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陶行知的“精神遗产”

材料

陶行知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他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1935年,他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他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劳累过度在上海病逝,年仅55岁。中国延安、上海、重庆、南京等地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部门,先后为他举行了追悼会。以下为1946年10月27日,部分人士在上海陶行知追悼会现场的讲话(节选)∶

·他把自己占有欲尽量减少,把创造欲无限扩展……创造欲强的人,你的是你的,我的还是你的,创造了好的,还要创造更好的。他在创造社的宣言上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主……他创造些什么,决(绝)不是要你会升官发财,肥私利己,(而)是要人类共同来创造一个政治自由、经济平等的大乐园。他的创造方法,第一学习,第二学习,第三还是学习,他向大自然学习,向老百姓学习,向小孩子学习。

——郭沫若

·我们叫他做老先生,他叫我们做老朋友。他首先叫我们一面读书,一面做工……后来陶先生想出了小先生制,每个小先生要回去教三人或四人。所以山海工学团以后(发展)发展得很快,不久就有生产工学团、高牧工学团,直到敌人来了,我们又组织战地服务队。

——孟根根(山海工学团农民)

·他是国际主义者,他实在是国际上伟大的人物……他所提倡的教育,就是中国明日应有的教育。

——【关】毕菜士(时任美国援华会总干事)

·那(指追悼会现场挂着的“民主魂”三个大字)已经代表了陶先生的精神。纪念他,我们要联结起来,为他所生活的、所努力的、所死(献身)的教育事业而奋斗!

——【美】艾德甫(陶行知生前同事)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陶行知“精神遗产”的主要内涵,并谈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继承陶行知的“精神遗产”的。
2 .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

一《孙中山文集》

材料二   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

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

材料三   2012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3)阅读材料三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
2021-08-2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国歌《巩金瓯》,清政府于1911104日发布上谕,颁行全国,歌词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   19121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教育部于19122月发布了征集国歌的广告,向社会征集国歌歌词曲,并于225日刊登了一份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应征作品,歌词是:“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秀河山普照,喜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李静《民国国歌<柳云歌>的诞生于争论》

材料三   1949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全体会议通过的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原本是1935年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歌词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一切度百科


(1)材料一中清朝国歌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政治愿望?这一政治愿望与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否相符?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国歌所体现的理想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理想追求未能实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021-09-17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留学生和驻外公使的派遣,身处异域的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国歌的重要,并开始向清政府提出制定国歌的建议。几经周折,清政府于1911104日正式公布国歌《巩金瓯》,下令颁行全国,歌词如下:“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腺,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歌词大意为:“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

——歌词摘编自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2月发布了一则公告,向社会征集国歌歌词,并于225日刊登了一份应征作品,歌词如下:“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经临时政府批准定位中华民国临时国歌,颁行全国。

——歌词摘编自《临时政府公报》1912225日,第2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歌词反映了清政府怎样的政治理想,该政治理想是否能实现,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21-03-25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月考(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人们不断追求理想社会,走在追梦的路上。

材料一   “特来美修道院”是法国拉伯雷(14941553)在《巨人传》中描述的理想社会,它是一座自由之城,这里不论男女,都是“全知全能”的人;追求发财和享受,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重要内容。

——摘编自崔莉《欧洲文艺复兴史》

材料二   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时就当了学徒。1799年,欧文在新拉纳克工厂进行改革试验,他想消灭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消除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他从缩短工时入手,实行了一系列提高工人福利的改革,为工人开办托儿所、幼儿园和模范小学,并建立了专门商店,廉价供应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此外,工厂还废除了惩罚,代之以教育规劝。1824年欧文又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即他追求的“理想国”: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摘编自柯尔【英】《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和《欧文文集》

材料三   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决策人物之一。南京政府成立后张謇任实业总长,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895年,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海一带创办纱厂。“大生”取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二字也寄托了他的理想:服务社会,造福民生。1926年,张謇去世时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2400多万两白银、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还有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以及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缔造了一个近代南通模式的“理想国”。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理想社会特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社会理想实验的背景。
6 . 近代中国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政治民主化做了诸多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并不是近代化的中国。在近代中国面前摆着两个问题:一、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二、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落后,所以挨打;因为不断地挨打,所以更落后。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

——胡绳《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

材料二   中国民族主义是外部压力之下的应激反应,其动源是外国的侵略,指向却是向内,要消除国内旧政治势力,重新构建国家体系。孙中山在国民党改组以前,没有充分意识到外部侵略势力与内部顽固势力的关联性,表现为单纯的“排满”,导致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材料三   要在十分落后的社会基础上,战胜已经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帝国主义势力,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历史经验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中国所面临的恶性循环的命运。就是说,只有先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

                                                  ——胡绳《关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几个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为国家政治民主化作出的贡献,说明判断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改变“恶性循环命运”的标志,列举国家独立初期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020-12-1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两种异质文化在平等或不平等的条件下接触时,首先为人们所发现、所接受的是文化的最外层——物质层次;进一步接触时,才逐渐认识到中间层次——心物层次;最后方能深入到各自的核心层次——心理层次。

——摘编自安宇《冲撞与融合一中国近代文化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只从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地主阶级科技近代化、资产阶级制度层次近代化、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等阶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 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做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

——摘编自汪林茂《中国近代化历程纵横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鸦片战争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这一主题提炼材料的主要论点,并提供相应论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人”的近代化的含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进所体现出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概括西方学者的论述,可以得出: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之间的互动过程。西方学者对现代化的论述中,往往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他们认为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就是向西欧和北美在17世纪至19世纪发展起来的那种类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转变过程。而我们所知的是,前苏联并非如此,且中国经过学习欧美和苏联后,最终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西方学者还美化“殖民化”,比如他们认为“近代的中国人,在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同西方国家的制度相接触的结果时,缩小了它的贡献,强调了它对中国的侮辱。”此外,他们还认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是来自内部,而落后国家社会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也是来自内部的障碍。而事实是,最早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无一没有经过殖民掠夺,后发的日本和俄国,也积极推行过殖民扩张政策。

   ——据段治文,钟学敏,詹于虹著《中国现代化进程》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12-0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学程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19世纪70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2020-11-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英才学校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初年社会安定之后,清廷继承明末工商改革措施,基本完成了国家对工商业由直接控制向官督商办、间接控制的转变,但仍然实行限制民间商业资本使其发展不至超出控制范围的政策,因而清前期的进步思想家继续进行抗争。如王源主张使商人“附于缙绅”之列,在中央设立“大司均”,由商人代表主管国家商业经济工作;主张以资本税和利润税代替苛捐杂税。蓝鼎元主张扩大海外贸易,活跃沿海地区经济,增加就业和税收。这些思想不但是对传统重本抑末观念的彻底否定,而且已初步具有近代经济的意识,反轻(商)重(农)论从此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

——摘编自李绍强《中国古代工商管理思想的变迁》

材料二   虽然没有出国经历,但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曾撰文指出:“中国以农立国,外洋以商立国。农之利,本也,商之利,末也,此尽人而能言之也。古之时,小民各安生业,老死不相往来,故粟布交易而止矣。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进步思想家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经济思想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0-10-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