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后生,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新唐书》卷44《选举》上


请回答:
(1)通过材料可知唐代的选官途径主要有哪些?
(2)谈谈你对隋唐科举制度的认识。
2023-08-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四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知识竞赛试题(中国古代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有着丰富的人口伦理思想。孔子称赞卫国人口富足,指出“足食、足兵”百姓就会信任统治者。孔子把人口分为“君子”和“小人”;孟子则进一步把人口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荀子将人口划分为“士农工商”,认为“工商众则国贫”。孔子认为人民生活富足后就应该接受教育,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培养为国效力的合格人才,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性,主张“礼之用,和为贵”,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孟子首次系统提出了建立“人和”社会的理念,认为战争、政治胜负的关键是“人和”。

——据蒋琴《先秦儒家人口伦理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认为“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1924年,他却指出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相比人口数量,孙中山更重视人口的其他问题。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饬外交部妥筹禁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令”等,同时力主引进外资和“外才”;在国内移民方面以国家的力量来主导,以外国有经验的人士辅助,达到发展经济、舒缓人口和巩固边防的作用。他还主张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在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等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设想,以“为人民谋社会种种之幸福”。

——据李道缉《孙中山人口思想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人口思想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近代人口思想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徽商的资本组合形式是多样化的、灵活的,主要类型有自由资本和借贷资本相结合、独资和合资相结合、委托和非委托经营相结合等。他们奔走于世界各地,主要从事远距离的商品贩运贸易。徽商本质上是儒商,其经营策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以德治商”。徽商有很好的品牌意识,注重这种无形资产的建立,涌现出一批“老字号”。他们认为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如果一时贪图小利或敲诈顾客,虽然能给自己带来暂时的利益,但却毁坏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石。徽商重视教育,自古至今已成为习俗,纳入其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根深蒂固的观念。徽州人文化底蕴深厚,“富而教不可缓”是徽商笃信的信条,正是如此才“代不乏人”,使徽商几百年不衰,造就了一代徽商帝国。

——摘编自黄兴模等《徽商兴衰启示录》

材料二 太平天国时,徽州是太平军的活动中心,当然也就成为清军镇压太平军的主战场。频仍战事,兵连祸结。徽商深受其扰,先是地方地主武装团练的输捐搜刮,后是曾国藩亲自督师祁门,明火执仗,纵兵大掠,徽州府被洗劫一空。清军在徽州烧、杀、掳、掠,使富丽的徽州尸横遍野,庐舍为墟。徽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备受摧残,大伤元气。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使徽商遇到了强劲的敌手。徽商在省外各地经营的钱庄,敌不过外国商人的银行。洋商的活跃,洋货的倾销,使徽商不堪一击,当年的风光已成明日黄花,最后无可奈何花落去,只能淡出商业舞台。

——摘编自张家康《徽商是怎样由兴盛走向衰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徽商的成功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徽商衰落的原因。谈谈你对徽商兴衰的认识。
2020-07-1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4 . 某大学历史系在招考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考生的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
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
C.使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D.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2020-11-04更新 | 254次组卷 | 5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竞赛(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84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全面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原则和步骤,为全面改革制定了蓝图。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路线,并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上述文件的指导下,我国这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

——摘编自汪海波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三   199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这就标志着国家正式取消全国范围的粮食统销。……随着全国范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依次逐步取消,与此相随而生的粮票制度也走向解体并消亡。

——张艳国、彭白云:《论新中国粮票制度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家推行的粮食政策及其反映的经济体制,并分析这一经济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这期间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粮票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粮票兴废的认识。
2020-07-1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春季联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伯里克利说: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格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基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材料二   据历史文献提供的数字估算,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屠杀的平民多达25万人。波斯帝国战败投降后,亚历山大仍然纵兵烧杀抢掠,将富丽堂皇的波斯宫殿付之一矩,最后抢走的黄金数量惊人,需要5 000头骆驼和2万头骡子驮运。

材料三   奴隶劳动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大作坊和农业中。田间劳动的奴隶白天戴着脚镣种地,夜间被关在像地牢一样的屋子里;矿山奴隶系着铁链,在兵士的监督下劳动;角斗士则被驱进角斗场,或互相厮杀,或与猛兽搏斗,以生命为代价供奴隶主哄笑取乐。奴隶稍不如主人意就被范以鞭抽、拳打、铁烙。为防止奴隶逃亡,有的奴隶被戴上项圈,项圈上的字是捉住我,不要让我逃走

材料四   罗马帝国的法学家们对法律进行了广泛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他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系统。


(1)材料一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特点?
(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亚历山大东征的性质是怎样的?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亚历山大东征的评价。
(3)根据材料三,概述奴隶的处境。
(4)根据材料四,指出罗马法学系统涉及哪些方面。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一1927年中共“五大”党员成分

党员总数57967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中小商人其他
所占比例(%)50.818.719.13.10.57.8
党员性别比(%)男党员91.73女党员8.27

表二1928-1930年工人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

党员总数130194名1928年6月1929年1930年7月1930年9月
工人所占比例(%)10.97.08.51.6
农民所占比例(%)≥70


(1)根据表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党员成分构成比例所反映出的信息。
(2)根据表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中国民主革命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革命的认识。
2018-12-2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联赛试题
8 . 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

——新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哪些标准或方法?
9 . 古今中外的政权都十分重视救灾、减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只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2006年第10期〈新华社文摘〉

材料二   1844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规定8至13岁的儿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13至19岁的青工和女工每天工作12小时。1847年5月,十小时工作日的提案在下院通过,6月8日“十小时法案”得到王室的批准成为法令。

——《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材料三   


材料四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福利社会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社会保障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据材料三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实施保障制度的具体做法。并指出田纳西等工程兴办的历史意义。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
(5)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体系的认识。

10 .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什么政策?这种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材料三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3)依据材料三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材料四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撞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4)指出材料四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5)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