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8 道试题
1 . 新冠肺炎已发展为百年一遇的全球大流行病,在此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0年初对全球主要国家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依据如表可知
2019年GDP
(万亿美元)
2019年GDP
增速(%)
2020年GDP
增速预测(%)
2021年GDP
增速预测(%)
全球86.62.9-4.95.4
美国21.432.3-8.04.5
日本5.360.7-5.82.4
德国4.420.6-7.85.4
中国14.16.11.08.2

A.世界各国正逐渐摆脱疫情困扰B.中国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C.疫情推动全球金融秩序的重建D.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
2022-06-05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伊犁州新源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所示为2017年6月~2021年6月我国对功勋模范人物的表彰概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今我国
时间表彰
2017年6月“八一勋章”(10人)
2018年12月“改革先锋”(100人)
2019年9月,2020年8月“共和国勋章”(9人)。“国家荣誉称号”(31人
2019年9月、2020年11月“友谊勋章”(7人)
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勋章”(10人十10个集体)
2021年6月“七一勋章”(29人)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民心B.奋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
C.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社会风气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至隋开通大运河,扬州的经济中心逐渐向运河两岸发展,其城址也迁至运河方向。北宋时期的杭州在运河的推动下,城市的繁华地带从城南扩展至沿城内的主要水系沿岸,水系沿岸逐渐出现商业街,封闭的“市”被代之以开敞的集市。明清苏州沿运河的胥门、阊门、山塘街一带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四方商贾的云集,甚至太湖村民也出现了“莫嫌村坞行人少,夫婿经商不在家”的景象。

材料二   建国后,大运河江浙段的沿岸地区形成了带状形态工业区,大号污水直排运河。改革开放后,工业企业和码头不再是古运河发挥作用的象征,河边的历也建销和生态绿化逐渐成为发展主角。2019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沿线发展谋篇布局。2020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考察时指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静《运河与沿线城市商业发展探析》等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大运河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大运河沿岸区域服务功能的变化。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时代价值。
2022-08-29更新 | 14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阳光指标调研)(延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注重强调国家主义观念,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军事权等集于朝廷。大陆法系奉行国家主义观念,以国家垄断立法权,主张立法的一元化,通过制定成文法,满足社会和政府需要。……而中国与日本具有相同的法文化和国情,日俄战争日本以小胜大的事实也使清政府认为其原因就是日本变法修律和立宪的结果。……在受聘担任清政府变法修律顾问的外国法律专家中,主要是日本的法律专家,他们在积极推崇和大量传授日本法律制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清末修订的法律呈现“大陆法系化”特点。

——摘编自赵杨《中国近代法制转型中的法律移植》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

20205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1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摘编自中国人大网《法治建设的里程碑——写在民法典通过之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修律呈现“大陆法系化”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2023-07-2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小细节、大历史】

材料   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细节,丰富的历史细节背后往往蕴藏着真实的历史。   

著作或论文《科学革命的密码》(东方出版中心,202112月第1版,第253254页)1554年,一支拥有50门火炮的西班牙炮兵部队在开往荷兰前线时使用了近5000匹战马。火药武器及其全军装备所需要的如此高昂的成本,极其有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国家竞争体系的诞生和演化,相继带来一场“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战疫:人类历史上的悲壮记忆》(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20207月版,第208页)18121224日,当最后一批法国部队狼狈地撒到德国时,拿破仑的60万大军只剩下约4000人,其中大部分人染病。至此,拿破仑征服俄罗斯帝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后人将这场令拿破仑蒙羞的瘟疫称为“斑疹伤寒将军"。
《中国近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7月第1版,第162页)同盟会发难的原定日期是旧历八月十五日,后因预备不足,改迟十天。却在八月十八日,俄租界的爆炸使革命党的机关被巡捕破获,革命党人名册也被搜去,于是仓促之间定八月十九即阳历十月十日起事。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王妹、侯少卿)1961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1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耗时9年后,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亩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围绕“小细节、大历史”,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利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刀,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的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机构)。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和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三   1764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摘自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

材料四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材料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编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2020522日)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2)依据材料四、五、谈谈我国推动编纂民法典的有利因素及意义。
7 . 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其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04年颁行的《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民法典》,作为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首创和典范,对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其颁行之后,欧洲的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希腊、丹麦、罗马尼亚、葡萄牙等国,拉丁美洲的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亚洲的中国、日本等国,在开展本土的民事立法之时,均将《法国民法典》作为蓝本。

——摘编自张玉涛《论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法典自2021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要是将自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为止相继制定的各相关法律加以修改、合并、编纂而成的,是体现21世纪时代特征的法典,其法律条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法律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顺利通过及实施,关键是具备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摘编自[日]高见泽磨著,魏敏、陈凤华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历史与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民法典》出台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备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史实依据。
2024-01-2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尾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的西欧由于气候变化,饥荒横行,引起了粮食供应危机。当时传统的两轮或三轮耕作制被不同程度废止,广为人们接受的是农牧轮作制。从法国加来海峡到夏朗德的所有地区都增加了适应气候而且产量颇高的荞麦和斯佩尔特小麦的种植。伊比利亚半岛早在16世纪末就引入玉米,16世纪末17世纪初,玉米种植已普及整个意大利半岛。而雨水丰沛则使来自亚洲的稻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英国的东部“大水平”工程,30余年造田30.7万英亩。荷兰工程师发明的排水方法每年可增6~7平方英里可耕地。英法等国建立了济贫院、养济院等救济机构实施救济,多次颁布法令要求乡绅带头赈灾。城镇和教区也提供一些日常救济和临时救济。17世纪上半叶,年均14万吨谷物通过荷兰松得海峡向西流动以满足西北欧及地中海国家和城市的粮食需求。法国柯尔伯时期则禁止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出口而鼓励外国同类产品的输入。

——摘编自孙义飞尹璐《17世纪西欧气候变迁与粮食供应危机》

材料二

时间

简介

2007~2008极端天气导致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连续减产;多国因选择性地对粮食出口进行管制;全球人口规模的扩大,粮食消费需求持续增加;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诱发投资者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进行投机性买卖;全球粮食价格指数由70.68点涨至156.64点,47个国家陷入危机,超9亿人遭受饥饿威胁
2020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中断;自20203月,多国宣布暂停或禁止大米等粮食出口。此次危机导致2021年世界约8亿人遭受饥饿,危机期间饥饿人数累计增加1.5亿人
202220222月,俄乌冲突爆发使全球粮食安全形势雪上加霜,至5月全球粮食价格指数达到自196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在此背景下,多国为优先保障本国粮食需求采取自我保护手段,密集发布粮食出口限制新规,给高涨的国际粮价又添了一把火。俄乌冲突还导致化肥禁运和能源供应不足,农资价格飙升致使2022年全球农业投入品支出增加50%

——摘编自钟钰等《从21世纪粮食危机看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世纪西欧应对粮食供应危机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1世纪以来三次粮食危机的共同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应如何维护粮食安全。
2024-01-1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下表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具体实践(部分)。据此可知,我国(     

时间

实践

1988年

中国正式提请加入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并于次年派遣20名观察员参加纳米比亚过渡时期援助团

1994~1999年

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1亿特别提款权贷款,向泰国和印尼提供了13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2009年

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降低40%~50%

2021年

中国此前发起创建的亚投行,截至2021年中国已批准147个项目,累计投资总额超过289.7亿美元,惠及31个域内外成员
A.外交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举
B.努力推进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C.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10 . 《民法典》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更替嬗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这些法典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但均以刑为主,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中国古代的民法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没有成文的民法典。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清代民法直接来源于明代民法,继承了唐宋以来民事法律规范与民事诉讼中的若干制度,其内容散见于《大清律例》《户部则例》及其它法规。在地方法规《省例》《告示》中也含有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清代民法中,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都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是清朝以前所不曾有的。清代民法一方面沿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注意维护封建的家族主义,作为族内法的家法族规,成为国法的重要补充。

——摘编自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1986年我国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为与世界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5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11日起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法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起草并制定民法典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