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城市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回顾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以1978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至197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是市场经济取向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又以195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8年,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及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1958年到1978年是我国城市化停滞、倒退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1998年,城市人口由1.84亿增加到3.79亿。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布局渐趋合理,城市化开始逐渐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李军等《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探析》

阅读材料,围绕“新中国的城市化”自拟题目,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写一篇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如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22-05-2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自测题(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到甲午战争前,中国开始与西方有了比较密切的接触,工业革命的潮流也影响到了中国,催生出中国内部的现代工业,但是由于这一时段属于由传统向近代的过渡时期,中国还很难摆脱传统的负荷,工业发展不足,同时也由于战争等政治上的原因,城市化率不高。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主要在沿海沿江部分地区进行,整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缓慢。甲午战争后到抗日战争前,由于工商业的发展,现代铁路运输的激增,一批大城市兴起,同时小城镇也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化的发展在区域上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时期,这一阶段战争连续不断,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中国东部和中部的城市化进程受到干扰和破坏,但局部地区出现了较快的发展。

——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77亿;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小城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04年的19883个,其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例由20%提高到27%。1978200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7.92%上升到44.9%,年均增长0.86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加快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制度创新效应:首先,①________;其次,②________;最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城市化的方针政策。比如开始把城市化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国家重点发展战略,提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赵红《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进行分期,并概括每一时期的城市化水平。
(2)根据材料二以及所学知识,分别填写①②空白处。
(3)中国城市化从近代到现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城市化过程中,你得到什么重要的历史启示?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3年上海部分名绅富商在城市繁华之地和人群聚集处的街道两旁搭建简易屋棚,其内挖较多的土坑,供路人便溺。19世纪60年代,上海出现了在外国租界兴办的公厕,上海地方社会精英遂起效仿。随着市区公共场所逐渐时兴,新式公用事业相继出现,市民的卫生观念不断增强,市民对城市卫生条件有了较高要求。1894年工部局卫生处投资建了4个公厕。20世纪20年代以后,公厕数量迅猛增长。水电煤气的城市设施给公厕提供了清洁的可能,城市的组织管理不断强化,公厕等公众设施得到较为全面的保障。在运营方面,上海公厕经历了从商办到市办的制度化过程。民国时,上海市政财力有限,政府采取竞标承包的商办方式经营公厕,但出现了部分承包商降低卫生标准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从颁布规范和实施取缔两方面整顿公厕卫生;社团、市民均参与其间,一些行业也参与到公厕的共建之中。

——摘编自苏智良、彭善民《公厕变迁与都市文明——以近代上海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厕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上海公厕变迁的主要因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5 . 近代时期,拆城筑路并将老城街巷改造为新式马路,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马路主义(roadism)的城市建设模式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高幸《新生与转型——中国近代早期城市规划知识的形成(18401911年)》


依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对促进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起到了其他任何力量都难以起到的作用。美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矿业开采并由矿业开采带动的矿业营地、矿业城镇直至矿业城市的建设仍旧给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同样,还有铁路铺设并由铁路铺设带动的铁路城镇建设,并由铁路城镇最终发展而成为交通枢纽城市、经贸中心城市和物流集散城市,也是促进这一时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

一摘编自邵小通《十九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并发展壮大。由于近代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业受三座大山的压制而得不到独立发展,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规模和水平有限。但是伴随缓慢的城市化进程,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电报、电话、咖啡厅、西餐馆、汽车等在中国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出现。

总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转型,这是历史的进步,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克服城市化中的问题,不断推动城市化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摘编自陈亮《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后期中美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启示。
7 . “工业革命时,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这些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农村那种散居所养成的习惯还没有改变。如生活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处泼洒,不少城市居民还保留着养猪的习惯,所以到处是猪圈。由于厕所不够,人们不得不随地大小便。”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B.城市化发展使城市管理难度提升
C.民众素质低阻碍了城市经济发展D.工业革命推动养殖业在城市扩展
8 .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运作状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城市经济发展、生活的质量和文化的水平。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从表中提取有关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信息,并结合世界史知识进行解读。(要求:信息明确,解读准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以前,世界最大城市都在中国,且大多是历朝的都城。除了都城以外,封建时代遍布全国的行政、经济中心城市,如省城、府城、州县城以及宋代以后兴起的工商业城镇,人口规模也同样巨大。以宋代为例,当时的大城市并不仅限于都城开封和临安,其他人口在数万户乃至十数万户的城市亦不少,至于人口在几千户及万户之间的城市为数更多。北宋1350个有行政官署的城,其中约150座人口超过1万,全国城市人口比重约占总人口的12%。统计资料显示,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城市中,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有3个,分别是北京、南京和苏州,另外还有十个左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在50至100万之间。

——摘编自马继武,于云瀚《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人口》

材料二   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的人口(单位:千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人口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世界范围内挑选出来的城市人口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成因.
(3)我们应如何看待城市的发展?
2020-04-16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NT新时代抗疫爱心卷II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城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中国“城市”是由“城”与“市”结合为一的产物。有学者将中国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演变概括为5个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不同时期的城市折射出当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材料二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族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更强大的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三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影响中国城市发展的因素。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