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证合理)
2023-05-2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中国古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因此古代都城既是政治中心同时又是军事文化中心。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然经济,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因而,都城算不上经济中心。另外,全国还有数不胜数的地域性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都城与广大农村地区联系的中间纽结,尤其是那些州府、县府所在的中小城市,其作用更为重要。和今天相比,古代城市的复杂程度不高、开放度相对有限,其形态相对稳定,几千年基本上都无本质上的变化。

——摘编自王鸿生《中国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和问题》

材料二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编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城市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城市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市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城市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变化过程本质上反映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城市规划历史悠久。在《周礼・考工记》中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左传・隐公元年》孔疏:“王城九里,公城方七里,候城方五里,爵城方ニ里。”《管子》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下,必于广川之上。高费近早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摘编自尹家琦等《西周时期城市规划理念探讨》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全国人口总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指数(%)
1820年37 3772 3506.3
1840年4 2812 6686.5
1893年33 6772 6687.9
1920年44 3774 70010.6
1936年46 1365 26311.4
1949年54 1675 765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主要原因。

材料三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新“济贫法”首次强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义务……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新工党上后以后,主张“第三条道路”,平衡经济发展和城市社会环境的同步更新。1998年政庭成立“城市工作组”,综合高品质设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政府治理等多方面的原则与描施。政府将工业遗迹改造为新的消费、创意空间,为工业化时期的“不良资产”注入后工业时代的新功能。政府推动以提升公共空间质量为目标的内城再美化运动,内城中心区得到改头换面的提升。政府意识到郊区化对发展经济的潜在价值:新城及“边缘城市”适于培育知识或创意产业,发展具有郊区风情的文化产业,可以形成更具经济多样化及竞争力的“郊区增长极”。政府还提出“可持续城市设计”,核心主张是: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满足居住需求的同时,带动“绿色产业”发展.

——摘编自杨震《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英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镜鉴》

(1)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推动城市更新的措施和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新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个地方如果出现一个专业化的大工厂,就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英国曼彻斯特,机器纺纱出现——织布业——印染业,随后,其他制造业、商业、金融保险、建筑业……。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1893年的中国地区城市化率为6.5%,1949年,全国工业化率12.57%,城市化率10.6%。

——摘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不同是中英两国近代早期城市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中英两国近代城市化的不同社会环境,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我国1950年至今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分期状况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起步阶段(19501957年)1957年城市化率达到15.39%
城市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前期城市化率由1957年的15.4%上升到1960年的19.7%;后来城市化率下降到1965年的17.74%
城市化停滞倒退阶段(19661977年)城市化率从1966年的17.86%下降到197717.55%,基本上处于逆城市化状态
改革开放时期恢复阶段(19791984年)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19.99%上升到1984年的23.01%
小城镇高速发展阶段(19841994年)城市化率由1984年的23.01%提高到1994年的28.62%10年间提高了5.61个百分点
城市迅速发展阶段(1994年以来)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政府更大程度的重视,这时各级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城市化,各地纷纷建立经济开发区和新城区

——摘编自许迎春《中西城市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拥挤的地窖和阁楼(法国)里尔和鲁昂得到了复制,工业贫民窟的恶劣后果引起了医生、作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的关注。波德莱尔问道:“无论一个人属于哪个党派……看到这些体弱多病的人呼吸着工厂的尘土,吞食着棉絮,身体被白铅、水银……浸透,在虱蚤之中,人类最伟大和最基本的美德在那儿与最刚强难化的罪恶、出自教养院的污秽相互依偎,怎么可能不被触动呢?”

——摘编自【美】乔治·罗森著《公共卫生史》

材料二   19世纪在铸造大口径磨光下水道和铁管方面的成就,使远距离供水成为可能,同时至少也能处理附近小河的污水……许多医务官能毫无困难地证明污秽拥挤和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与城市传染疾病之间的关系……比河特丽斯和悉尼·韦布指出:19世纪是市政社会主义的世纪,大楼内每一项单地的改善都要求归集体所有并集体经营市政设施:自来水总管、蓄水池、导水管、抽水后,水总管、污水处理厂、污物处理场。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一起源、演变和前景》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2时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化认识的不同角度,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化的重要启示。
8 . 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城市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早期城市制度是由《周礼》规定的。在《周礼》之后,古代城市的发展进程始终伴随着国家的权力确认。从秦汉以后到宋,中国的城市政治制度既体现为国家结构的严密,也体现为市场和社会、家庭要素的功能性导入。

——摘编自姚尚建《在城市革命之前——中国古代城市的制度巩固》

材料二   宋代是我国古代城市化发展的高峰期,南宋时期的城市化率达到了22%……当时,打破了唐代以来城坊制的旧格局,实行街巷制的新体制,并大力发展各类手工业、服务业、娱乐业、广告业,同时取消流传千年的宵禁,大兴夜市。而且,户籍制度也不像唐代那样严格(唐代户籍分为编户和非编户,编户称为良民,非编户称为贱民,贱民不得独立门户,须与良民共用一个户口本),流动人口统称“浮客”,在城市居住一年即可落户,不少城市,浮客已多于主户。

——摘编自刘奇《中国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发展加速,全国县改市和乡改镇的数目增多,使城市人口增幅较大。20世纪90年代,全国新设200多个城市和8000多个建制镇,这些城镇的设立又大大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使国有经济焕发生机,更使民营经济取代乡镇经济,并获得蓬勃发展,同时成为这一时期 城市发展的主要引擎。

——摘编自李嘉岩《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指出周朝城邑的三等定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是我国古代城市化发展高峰期”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其主要的经济动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国家政策角度,阐述20世纪90年来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周代初年,《周礼·考工记》记载了一种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唐长安、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和众多南北、东西垂直街道,其测量误差极小,保证天子居于城市中轴。不少城门都有双重城墙形成瓮城,利于防卫,城市中规划一大批学宫、孔庙、魁星楼等设施,其中很多规模宏大,布局庄严。

——摘编自汪德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苏州“首重机业,城东比户皆然”,丝绸、棉布行销全国各省,“其外洋如高丽、印度以及欧美各国,莫不有销路”。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据统计,道光年间苏州尚有12000余部织机,到1880年织机仅有5800部。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20世纪二三十年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

材料三   在这40年(1978~2018年)中,中国城镇数量随着改革浪潮快速增长、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群、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城乡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城市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高速发展,城市的社会治理体系日趋迈向现代化。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我国城市的发展也在改革开放中突飞猛进。

——摘编自徐豪《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大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022-04-27更新 | 1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10.64%。1950-1957年,出现了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武汉、太原和洛阳等老城市也进行了扩建改造,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持续增加。

1978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开始加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工作和生活在城镇的人口比重超过了50%,比1978年末提高33.3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01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为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配套改革相继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显加快,大城市管理更加精细,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加速发展,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群建设持续推进,城市区域分布更加均衡。

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37%,比2015年提高了3.4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6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小城市发展齐头并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互促共进;新型城市蓬勃发展,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

——摘编自《经济日报》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23-04-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