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钱乘旦说:“无论什么国家,制度都要越完善越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牢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   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整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特置学士院以安置。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宪宗元和年间,中书小吏滑涣,勾结知枢密刘光琦(宦官),“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郑余庆与诸相议事,涣从旁指陈是非,余庆怒叱之,未几,罢相”。……《唐阙史》卷下记云:“一日,枢密使(宦官)出至中书,奉宣与宰臣商量镇州事。”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责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三省制实际运行中的调整及其对三省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省制演变与唐朝兴衰之间的关系,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2023-06-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14周对抗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宋仁宗末年,科举考试脱离实际的问题更加严重。神宗即位之初,新、旧党中不少著名人士对于改革科举和振兴学校都持有基本相同甚至完全一致的观点。1071年,朝廷正式颁布兴学诏令,史称“熙宁兴学”。其主要内容有: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和科目,罢试诗赋声律等,改试经义论策、断案和律令大义等;诏令各州县兴建学校;在太学中严格实行三舍考选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生考选升补制度,使得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逐渐连成一体;除太学外,还设立专科类学校,如武学、律学、医学等。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材料二   辛亥革命以后,提倡职业教育、主张在中国建立职业教育制度的舆论在民初形成潮流。如最早提倡职业教育的是《教育杂志》主编陆费逵,他指出:“职业教育一技之长可谋生活为主……非职业教育兴盛,实业教育必不能发达,民生必不能富裕。”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文章,认为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必须从职业教育入手。黄炎培撰写多篇文章,呼吁学习美国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把职业教育与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联系起来。19175月,黄炎培联合社会各界人士于上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并发表宣言,提出最终目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至此,职业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摘编自谢媛媛《民国时期职业教育研究》

材料三   20189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熙宁兴学”历史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认识。
2021-10-21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哥白尼(1473-1543)(绘画作品)图2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材料二   从语源学角度看,“革命”一词借自人类最早的科学之天文学。原型是指星体运行回到出发点,循环运动是其主要特点。17世纪,逐渐被引申为“现存社会的动荡与破坏”,并且在有关的文献中这种用法的次数在不断增加。18世纪是“革命”一词使用频率增加的关键期,正好应对了这个世纪剧烈的历史变迁。这样,由于“革命”一词的使用从浩瀚宇宙降临到人类社会,打破了长期盛行的循环史观,帮助人类看到了进步的希望,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

——摘自马克在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人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科学主义、工业主义究竟是人类的福祉,还是人类的灾难,大体上有两种认识,即肯定的、乐观主义的认识和否定的、悲观主义的认识。

——摘自马克在主编的《世界文明史》(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学革命”为主线简述欧洲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史实关联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世纪是‘革命’一词使用频率增加的关键期,正好应对了这个世纪剧烈的历史变迁”。
(3)针对材料三的两种认识,谈谈你的看法。
2021-10-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示范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秋季联赛历史试题
4 . 人的解放说到底是思想的解放,思想解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东西各国,咨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至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图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康有为提出了什么政治建议?
(2)材料二中掀起的运动,前期树立的两面旗帜是什么?这场运动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依据材料三谈谈对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传统文化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工业化处于世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当时的英国以世界主要列强的角色活跃于国际舞台。早在16~18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的对外商战和殖民扩张就为其创造了国外市场和货币资本。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先驱国,经过工业化,英国先后建立起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修建了主要铁路干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英国从一个工场手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变成机器大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并成为当时世界上资本主义工业最先进的国家。

——摘编自王绪苓《浅析拉美和英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同特点》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是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期开始的。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指出必须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从而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苏联工业化的任务主要是在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的。苏联工业化所取得的成就是非常显著的,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短短的12年内,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5.5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21.2%,这是世界工业发展史上所没有的。苏联由此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摘编自顾玉兰《苏联工业化的代价及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苏联工业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英国和苏联工业化中得到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并说明古代社会救济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英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救济的启示。

7 . 材料一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数字澳门


材料四   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爱诗》(2011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大陆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大陆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发展?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
(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2019-09-21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甘肃天水甘谷四中2018-2019学年高二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8 . 人文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   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簿伽丘《十日谈》


材料三   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


(1)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异同。
(2)材料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将人文思想发展到怎样的新高度?
(3)综上所述,你认为人文思想的根本内涵是什么?请谈谈对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中人文主义的理解?
2018-05-0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华侨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竞赛试题
2016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制衡”。政治制度的“制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材料二   “美国实行联邦制……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实现政治制度“制衡”的,这种“制衡”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3)材料三图片中的人物,如果穿越时光隧道,能否出现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为什么?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

——《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二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施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1933年5月美国通过《紧急救济法令》的背景是什么?概括材料一中有关社会保障的措施。

(2)请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二战后发达国家所实行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请联系上述材料,谈谈保障我国人民福利的想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