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城市化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整理自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等

材料二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严峻的国际局势下,基于战备需要而对全国工业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调整。……三线建设期间,累计在三线地区的投资多达2000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整体上,三线建设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从1965年的52%提高到1970年的54.8%和1978年的59.4%,十余年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摘编自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与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随着城市人口上升,人口密度加大,过度拥挤不可避免.供水和排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问题,更加剧了城市拥挤的后果,导致18481849年、1854年以及1866年的霍乱大流行。此外,人口身高、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实际收入情况等统计数据表明,人们的生活总体水平并没有随着主要工业部门的飞速增长同步提升。19世纪40年代的爱尔兰大饥荒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则表明,政府在应对危机方面的能力有明显的不足。

——引自张海鹏、李细珠《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在此期间”推动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时间、空间、指导方针、意义等要素解释三线建设的内涵。
(2)伴随城市化的进程,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请结合材料三中呈现的问题,从三个不同角度给当时的政府写一份建言献策的提案,题目自拟。(要求:问题鲜明,观点明确,条例清晰,表述成文。)
2 . 英国诗人库柏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罗马城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一致,城市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向,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交汇点一般为城市中心,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剧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从而使得它比原来的形式更为华丽、雄伟。罗马市政当局认为城市人数在5万人左右最为合适。在罗马的建筑师看来,理想的城镇应为2400~1600英尺,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一应俱全,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喷泉的壮观场面得以实现。

——据杨俊明、巢立明《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整理

材料二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始于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英国产业革命,由于工业区存在许多就业机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引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以后,其城市化进度开始趋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80年代早期,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小城市流动的逆城市化现象。1979~1982年,欧洲高城市化地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少得最多,达到-18.4%。

——摘编自段瑞君《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经济空洞化使城市衰败地区蔓延,而衰败使中心区古老的建筑群逐渐沦为贫民窟,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城市曾尝试拆除衰败地区和建立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中心的破坏,引起了普遍的敌意。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城市更新罕见。城市历史中心建筑拆迁几乎是禁止的,政府还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布局在历史中心而破坏城市景观的协调性。欧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留着数百年前的画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溯道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尖顶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

——摘编自徐和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早期欧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的意义。
2022-07-07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近、现代武汉城市的发展

材料 我们研究城市,要用大历史的眼光,研究影响城市发展的大历史因素。何谓大历史因素?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生态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因素,如政治形势、经济地理等。分析大历史因素,就可以在更为宽广宏大的历史场景中,描述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比如武汉,一般会描述它为“九省通衢之地”,但是用大历史的眼光去看,武汉“因武而昌”,长江的地缘战略价值是武汉城市之兴的历史契机,也是武汉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武汉“因商而盛”,唐代安史之乱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兴起和发展,助推汉口横空出世,走上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武汉必将再担历史大任,为支撑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起到重要作用……但2020年春节前后发生在武汉的新冠疫情暴露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治理短板,特别是当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乃至战争时,所引发的危机值得我们深思。

——摘编自周德均《江流浩荡天地阔——长江与武汉城市发展的长时段考察》


根据材料,以大历史的视角,就武汉城市的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工厂,特别是从蒸汽机开始代替水力发动机的时候起,越来越多地开设在那里(曼彻斯特)。据一个同时代的人说,在1786年,人们仅看到一个烟囱,即阿克赖特纱厂的烟囱是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国,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在城市的最外面东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四周围有花园的漂亮别墅,那里住着新的贵族,棉业豪富。

——【法】保尔·芒图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

材料二   解放初期,大城市寥寥无几,1949年在132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城市仅有10个,占76%。2008年在655个城市中,市区总人口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122个,占186%。内地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涌现,到1978年底东、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957年的1:046:018变为1:069:033。一些区域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形成了城市发展相对集中的城市群或都市圈。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81元,比1949年增长1578倍,扣除同期价格变动因素,实际增长18,5倍,平均每年递增52%。2008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1862795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62%,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43个。

——摘编自《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之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19世纪初曼彻斯特城市快速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出现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对宋朝首都东京和唐朝首都长安加以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唐宋间的巨大社会变革。唐长安是一个棋盘状封团结构,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由围墙封闭起来的居民区和商业区。开封城街巷结构截然不同于长安,繁华的街市上酒楼林立,茶坊、瓦子等连成一片,形成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随着商业的繁荣,金属货币难以满足需求,宋仁宗时期在开封设交子务,负责面向全国的发行事宜。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形成与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上海作为新兴城市的排头兵,开埠前只是一个普通县城。开埠后,上海很快打破广州外贸垄断地位,成为联结内地和国内外市场的国际大都会。至清末,上海各类各级新式学堂249所,集中了全国工厂的48.7%。这一时期,租界内林立的西式洋楼、洋行、银行、教堂、影剧院、工厂与西餐馆等成为上海城市近代化的显著象征。租界畸形繁荣成为新上海的主体,相比之下传统旧城发展则明显缓慢下来。上海发展中租界与华界的强烈对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半殖民地性质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背景与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
2022-01-22更新 | 27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平顶山许昌三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拥挤的地窖和阁楼(法国)里尔和鲁昂得到了复制,工业贫民窟的恶劣后果引起了医生、作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的关注。波德莱尔问道:“无论一个人属于哪个党派……看到这些体弱多病的人呼吸着工厂的尘土,吞食着棉絮,身体被白铅、水银……浸透,在虱蚤之中,人类最伟大和最基本的美德在那儿与最刚强难化的罪恶、出自教养院的污秽相互依偎,怎么可能不被触动呢?”

——摘编自【美】乔治·罗森著《公共卫生史》

材料二   19世纪在铸造大口径磨光下水道和铁管方面的成就,使远距离供水成为可能,同时至少也能处理附近小河的污水……许多医务官能毫无困难地证明污秽拥挤和受污染的水和食物与城市传染疾病之间的关系……比河特丽斯和悉尼·韦布指出:19世纪是市政社会主义的世纪,大楼内每一项单地的改善都要求归集体所有并集体经营市政设施:自来水总管、蓄水池、导水管、抽水后,水总管、污水处理厂、污物处理场。

——摘编自【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一起源、演变和前景》


(1)分别指出材料一二2时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化认识的不同角度,并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西方国家城市化的重要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材料   1871年,纽约“城市老板”特威得贪污案的曝光激起了声势浩大的美国城市政治改革运动。1875年,密苏里州制宪会议在州宪法中确立了城市地方自治制度,“随之而来的改革时代将地方自治思想传播到了美国的大部分地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掀.起了采纳地方自治制度的第一次高潮。由于“城市老板”兴起和政治腐败的制度原因是城市分区选举制度,改革家便争取改革城市选举制度,用全城范围的普选来代替城市分区选举。1898年,旧金山确立了公民的直接立法权;1903年,洛杉矶成为第一个实行罢免制的城市;1909年,波士顿是第一个采用非政党选举的城市;1911年,匹斯堡新城市宪章规定该市采用全城普选制取代分区选举制....与此同时,委员会制与经理制形式等新型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与文官制的行政运作模式在各城市不断扩展。

——摘编自王金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城市政治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政治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政治改革的成果。
2022-04-17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测试(九)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北京城初建时的城郭是方形,符合前朝历代都城的传统形制。但是由于实际的地理状况不可能是均质的,北京城自元大都时期就受到地形与河湖水系的制约,是在理想的范式与现实中调和的产物。明朝由于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的威胁,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明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延伸,长达8公里,成为北京城最明显的标志。皇宫坐落在中轴线.上,众多中央衙署分列在中轴线两侧,专制皇权对城市乃至国家的控制以这样一种集中的带有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到极致。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德国划分都市为若干区,以定规制。凡楼房之高大,距离之远近、建筑之性质等事,皆随区而定,区中住民所营事业,亦有一定之取缔。如住宅区,不得开设工厂,商埠工场皆有相当地点是也。市之中心,必有公园及公共楼房,如市政局、图书馆等,环聚一处,名为市中心。复于各大道之当眼处,或于数街聚合之点,建立伟大之建筑物,如教堂或戏院者,以壮观瞻。德国都市之规划,亦不仅仅为现在设想,且有预定百年以后之扩张设计者。故德京柏林百年后之扩张至何程度,街道建筑之设施如何,早已有预定之计划。

——孙科《都市规画论》(1919年)


(1)据材料一,概括明北京城建设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都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3)据材料简析明北京城与德国都市建设上的差异。
2022-01-24更新 | 177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纪录片《大国崛起·美国》记述了从1720世纪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进程。下表所列为美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部分历史事件。

美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17世纪追求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在北美广为传播
1775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1776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1861南北战争爆发
18629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9世纪后半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美国成绩斐然
1894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材料二   城市成为成功、幸福以及便利的代名词,大量人口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来到城市。1860年至1910年,美国城市总人口从621.6万上升到4464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8%上升到45.5%,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由9个增至50个,1920年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51.2%。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机会,由于没受过良好教育,缺乏专业技术,只能到工厂中充当最底层的廉价工人,深陷贫困之中。从1860年到1900年,进入美国的移民超过1400万人,而在1900年到1910年仅10年间,又有900万移民从南欧和东欧涌入北美,语言、宗教、社会价值观迥异,贫困、犯罪问题突出。为降低成本,追逐利润,资本家减少为改善工人工作条件而进行的再投资,导致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城市大量污水、垃圾不能得到迅速而有效的处理,龌龊的生活条件导致了伤寒、霍乱等流行性疾病的猖獗。急待改善的城市问题与腐败、滞后的市政管理形成鲜明的对比。

——摘编自刘连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问题及其改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基于大国崛起,为“美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18—19世纪的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急待改善的城市问题,据此提出两条合理化的治理建议。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开始的英国工业化运动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社会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巨大的住房压力使工人聚居地沦为城市贫民窟。生活垃圾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大量排放的烟尘及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不断损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危机动辄导致数十万人失业,越来越多的工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同时,新兴的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环境方面的考虑,城市社会问题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干预,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城市管理思想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近代以来中外城市治理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2-06-27更新 | 31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