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4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条常规流行于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的某些国家和地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材料一反映了欧洲的什么制度?
(2)材料一图示中依次封赐的是什么?上下级之间分别被称为什么?
(3)根据两则材料,谈一谈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材料一,请你谈谈西欧形成的这种制度有何特点。

2 . 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乙、丙三位同学研究了下列图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

根据你对图片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

(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

(3)三人就讨论的问题准备写一篇论文。请你给他们拟定一个题目,并谈一谈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开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1949—1978年的奠基时期;1978—2012年的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至今的走向成熟时期。其中,每个大的发展阶段又可根据其阶段性特征,具体划分为若干小的发展阶段。

——据马敏《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道路探索历程活动或成果结果
封建主义式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失败
资本主义式现代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失败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条件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借鉴苏联
“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规划曲折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开放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成就辉煌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

(1)概述材料一把1949年和1978年作为划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阶段节点的依据。
(2)分析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新突破。
(3)分析材料二,谈一谈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到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宋明理学.明清时期“经世致用”的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摘编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中,平民儒学承载“百姓日用之道”。普通民众需要的是衣食住行,需要的是家庭幸福,需要的是美好生活。谁要是恣意妄为,剥夺老百姓的这些权利,老百姓就会想方设法地加以反击。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平民与统治者构成一组矛盾。统治者不能敲骨取髓,不能离散百姓子女,不能好大喜功,以牺牲民生为代价,换取一家一姓的暂时繁荣。儒家亦不断向统治者建言献策,想让统治者明白这样的道理:一个国家要想稳定繁荣,就必须确保老百姓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维系全家人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过上幸福体面的生活,必须确保老百姓按照礼乐制度进行祭祀。国家既要教养民众,又要制礼作乐,教化民众。

——摘编自韩金山、刘伟等《平民儒学的时代境遇与理论重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儒学在传统社会中的价值。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儒学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所谓“和合文化”,即推崇和谐,强调合作,追求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材料二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讲到:“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就此处境艰难的新中国不仅成功打破了外交僵局,也让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成为普遍共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年瞬间——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的民族观及唐朝巩固民族团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和合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
6 . 世界格局在一定时期内既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 18世纪归功于它的政治制度……在 19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 1830年,英国已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

——据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经话

材料二   此事情的本质而言,"冷战"是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对抗的产物。

—— -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


(1)材料一中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结束后导致美苏关系敌对的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冷战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该如何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7 .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并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3)从“历史解释”角度谈一谈你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多元认识。
2023-10-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埃及文明之所以颇为稳固且延续很长时间,主要得益于其地理环境。尼罗河流域与美索不达米亚不同,它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的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埃及人生活在这块安全的流域地区,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运,不受外界的干涉。而且,尼罗河就像--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平缓的水流使北上的航行极为容易,而盛行的北风、西北风又使返航毫不费力。这样,埃及人就拥有了宝贵的手段进行可靠的交通运输线,它促进了整个流域地区在约公元前3100年时的统一。

——(美)斯达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

材料三   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做民主制度,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里,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头角,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个人的才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①②③④是世界代表性的文明古国。其中,以水生植物晒干制作成“纸草”的古文明区域是_______;在泥板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_______;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_______;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总结埃及文明保持长期延续和稳定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谈一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解?列举任一希腊文化名人。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①处辇毂之下②,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③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注]①狎:轻慢,轻侮;拥挤。②辇毂之下:京都的代称。③亟亟:急迫。

——《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历史理解,即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对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果、性质及影响等,对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历史地位等,对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波及、后果等的认识,都需要将其放在历史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样才能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外国“狎处辇毂之下”的罪行并说出李鸿章认为“外国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康有为主张的“全变”失败的认识。
2023-03-2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溃,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将全部变成一种东西,或者全部交成另一种东西。

——选自林肯《家庭纠纷》

材料二 所有敬仰孙中山先生的中华儿女,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等,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把孙中山先生等一切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上的讲话

材料三 ……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适合民族地方实际情况的,可在报经上级机矣批准后变通执行。……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材料一反映了林肯的什么主张?为了取得南北战争的胜利,他颁布了哪部文献扭转战局?
(2)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中,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是哪次革命?此次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材料二中,我国为推进国家统一,在港澳台问题上提出的伟大构想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哪一项基本国策?它最早依据哪一法律文献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而确定下来?
(5)请你谈一谈对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