2.1万元在深圳创办了华为公司。

2019年深圳南山区粤海街道被称为“中国最强街道”。华为、大疆、中兴、腾讯、迈瑞医疗、长城计算机……众多企业位于同一街道。

2019年8月18日国务院发布文件,将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搞自微信公众号“侠客岛”《1979年,深圳蛇口一声爆响后……》


(2)读材料,概括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经济特区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学校学生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下多地了解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1:源头:中西文化的异同。

材料一   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化的异同。
探究2:中西近代化进程的发展。

材料二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唯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唯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代化进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兆武《中西史化交流史论》


(2)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相比,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
探究3:现代:猜疑隔绝两败俱伤,互信开放互惠共赢。

材料三   有头脑的苏美关系观察家没有理由埋怨克里姆林宫对美国的挑战上帝使美国人民受到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负有的道义和政治领导的责任。

——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二战后美国和苏联长期相互隔绝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是如何逐步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的?
(4)综合以上探究及所学知识,归纳阻碍或推动中西交流的主要因素。
2019-06-05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天津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道路来解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人将先进中国人展开的场场“救治行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随着救治行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国的“疾病”不仅在肌体上,更多是在头脑中,于是又开出了救治“头脑疾病”的良方。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改革家、哲学家,伟大的诗人。从欧洲,他借来的不是机器,也不是制度。……他施以技巧和灵活性,把借来的东西熬成了一处药方,对症下药,用来使这个病人——“大革命后的中国”复生。

材料三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经过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进的中国人从“自我疗伤”到“救治‘头脑疾病’”体现的“救治行动”的特点。并归纳“温药慢治”与“猛药重治”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借来的东西”“药方”的含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艰辛探索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失误。材料中“走向强国富民的道路”的含义是什么?
2021-04-1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社会流行词汇反映了社会的变迁。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某一个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2020-09-1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把其政权所能达到的地方称为天下,而不是称为国家。古代中国人所认知的“天下”之下的共同体是王朝,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忠君即爱国。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的代表。

﹣﹣摘编自刘风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开始反省传统天下观,思考什么是国家。在一些报刊上系统介绍西方的国家观念,《清议报》有系列文章介绍西方国家学说。戊戌时期维新志士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在清末的立宪运动中,出现了“国民立宪”的概念,并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会请愿”活动,“公民”开始展示自己的力量。传统天下观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民族国家观,由此催生了民族国家意识,国家主权观念凸显,民族主义勃兴。

﹣﹣摘编自张春林《解构与建构:近代天下观向国家观转变历程解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9 . 材料   20世纪70年代,亨廷顿教授归纳的现代化过程的主要特征

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

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

现代化是全球化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

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

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水平和阶段

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有很多不同的类型,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

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

——摘编自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10 . 在关于现代化内涵的讨论中,同学们提出了①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上的理性化、④社会生活的城市化等核心要素。以下归纳最完整的是
A.①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19-01-30更新 | 607次组卷 | 3卷引用:2015届福建省厦门市国祺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