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梦·探索之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习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人物主要事迹
林则徐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杨靖宇中国著名抗日英雄。1932年,受命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1940.年壮烈牺牲。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黄继光中共党员,人民解放军战士。1951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21020日,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为部队冲锋扫清了道路,而自己却壮烈牺牲。在黄继光的精神感召下,部队迅速攻占了上甘岭高地。
王进喜新中国石油工人,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2009910日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袁隆平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97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从表中选择三个英雄人物,围绕“英雄与国运”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论题合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红船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四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摘编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根据材料非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清晰,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1-03-10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贵港市立德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如图是中西近代化历程的示意图。



与西方相比较,围绕“中国近代化历程”,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4 . 1978年,时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的袁庚提出“冲破束缚,放手大干,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思想;1979年,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气魄,“炸山填海”建立起蛇口工业区;1981年,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这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开拓创新、敢闯敢干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C.尊重科学、生命至上D.攻坚克难、不负人民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典籍中,“革命”一词是指顺承“天命”的朝代更易之意。及至20世纪初年,部分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用西学中“革命”(Rerolution)一词的含义取代经典阐释并附以自己的理解,公开打出“政治革命”的旗帜以号召国人变革或推翻专制皇权。

——摘编自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在对待传统政治制度问题上,曾存在绝对化的倾向。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历史经验:其一是有发达的政治分工和悠久的权力制衡观念;其二是积累了一整套比较科学的人事管理的经验。现实政治制度的优点与缺点,往往与传统政治制度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辅——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逐步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据何教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历程和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与现代学者对待传统政治制度的态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特征及意义。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国歌的变迁

材料   国歌是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中国古代是没有国歌的,自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留学生和驻外公使的派遣,身处异域的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国歌的重要性。下面表格展示的是从清政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国歌。

时段国歌名词曲作者内容
1911.10.04巩金瓯溥侗词,严复曲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1912.02.25中华民国国歌沈恩孚词,沈彭年曲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1915.05.26中华雄立
宇宙间(袁世凯批准)
荫昌词,王心葵曲中华雄立宇宙间,廓八埏(shan),华胄来从昆仑巅,江河浩荡山锦连。共和五族开尧天,亿万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取消)
1949.10.01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聂耳曲(1935年创作)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围绕材料选取两首及其以上国歌,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7 .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并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1909年,在荷属印尼华侨的请求与国内舆论催促下,清政府出台了《大清国籍条例》,确立了血统主义原则,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外交主权观念增强B.侨民安土重迁观念得到强化
C.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D.清末“新政”重塑了政府权威
2020-04-15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务印书馆大事记(部分)

时间大事
1897年商务印书馆创业于上海,以印刷为主业
1900年印刷《外交报》(中国近代第一份以评述国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报刊)
1902年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张元济进馆译印《各国国民公私权考》《近世陆军》等设第一个分馆于汉口:正式成立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吸收日责,改进印刷
1903年根据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编印“最新教科书”
1905年设北京分馆:出版严复译《天演论》,至1921年印刷20次
1906年出版严复译《法意》(孟德斯鸠著)
1907年蔡元培应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译书籍
1912年始用电镀铜版:编印《共和国教科书》,被称为“教科书之巨琴”:出版《新字典》编译《世界共和国政要》
1914年董事会收回日本股份;设分馆于香港:创刊《学生杂志》
1915年首次引进彩色胶印机:发行《科学》杂志:出版《辞源》
1919年始用机器雕刻字模:编印《新体国语教科书》(我国第一部白话文科书)

——据《商务印书馆大事记》等


从上表中获取历史信息,围绕一个主题提出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430日在上海创刊。1949527日停刊。它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制响的报纸,是中国近代报纸开端的标志。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合书"。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朝,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不管其记载是有意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如1908年连续报道了光绪帝的病情和施治情况、1919年发表了有关巴参和会的文章,都引起了一时轰动。

1937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围控制该报,《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19371214日宣布停刊。不久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抗战后,政府以《申报》"附逆"为名,成立申报报务管理委员会,对其实施接管。1949525日,解放军接管上海苏州河南岸市区,中共委派工作组进入报馆。527日,《申报》出至第25599号后宣布终刊。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兼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原址上出版第一期。

——摘施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申报》从其创刊到被《解放日报》取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20世纪《申报》报道的一件时事,概括该事件发生的背展及其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表是《复兴之路》部分目录,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围绕“民族振兴”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