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三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主张。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
(3)请你谈一谈,如何借鉴西方的思想文化?
2024-01-22更新 | 26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2024年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01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材料二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重大努力的史实。(至少列出两点)
(2)某同学在探究改革开放40年的阶段划分时,确定了下列5个时间节点:①1978年:②1984年:③1992年;④2001年;⑤2012年。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五个时间节点中选取其中的一个并说明理由。(时间明确,理由合理)
(3)作为青少年,请你谈一谈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应肩负哪些责任?
2024-01-22更新 | 2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2024年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02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1921年……中国革命有了正确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

——摘编自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28年的曲折奋斗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四个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经历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三次“左”倾错误,在挫折中,克服了“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和新理论;通过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旗帜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摘编自沈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例中国近代以来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实践活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能够领导中国革命的“先进理论”和“先进社会力量”,并分析中国命运有了光明发展前景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中国共产党在追逐中国梦中的成功事例。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社会追逐中国梦的认识。
2024-06-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拜占庭史家普罗柯比记载: “这些僧侣返回了赛林达(指中国),并且从那里把一批蚕卵带到了拜占庭。依我们上述的方法炮制,他们果然成功地将蚕卵孵化成虫,并且用桑叶来喂养幼虫。”拜占庭帝国从此独立发展起兴盛的丝织业,形成了几个丝织业中心,它们又成为中国育蚕丝织技术西传的中续站,而欧洲也开始了其丝织业的历史。

——摘编自陈志强《拜占庭帝国史》

材料二   中国与拉丁美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它的勃兴促进了以墨西哥为中心的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推动世界性的商品与货币的流通,促进了中国、菲律宾与墨西哥等国的经济发展。该商路主要参与者是中国商人和西班牙人,贸易形式以丝——银交易为主。西班牙汉学诞生于中拉海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独特的“多源共生”性,对当时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丝织技术传播的路线。
(2)根据材料二,简析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丝绸之路对当今世界文明交流的启示。
2024-06-0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纵观人类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永恒的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个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说来,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人重视伦理教化,希腊人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不过,所有这些对当地原有的文明来说,很难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占统治地位的,仍然是当地原有的文化。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   大约在15001800年间,世界各地区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其中包括生物意义上的交流。跟随着欧洲探险者漂洋过海,美洲的玉米、花生、烟草等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与此同时,大量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

1990年后,推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力量促进了全球化。新的通信媒体已经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全球文化的融合。在全球化中,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了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这些全球问题需要全球共同解决。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6世纪以来世界广泛联系的表现;并简要概括两个历史时期世界广泛联系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人类文明交流的认识。
7 . 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文化之间应交流互鉴,共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活字印刷术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材料二   明末,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与此同时,他们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等著作。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活动。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文化交流带给你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意大利人才辈出,产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著名的开拓者。他们被称为“文学三杰”。他们创作的诗篇和小说,讽刺教会的封建腐,宣扬人性的自由。15世纪,出现了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他们被称为“美术三杰”。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选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因信称义”……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人物主要观点
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卢梭主权在民和“社会契约论”

(1)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并概括其代表人物作品所体现的共同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基本主张。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思想解放运动的理解。
2024-06-1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2023年春季学期(2023年7月)期末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节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所趋。而在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公元500年至1500年间中国文明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西方社会发展的认识。
2024-06-06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贵州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觉得外国确有我们所不及,有舍己从人的必要。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和日本打了一个败仗下来,国内有心人,真像睡梦中着一个霹雳,因想到堂堂中国为什么衰败到这田地,都为的是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追求“进化”的理解。(要求:理解应包括背景分析、过程及作用阐释,条理清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06-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