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城市的产生,东西方国家都完成了由神权建筑(宗庙)向皇权建筑(皇宫)的转化,但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异,在西方城市主要是“并存”,而在古代中国则主要是“融合”。在古代西方城市,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特征更多地体现在以宏伟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居住空间布局结构。相比之下,在中国,“天子”即“上天之子”,皇宫建筑或官府成为整个城市空间最宏伟的建筑物。

——摘编自黄志宏《城市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的演变》

材料二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西欧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在发展繁荣之后必然会对其母体——封建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它与落后的束缚其发展的封建制度和经济之间的矛盾必将突出与尖锐化,并最终演变为导致其瓦解的主体力量。

——胡杨《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材料四   城市的兴起,论过程,是演进的;但论结果,是革命的。

——【美】汤普森著,徐家玲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古代东西方国家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特征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
(3)中世纪城市兴起给西欧历史带来了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三、四谈谈如何理解“城市的兴起……论结果,是革命的”。
2021-06-1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辽西育明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城镇化、郊区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时在二战的背景下,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有效保护生产战争所需物资的重工业,首批小城镇在中心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的小城镇建设进入新阶段。随着英国海外殖民地的独立,外来人口大量涌进英国中心城市,给城市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由于本土科技的发展和外来投资的增加,新兴工业部门不断出现。为寻求发展空间,以开发区为主要形式的一批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心城市附近发展起来。相比之下,这一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一度停滞,出现了“逆城市化”倾向。

——摘自2010320日经济日报《英国富有特色的小镇建设》

材料二   随着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全国建制镇高速增长,19831986年全国设镇7750个,平均每年增长1680个。19871991年,全国设镇1737个,平均每年增长347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全国再度掀起经济发展高潮,小城镇建设再次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1992年这一年设镇2084个,比前5年的设置总和还要多347个,19931994年设镇1671个。到1994年底,全国建制镇16702个,其中东部经济地带7298个,中部经济地带7017个,西部经济地带1895个。由于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镇与镇之间的规模差异也比较大:一是人口,全国最大的镇,有近10万人,最小的甚至不足千人,人口相差几十倍;二是面积,有的镇过大,已发展到相当于中、小县的规模,有的镇过小,仅几平方公里。

——摘编自叶冰《论中国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
2021-05-25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全国建制镇高速增长,19831986年全国设镇7750个,平均每年增长1680个。19871991年,全国设镇1737个,平均每年增长347个。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全国再度掀起经济发展高潮,小城镇建设再次出现高速增长的势头,1992年这一年设镇2084个,比前5年的设置总和还要多347个,19931994年设镇1671个。到1994年底,全国建制镇16702个,其中东部经济地带7298个,中部经济地带7017个,西部经济地带1895个。由于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镇与镇之间的规模差异也比较大:一是人口,全国最大的镇,有近10万人,最小的甚至不足千人,人口相差几十倍;二是面积,有的镇过大,已发展到相当于中、小县的规模,有的镇过小,仅几平方公里。

——摘编自叶冰《论中国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小城镇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
2021-05-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南城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弟,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国外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两种成功模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历史因素。
(3)结合材料三中的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9-06-1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关键环节考核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至三更不绝。这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市民阶层,他们经济富足,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又有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推动了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等

材料二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规模》等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答题时先归纳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再由原因来具体分析影响,至少答两个方面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答题时注意明确明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找准材料定位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得出认识,至少从两个方面作答)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时期都城开封不仅是全国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旅游城市,常常吸引外地的游客来此游乐。此外东京还经常聚居一大批饥饿的流民,少时数百上千,多者数万。东京城行业众多,彩帛、占卜、典当等行业十分发达,经久不衰。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瓦肆、妓院,专供贵族、富人寻欢作乐。
——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从1760年产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英国花了9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城市化(1830年初步完成工业化)……1863年,伦敦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优良的港口区位优势,使得伦敦这个16世纪末的欧洲贸易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到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已达77. 2%。可见,英国初步完成城市化用了90年时间,而从初步完成到成熟阶段用了大约70年左右的时间。
——马先标《英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启示》
材料三       1949—1978年是城市化曲折发展时期,城市化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后,出现了长期的曲折停滞,总体上,城市化的进程缓慢。1949—1978年工业化得到相对高速的发展,而城市化发展却严重滞后……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改革之后的城乡壁垒被市场经济逐步打破……政府对一系列制度、政策的修改,使城乡之间劳动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日益活跃,原有的城乡隔离状态开始有所松动。农民可以就地发展工业,建设农民城市,形成了中国自己独特的农村城市化道路。
——吴清《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1949—1991)》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都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三比较中、英两国城市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城市化问题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