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近代以来,民族主义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普遍接受和信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系统的民族主义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毫不考虑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剥夺了民众的自由和平等,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在启蒙思想指导下,法国大革命爆发,标志着法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尔后的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编自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材料二 在冷战结束后不久,民族主义并没有如一些人预期的重要性下降,相反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接触空前频繁,国际贸易、资本、劳务、技术等市场已经把全球社会联为一体。但另ー方面冷战时期被压抑的民族问题暴露出来,尤其是在苏联、东欧地区,一些在高压政策下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民族主义诉求,由于苏东剧变造成的失控和动荡,一下子释放出来,民族分离主义活跃。与此同时,以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为表现的民族主义纷纷出现。很显然,这两种背道而驰的趋势势必给21世纪世界带来更多的纷争和冲突。

——摘编自《20世纪的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说明19世纪前后半个世纪民族主义的发展变化。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这两种背道而驰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极端民族主义势必给21世纪世界带来更多的纷争和冲突”。
2021-12-1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孙中山先生动笔撰写他的民族复兴计划一<实业计划》,分为六大计划:第一计划,筑不封冻之深水大港北方大港于直隶湾;建筑铁路系统,由北方大港以达中国西北极端;移民蒙古、新疆……发山西煤铁矿源,设立制铁、炼钢工厂.第二计划,筑东方大港以使之成为世界级头等商港;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第三计划,改良广州为一世界港……创立造船厂。第四计划,建设中央、东南、东北、高原铁路系统,扩张西北铁路系统,创立机车、客货车制造厂。第五计划,发展满足个人及家族生活所必需和生活安适所由得的粮食、衣服、居室、汽车及各种运输工具制造、印刷等工业。第六计划,发展采矿工业,包括铁矿、煤矿、油矿、钢矿、特种矿之采取;矿业机器之制造;冶矿机厂之设立。

——摘编自黄自荣(孙中山先生实业思想与民族复兴探微》

材料二   国家民族主义是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以民族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它反映了某个民族国家与其他民族国家以及当今世界的关系,是民族国家生存的基本方式,因而是一种能在国际政治中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力量和因素。聚合型民族主义主要是指同一地区内各主权国家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寻求合作,即国际政治中的区域一体化现象。

——摘编自张涛华《民族主义与欧洲一体化研究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实业计划》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民族复兴计划不能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国家民族主义和聚合型民族主义在二战后欧洲--体化复兴中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复兴的看法。
2021-11-2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新高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国家认同建构是国家建设的核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国家认同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体观于对在住君主的忠诚,忠君与报国差不多是等同的概念。第二个层面,聚焦于君主专制的王朝,王朝在则国事在,王朝亡则国家亡。然后王朝总有兴有亡,但它们在时间上前后连续,于是出现一个超越王朝的政治共同体视为——“中国”,这是第三个层面。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材料二 近代以降,传统的国家与民族认问观念受到挑战,得以重构。这一重构主要表现为:

其一,新的主权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人们开始由过去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转向接受中国只是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中的一页:其二,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构建,从以华夏民族为“天下”中心的民族文化优越观念转变为接受世界各民族平等的观念。

——摘编自率禺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表达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家国情怀,构建了对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摘煸自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认同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认同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的举措。
4 . 14世纪以前,英国社会被不自觉地分为三个阶层:上层社会以流利的法语为荣;基督教世界以拉丁语和罗马保持高度一致;下层民众则使用各种无法统计的方言。1356年,伦敦市长和市政府颁布了一个法令,允许在市政会议上使用英语;1381年,约翰威克利夫将拉丁版《圣经》翻译成英语,并且用英文为普通民众讲解教义。英国社会的语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促进社会阶层流动B.民族认同的强化
C.议会君主制加速了语言统一D.民族国家的形成
2022-12-20更新 | 488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