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新冠肺炎已发展为百年一遇的全球大流行病,在此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0年初对全球主要国家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依据如表可知
2019年GDP
(万亿美元)
2019年GDP
增速(%)
2020年GDP
增速预测(%)
2021年GDP
增速预测(%)
全球86.62.9-4.95.4
美国21.432.3-8.04.5
日本5.360.7-5.82.4
德国4.420.6-7.85.4
中国14.16.11.08.2

A.世界各国正逐渐摆脱疫情困扰B.中国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C.疫情推动全球金融秩序的重建D.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
2022-06-05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第06讲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暑假复习与自学课】2022年新高二历史暑假精品课(纲要下+选必一)
2 . 下表是近几年我国新列入的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中国已经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8项。这些世界文化遗产的共同价值在于它们能够(            
年份地点项目
2016年广西崇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2017年福建厦门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
2019年浙江杭州良诸古城遗址
2021年褔建泉州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A.代表中国独特的自然景观B.体现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C.展现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D.成为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标志
2023-06-27更新 | 92次组卷 | 5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1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22-23高三下·全国·单元测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21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有近824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与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相比,又增长了近4%。全球难民人数再创新高。这表明(     
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
C.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D.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已实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陆上交通工具发展情况表

古代先秦,轿子产生;
秦汉,车马为陆行主要工具;
唐宋,官僚们坐轿子的风气大盛,制车技术重点由乘车转向货车;
明清,轿子成为普遍的代步工具,出现帆车、铁甲车。
近代鸦片战争前后,盛行独轮车和轿子;
1901年左右,汽车由外国侨民引进到上海;
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
1920年左右,自行车成为一种新兴的代步工具普遍出现在街头;
1928年张学良聘请美国技师指导,在沈阳北大营军工厂成功仿造了美国万国牌载重汽车;
抗战时期,日本占领上海后,脚踏三轮车兴起。
现代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通车;
20世纪80年代初,公交车开始全国普及;
2019年,世界首条智能化高速铁路——“京张高铁"通车;
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06%。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支撑,结论不能简单重复论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烽燧遗址

2019年至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新疆尉犁县境内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烽燧由三层或四层土坯夹一层芦苇草,中部夹放胡杨桁木垒砌而成。在烽燧南侧还发现有土坯垒筑的护坡。遗址中出土的文书、木简带有明确纪年,已发现有“先天”“开元”“天宝”等年号。出土的军事文书数量最多,详细记录了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有关的军镇、守捉、烽铺馆驿等各级军事设施名称。出土的木质实物标本记载了“计会交牌”制度(传递军情和政令),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烽燧遗址出土了《韩朋赋》《游仙窟》《孝经》等手抄本,都是当时风行一时的作品和书籍。出土的纺织品,主要为丝、毛、棉、麻四种。遗址中发现了34种不同的植物,其中粮食作物有水稻、青稞、大麦、小麦等,园艺作物有桃、杏、枣、核桃等;还出土了不少动物骨头,有马鹿、野猪、黄羊、鱼等,多数属于野生动物。

(1)烽燧遗址出土了哪些类别的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依据烽燧遗址的考古信息,概括其反映的历史面貌。
6 . 2020年6月,习近平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调研期间指出: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这要求我们(  )
A.确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确保各民族平等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权利
C.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D.保障少数民族同胞充分行使自治权
2023-07-28更新 | 147次组卷 | 4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1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7 . 多措并举推进卫生防疫工作,有助于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0年,中国东北爆发了规模庞大的鼠疫疫情,并蔓延至京畿重地。清政府任命伍连德博士统管东北各省防疫事宜。伍连德在东北设立防疫局及防疫机关-吉林防疫总局。总局外设31处地方防疫局,同时颁布了《检疫规则》。清政府通过报刊等新兴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居民食用干净食物、饮用卫生水源、定期消毒杀菌、保持环境洁净。1911年4月,在应对东北鼠疫过程中,认识到亟须向国外学习先进的防控经验的重要性,国际鼠疫研究会沈阳召开。这是中国召开的首次国际卫生会议,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公共卫生、防疫事业的发展。随后颁布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至此,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体系初具雏形。

——摘编自余新忠《中国近代防疫体系的制度构建》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建立起来。国家搭建起覆盖全国的医疗网络,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行计划免疫,积极防治传染病,把食品、饮用水、药品的安全监督视为重要的工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针对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全国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摘编自冯俊《人民至上的国家治理观初探》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有过友好交往,也有过战争厮杀。作为21世纪的大国,面向未来,中日关系将往何处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疏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奎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此战实际上是分界线,“未战也,千人醉而一人醒”,但是“一战而人皆醒矣,一战而人皆明矣”。

——选编于《(1898)新政始基》


(1)材料一中的“役”与“战”是近代中国的哪一场战争。依据材料一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940年以后,日本的实物、日用品、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被迫实行配给制。1941年,成人每人每天的粮食定量为330克。到1943年,这个定量也难以维持,不得不以杂粮掺食,蔬菜、鱼、肉十分匮乏。1945年7月,日本每人供应粮食定量仅有280克,其中尚有17.8%的杂谷、薯类等代用品。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在3500万以上,直接损失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教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地位。面对战争带来的后果,中国民众认为日本是加害者,而在日本民众看来。日本也是战争受害者,请就这种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   2019年6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日本大阪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并会见了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习近平强调,推动中日关系始终沿着和平、友好、合作的正确轨道持续向前发展。双方要深化经贸、投资、第三方市场、科技创新等广泛领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日互利合作开辟了广阔天地,欢迎日方积极参与。双方要拉紧人文纽带,加强两国青少年交流,促进两国民众相知相亲。启动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希望日方恪守迄今共识和承诺,妥善处理好历史等敏感问题,共同维护东海和平稳定。

——摘自中国新闻网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双方结束不正常状态,开启“和平、友好、合作”关系的标志,并简述中日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0-01-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东方】2019新中心五地068高中历史
2019高二·浙江·专题练习
名校
9 . 2019年10月1日,习近平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讲话中说,“70年前,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在这里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消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2019-11-15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110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农民不断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针对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思想和新举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数额庞大且逐年增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逐年提升,到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

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产量为11318.4万吨,到2021年,粮食产量已经达到68284.75万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截至2021年底,我国实现了从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转变。党中央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上不断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使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农产品向休闲旅游等领域拓展。据统计,2019年全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33亿人次,营业收入高达8500亿元,产业发展呈“井喷式”增长趋势。

——摘编自蒋飞、陈娇娇《中国共产党对农业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及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2023-07-25更新 | 66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4 选择性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