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等思想主张。而对于和的主张,西周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孟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蕴含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中华先进传统文化又有哪些特点?

材料二   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一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材料三   纽约市是联合国所在地。联合国总部就建在曼哈顿岛中部。但纽约市即使没有联合国总部,也是一个世界的缩影。这个市里的移民来自世界各地,本身就已经是一个联合国了。联合国将总部设在这里真是选对了地方,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能像纽约这样种族多元化。但在这里你更感觉到美国像一盘大色拉,西红柿还是西红柿,土豆还是土豆。这里,中国人在中国城里用筷子吃饭,而黑人深夜在哈林区里闲逛,法国人则聚集在曼哈顿的中上城。

——摘编自新华网《剖析美国移民文化》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感觉美国像一盘大色拉"的理由?
2021-05-14更新 | 266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选必2+选必3(高频非选择题6题)(天津专用)
简答题 | 适中(0.65) |
2 .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后,核能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请查找资料,了解20世纪核能研究发展的基本情况,谈一谈这一研究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0-11-17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课后习题 简答题专练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英国在各殖民地建立起完备的英语学习体系,逐渐培育起英语在殖民地的语言生态。18世纪后期,凭借在殖民争霸的胜利与工业革命的优势,英语也最终战胜西班牙语、法语、俄语等对手,成为其全球殖民体系的通用语言。二战后,英国殖民体系解体,但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以其在世界经济、科技领域的霸权地位,推动着英语全球化运动不断发展。美国以英语为载体,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全球扩张,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不断渗透。美国在制造出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之后,开发了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操作系统DOS、WINDOWS等,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软件都必须用英语开发,英语成为计算机语言。20世纪末,英语通过互联网席卷全球,把英语全球化推上了顶峰,英语霸权得以确立。

——摘编自金光美《英美霸权与英语全球化》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汉语在世界范围迅速升温。主要表现为:汉语学习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并呈现大众化趋势,学习目标正从传统的“学术和专业”需求急遽向“实用和兴趣”需求拓展,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也呈现多样化趋势。2012年,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达5000万,而来华的各国留学生已达30万余人。海外各国不断升温的汉语学习需求,以及中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国内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使得汉语正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截止2013年,已有英国、法国、美国等4O多个国家颁布政令,将汉语教学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日本、韩国、泰国和蒙古国,汉语已跃升为第二大外语。

——摘编自李泉、张海涛《汉语国际化的内涵、趋势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全球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语在海外迅速升温的原因。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4-05-05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3 第8课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2024高二下·全国·专题练习
4 . 近代国际人口迁移

材料一

“发现新大陆”后的100年间,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以上。为弥补劳动力的不足,16世纪以后,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在此期间,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中叶,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劳工,远涉重洋,来到美洲。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华工人数已接近50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材料二   对印第安人来说美洲不是新大陆,4万年前就有了他们生活的足迹。在被欧洲“发现”前,占美洲原住民绝大多数的印第安人大约有4000万人,其中在拉丁美洲约2500万人。欧洲人和非洲人陆续来到美洲,到17世纪中叶拉美的印第安人为950万人……1935年,南、中、北美洲的白人移民分别为4090万人、690万人、12430万人,而黑人移民则分别为1870万人、840万人和1240万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   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又因当时国内农业地区已基本人满为患、民族工商业萧条、城市无法吸收大量无地农民,移民海外自然成为缓解日甚一日的人口危机的唯一出路。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开发,资本主义世界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及其带动的西部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1862年,黑奴贸易被美国废止,支撑西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黑人廉价劳动力资源宣告枯竭,移民美国的华人明显增多。据统计,1860年,加州每10人中就有一个华人。1870年,美国的63000华侨中90%集中在西岸。

材料四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且多为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作为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材料五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低 ……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摘自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张森根等译《现代拉丁美洲》

(1)依据材料一,在图中画出近代人口跨地域迁移的路线。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材料中人口跨地域迁移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人口变化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分析19世纪中期华人向美国移民的原因。
(5)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认识。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产生什么作用?
(7)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拉丁美洲地域文化的特点,并指出现代拉丁美洲地域文化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实质。
2024-04-03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选择性必修三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与人口的跨地域的转移
2024高二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

材料一   亚历山大远征军主要由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组成,亚历山大在东方的远征中至少留下了36000名希腊雇佣兵,他们在各处定居下来。他们都是希腊文明的载体。东征中还有很多随军学者,包括工程师、地理学家、测绘师、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沿途搜集了大量东方各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情风俗方面的资料,他们与当地人交流来往,使东西方文化互相补充。

——摘编自李丽玲《浅析亚历山大统治政策与希腊化文明的形成》

材料二   在印度西北部,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印度的佛教精神相结合,奠定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基础。在阿姆河畔,屹立着希腊式的城市。城中的神庙既有宙斯的巨像,也有当地的神祇。……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俾提尼亚和亚美尼亚的当地小君主,也对希腊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都力图与希腊—马其顿人君主国同列。南俄等地的艺术品涉及当时的宗教主题,在库班地区发现的金属饰物上就有盛行于希腊化时期的命运女神的形象。罗马文化这时受到希腊化文化的冲击,古典时期和此时的哲学、戏剧、语言、建筑、雕刻艺术都被罗马人接受或改造利用。……阿拉伯半岛是希腊化世界南路通商要道的必经之地,努比亚与希腊—马其顿人的文化交往是值得肯定的。

——摘编自杨巨平《“希腊化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汇合》

材料三   传统上所谓的“希腊化时代”是指在古希腊史上从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至公元前一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具体而言,一般认为它始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公元前336—公元前323年),终于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覆灭……亚历山大经过10年的征伐,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但他死后,帝国迅速崩溃,分裂成由其后继者建立起来的诸多王国,它们是马其顿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等。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希腊的治权、文明也广泛地普及到这一广阔区域,因而把由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些王国统称为“希腊化世界”,把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一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希腊化”一词为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Droysen在其《希腊主义史》一书中首先使用)其后各国学者纷纷引用,于是相沿成习。但笔者认为这一提法并不符合史实,且不谈马其顿王国,就东方各国而言,“希腊化”这一名词带有极大片面性,它完全抹煞了东方因素的作用。

——樊江宏《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再思考》

主题二   蒙古西征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材料四   蒙古征服之伟绩,在历史上诚足称最者矣……而其传布及扩大人类观念之影响,事虽难言,要之盖可与亚历山大之传布希腊文化相提并论也。亚洲与西欧之间至斯会一度交通,了无阻滞,坦道一时俱辟,各国行人荟萃于和林之庭。……教皇之使臣,来自印度之佛徒,巴黎、意大利及中国之艺士,东罗马及亚美尼亚之商贾,皆与阿拉伯之官吏,波斯、印度之天算家会合于蒙古王庭……蒙古民族虽不足以言创造,然就传播知识及方法而论,其影响于世界者盖已甚巨。

——摘自【英】威尔斯《世界史纲》

材料五   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名叫阔阔真的十七岁的姑娘,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

据《永乐大典》记载,(至元二十七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

《马可波罗行纪》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该书只是据传闻写成,但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


*基础测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扩展的角度简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的观点并概括希腊化文化的特点。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希腊化时代”的理解。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蒙古西征所带来的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
*历史纵横*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可波罗行纪》的史料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4-03-06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选择性必修三第11课 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
2024高二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主题一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或古器物学,主要是搜集铜器和石刻,为其著录,考辨文字,考订历史。20世纪初,英、德、法、俄、日等国家纷纷派遣探险队到新疆和甘肃地区,他们采用考古学和地质学的一些方法,侧重于发掘、掠夺古物,甚至通过调查勘探觊觎我国领土。这一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震动了中国思想界,学者在怀疑、批判和驳斥“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真伪的同时,也痛感科学资料的极端贫乏。20世纪二十年代,以仰韶、殷墟为代表的田野发掘工作随之展开,逐渐形成了中国考古学。

——摘编自夏鼐《五四运动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界提出“让考古成为人民的事业”。1958年,中国第一座史前考古遗址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对外开放。1976年,国家开放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除了著述论文、考古报告,苏秉琦的科普文章《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引起重大反响,被选入1988年高考语文试题。贾兰坡在“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丛书中讲述了他求学科研和周口店发掘的故事。进入新世纪,考古学界与公众的互动更积极直接。2002年,媒体从老山汉墓发掘之初就全方位追踪报道,“考古不是挖宝”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观看考古纪录片或高校公开课,与考古领队对话,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投票。

——摘编自费博宇《中国考古学大众化历程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我国已经建立起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985年和2004年,中国分别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确保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201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9年7月,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名画记”“全景故宫”“玩转故宫”等7款数字产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围绕这些数字资源展开保护、研究和利用。

——摘编自宁古喆《辉煌70年》等


主题二   世界遗产公约

材料四 近百年来的国际文化遗产宪章、宣言、决议等文件繁多,其中重要的遗产保护文件多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制定。摘录于下表:

时间文件保护对象与范围保护原则与方法
1931年雅典宪章历史古迹历史古迹修复七项决议
1964年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古迹与遗址原真性原则:将古迹遗址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
1975年历史性小城镇决议历史性小城镇在修复和翻新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权利、习俗和期望
1994年奈良文件文化多样性与遗产多样性在遵循原真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多样性原则
1999年国际文化旅游宪章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提倡旅游业和遗产保护结合,旅游应突出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特征
2000年中国文物古进保护准则中国文物古迹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十大准则
2003年建筑遗产保护原则建筑遗产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原则
2005年西安宣言周边环境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独特性

材料五 鸡场街位于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古城区,是一条十分有名的老街,名字取自福建闽南语“市集”。600多年前,郑和船队途经马六甲,在鸡场街一带设立“官厂”。此后,一批批华人移居此地,繁衍生息,以鸡场街为中心的20多条街道,逐渐发展成为马来半岛中华人最早的聚集地之一。定居马六甲的华人广泛与当地马来族通婚,他们的后代讲马来语,结婚时却身着汉服吃饭时大多不会用筷子,却使用中国式的碗碟。在鸡场街文化坊,有一条“亲善街”,在这里,马来裔、华裔、印度裔等马来西亚三大族裔的民众和睦共处,亲如家人。2008年,鸡场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当地华人的积极推动下,源于闽南文化的“送王船”民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和环球网联合策划《马六甲华人颜天禄:在海外坚守中华文化根脉》


主题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材料六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赐遂行,毋有不当。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毋失经纪,以初为常。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主题四 各国遗迹和遗产

材料七   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

——摘编自《世界遗产公约》

材料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就提出应将文化多样性视为“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构成,它不仅是人类以往文明的见证和产物,也是促进人类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被视为“文化创作的源泉”。因此,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而文化遗产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自李玉雪《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进路思考——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为重心的分析》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中国考古学对金石学的继承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中国考古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考古学走向大众的条件。
(3)阅读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4)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该你对国际遗产保护的理解。
*能力提升*
(5)根据材料五,概括马来西亚鸡场街在文化方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鸡场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6)结合材料六和所学知识,概括二十四节气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
(7)结合材料六,谈谈你对二十四节气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历史纵横*
(8)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遗产面临哪些威胁,并概括指出应如何保护世界遗产。
(9)据材料八指出文化遗产具有怎样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2024-03-0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选择性必修三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年(1671年),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将原定的招民700名升官改为300名即升,又将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由此而展开,后又准许移民入籍子弟参加科举。湖广移民捷足先登,首先占据距离长江最近的地点进行垦殖,后来的其他省移民遂逐渐向长江腹地进发。雍正五年,川陕总督以湖广、江西等省逃荒者携家入川者多,奏请安插,却受到申斥。朝廷认为这些流民“良奸莫辨”,规定“四川州县将入川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乾隆中期以后,大批汉族流民进入四川的边缘山区。嘉庆二十五年,四川人口达到了2000万,已是明代末年人口峰值的4倍,很多州县已“无荒可垦”。至道光初年,迁入陕南的四川移民及其后裔已经达到了60万人之多,同时迁入云南、贵州的川人也不在少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

材料二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1年底全面调查统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省、重庆市共20个县(市、区),116个集镇、人口113万、工矿企业1599家、1000余处文物古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库区实际可供移民使用的可垦荒地仅有七万亩。安置移民必须从库区实际情况出发,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在二、三产业中寻求移民安置的出路。对淹没的企业进行搬迁补偿并考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同时国家批准三峡库区为“三峡经济开放区”,享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某些特殊政策。移民安置中,应充分考虑为移民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必要保障,并且明确地将致富奔小康作为移民安置的目标。城镇迁建的难度大、周期长,因而城镇搬迁先行,特别是基础设施先搞,有助于及早发挥新城的经济功能。

——摘编自《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三峡工程四川库区移民安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四川移民潮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清代四川移民相比三峡移民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移民问题的认识。
2024-04-08更新 | 254次组卷 | 4卷引用:选必3 第7课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派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西走廊,设置敦煌郡,并在郡城西面设置玉门关和阳关,扼守河西的大门。魏晋时期,中原战乱,不少大族和士人迁居河西地区,带来先进农耕工具和技术,推动敦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公元366年,僧人乐尊在敦煌城东南鸣沙山崖壁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所佛窟。公元399年,东晋僧人法显等经敦煌西行取经,莫高窟作为西行者祈求道途平安的处所香火不断,日渐兴盛。隋唐时期的敦煌,呈现出国际大都市的风貌,汇聚不同的宗教、文化、艺术,招徕不同血统的民众在此定居。在统治阶级崇佛浪潮推动下掀起兴建石窟的高潮,一些大家族也争先开凿“家窟”。到武则天时期,莫高窟已经有一千多所窟龛,汇集了众多精美壁画、造像,成为佛教艺术的宝库。

——摘编整理自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材料二   19世纪末,一大批西方探险家来到中国。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深入河西走廊,在敦煌莫高窟利用王道士的无知,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这些藏品现分藏在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等机构,藏品由各科专家编目、研究,发表大量的研究成果。斯坦因撰写五卷的考古报告《西域考古记》,还编著有《千佛洞:中国西部边境敦煌石窟寺所获之古代佛教绘画》一书。由于他在探险中有着惊人的发现,并获取大量的珍贵资料,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号。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以白银五百两,获取写本、印本、文书、绢画等六千卷,并首次系统拍摄莫高窟照片数百张。由于伯希和通晓汉文,他获取了藏经洞中学术价值最高的经卷写本和绢本、纸本绘画,目前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

——摘编整理自《敦煌藏经洞·传奇继续》

材料三   国际博物馆界公认必须严厉阻止非法贩卖考古文物、艺术品及民族工艺品,但是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感受及不同的价值来看待那些在早期获得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特点的作品。长期以来,无论是通过购买还是通过捐赠等形式获得的文物已经成为保存它们的博物馆的一部分,并已延伸成为它们所在国家的遗产的一部分……呼吁归还多年来一直由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已经成为博物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需针对个案具体分析,但我们应该承认,博物馆不只为某一个国家的公民服务,还为每一个国家的公民服务。

——欧美18家博物馆联合签署《关于普世性博物馆的价值及重要性的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敦煌莫高窟成为文化艺术宝库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斯坦因等西方探险家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宣言的看法。
2024-03-24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3 第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 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   在莫高窟二百七十多个洞窟中,绘有飞天四千五百多身,飞天的形象贯穿了整个敦煌石窟的发展过程。

时期飞天形象与风格
敦煌早期融合了古希罗马艺术,波斯艺术和古印度艺术,飞天形体较大,造型笨拙夸张,腿粗,飘带宽短,色彩单纯
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时出现了中原式和西域式的两种飞天形象,中原式飞天面目清秀身穿红色汉服,衣领处青色镶边,飘带亦是青绿色,凌空起舞,西域式飞天。“小”字脸,裸露上身,下着白色紧身裙,手握飘带
隋唐隋代飞天形象生动,色彩斑斓,多为女性造型,或面相清瘦,身材修长,纤腰玉臂;或丰肌丽质,婀娜多姿。唐代飞天形象基本是女性人体,体态丰腴,多表现其柔软的曲线,升腾、翻腾、俯仰的动态之美。盛唐时期宫廷伎乐形象成为中唐飞天形象的典型;中唐时期,飞天中经典的反弹琵琶造型出现
宋、西夏、元飞天的造型已经成为定型的线描仕女画,技法日臻成熟,注重用线塑造形象,画工精细,设色浅淡,基调为青绿色

——摘编自徐莺《敦煌飞天形象的变迁》

材料三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四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五   19世纪“西学东渐”发展阶段

阶段时期西学东渐的情况
第一阶段1800~1839年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皇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
第二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长技”……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政府所重视
第三阶段1860~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四阶段1895~1900年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材料六   隋唐以后,东亚汉文化圈并非是中国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而是东亚国家,特别是东方的朝鲜、日本等国家与中国共同创造的文化。一方面,它是一个文化大融合与借鉴的过程,包括吸收印度和其它西域文化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互动。“日本模仿盛唐制度,而不取道教;抄袭我国典章,而不用宦官;效法宋明社会礼俗,而不学缠足;殊不失为明智。”……而华夏文明也从周边各国获得了新鲜血液。总之,在接受华夏汉文化的同时,东亚各国并未失去其文明的个性。

——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七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东传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飞天形象演变的阶段性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5)据材料五,分析指出与第三、四阶段的“西学东渐”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
*能力提升*
(6)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7)综合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人对待西学态度变化的原因。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六,概括东亚汉文化圈的特点,并用史实说明隋唐以后汉文化圈互动对朝鲜半岛典章制度和学术文化方面的影响。
(9)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2024-01-1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选择性必修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