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社会有许多救助、济贫的思想,以国家的“民本”“仁政”和“大同”思想最为有名。《礼记》曰:“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先秦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助的始源,奠定了中华民族救济的实践基础,如齐桓公时期采用的“赈孤寡,收贫病”。汉朝为穷人设立了专门的收容机关。唐宋时期,出现专门救助贫穷老人、病人、残疾人及孤儿机构。元明清时期对“老弱群体”实施救济的措施得以完备,出现了“问责”条文,民间救助得以发展。元明两代以养济院为主,另外还设安乐堂、栖流所、惠民药局等救助机构。

——摘编自诸葛至辉等《浅议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材料二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了7亿多,贫困发生率下降为5.7%,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截至2015年年底,减少到了5575万人。中国扶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困标准逐年提高,贫困地区内部差距扩大,“绝对贫困”问题减少了,“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显著。在新常态下,传统的工作手段和方法已不适应中国新时期的扶贫要求,要打破禁锢思维,寻找新的突破口,就需要建立新的扶贫工作体系,而精准的贫困人口“进入-退出”制度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济贫实践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3-05-19更新 | 20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一轮复习收官卷】第二模拟(江西卷)(15+4模式)-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近代英国儿童福利制度有关内容。

时间

儿童福利制度

16世纪以前

儿童福利的对象主要是贫困和流浪儿童,而实施的主体是教会慈善组织

1802年

颁布《学徒健康及道德法案》,规定禁止纺织厂使用9岁以下儿童,学徒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并禁止从事夜班劳动

1899年

颁布《预防虐待儿童和保护儿童法》,第一次使政府介入父母子女关系,将虐待和忽视儿童认定为法定的犯罪

1944年

颁布《教育法》使学校健康服务成为地方当局的法定责任

1974年

学校健康服务并入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这是20世纪英国历史上的一项规模宏大的健康工
程,有力保障了学校儿童的健康,在英国公共健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庞媛媛《英国儿童福利制度的历史嬗变及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2023-04-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同(治)光(绪)中兴时期,在欧美传教士在华开办慈善医院、育婴堂、聋哑学校的冲击下,清朝掀起一个重建被毁救助机构和设施的高潮,如直隶府保定育婴堂,由总督李鸿章及下属捐银、筹款6万两,每月得息银600两作经费。1877年,上海绅商经元善联合在沪绅商成立沪上协赈公所,进行义捐赈灾。此后,义捐赈灾渐成风气。1878年李鸿章建议清廷社会救济“兼筹教养”,此后,直隶、山东、贵州、四川等地工艺局普遍发展起来,社会救济由单纯的救助转向“养”“教”“工”并举。

——摘编自刘悦斌《晚清时期社会救助事业的新特点》等

材料二   1832年,英国国王威廉四世下令成立“济贫行政与实施委员会”,负责对全国的济贫状况进行调查。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宣布停止向济贫院以外的穷人发放救济金,强迫他们重新回到习艺所去。全国成立济贫委员会,将济贫由分散变为集中,克服了地方济贫管理腐败和不称职的局限,形成了以政府直接管理社会救助事业的传统,并成为以后欧美各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典范。

——摘编自杨思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变迁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晚清社会救助转型的主要力量,并说明其思想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近代中国与英国社会救济方式的共同点。
2021-12-11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红色七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总结隋亡的教训中,李世民和魏征悟出一个真理:“国以民为本”。李世民说:“君依于国,因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魏征奏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基于以上认识,他们确定了以“存百姓”为宗旨,以“简静”为特征,以“营衣食”为主题的治国方略。唐太宗经常派遣使者巡视各地,考察官吏,劝课农桑。为了不误农时,唐太宗还在法律中规定,“诸非兴造及杂徭役,十庸以上坐脏论”。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陈增辉《儒家民本思想源流》

材料二   早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明确指出“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三民主义“便是民有、民治、民享”。孙中山主张发扬光大中国传统重民思想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按近代民主观念对其加以诠释,主张把政权公之于天下,让人民当家作主。他弘扬传统重民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扬它与近代民本、民主一致的成分,从而使近代民本思想、民主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找到适合它生长的土壤,让更多的人接受,变为现实。

——摘编自肖飞《孙中山民本思想探析》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已然证明,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指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突出人民主体地位,彰显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为民情怀。

——摘编自潘丹尼、王淑辉《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话语的发展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治国理政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效果。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太宗和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主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历代保障措施据内容分类:第一类是古代灾害性社会救济,反映在“荒政”中;第二类是古代日常贫困社会救济;第三类是古代养老保障;第四类是古代医疗保障;第五类是古代军人优抚保障;第六类是其他社会保障;第七类是失业保障。……社会保障与基层社会控制相关联,如传统户籍制度在中国被赋予了身份,财产和福利认证功能,汉代“编户齐民”的灾民可享有赋税减收免权,清代审户是核实灾民户口,登记贫困户,划分等级,以备赈济,审户后发给赈票,作为领赈依据。可以有效防止冒领赈灾物资现象,防止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摘编自王文素《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研究》

材料二1983年法国政府有步骤地放弃以前的一些职能,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控作用迅速退却,把它交给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改革之后,财富以不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在资本与劳动之间重新分配。1981年,一个总值为421470法郎的有价证券组合的缴税比例为17.8%,到1992年,缴税只占0.6%;相反,工资收入缴比例上升:1981年一份总计50577法郎的工资缴税比例是12.8%,1992年一份总计96000法郎的工的缴税比例是17.4%。贫富分化的出现,这使在福利时代习惯看到不平等现象逐渐消失的法国人受到沉重打击。经济政策的向右转有力地激发了新的社会运动……使法国政治和媒体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之中。

——摘编自张丽等《法国近百年来的社会运动与社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社会保障变化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反贫困计划是约翰逊总统争取选票的一个法宝,其核心内容主要有:对贫困家庭36岁儿童进行学龄前教育,联邦政府为青年提供临时性的工作,以减轻上大学的学费压力。为1621岁的辍学失业青年提供两年的职业和基本技能训练,并派他们去从事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将部分反贫困计划交给有当地穷人参加的社区行动局负责管理和协调。同时,改善落后地区经济也是反贫困计划的主要内容,比较典型的就是在1965年通过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发展法,拨款10.9亿美元对阿巴拉契亚地区进行开发,包括修路、治水、兴建林场和牧场以及复兴煤炭工业等。最后,大量资产阶级反对自身资产被强制征税后用于贫困人口的支援,随着约翰逊总统的下台,其反贫困计划也宣告失败。

——摘编自王庆安《约翰逊反贫困计划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百业凋敝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消除了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制度因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制度保证。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向前推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在农村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减贫过程加快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长11.6%。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约翰逊反贫困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采取的主要减贫措施并指出中美两国在消除贫困问题上的主要不同点。
2022-05-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届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以前济贫助困主要由宗教机构承担,至唐代政府开始介入,宋朝官办救济机构是这一进程的继续。嘉裕前京师有福田院、地方有广惠仓,贩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元符元年宋廷正式确立居养制度,并在全国推行。南宋后,居养制萎缩。漏泽园制度正式形成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但官府出钱买田,安葬无主尸骨的做法,真宗、仁宗和神宗时期即已存在,只是尚未形成制度和规模。两宋之际,漏泽园多遭废坏。绍兴十四年在朝廷的督促下,漏泽园在各地逐渐恢复起来,终南宋之世延续不废。医疗救济包括平时的疾病救治与春夏爆发疾疫时的医疗救济。基于贫困人口的季节性处境,宋朝每年都要进行春夏救疾、冬春救饥及冬季救寒的季节性救济工作。

——摘编自段惠青《宋朝贫困救济问题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行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1978年以前的扶贫工作是与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并以地方试点为主。1978年正式划定了农民贫困标准,第一次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以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1986年以后,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为开发,逐步形成了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亿万农民告别了贫困和饥饿,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新生活。扶贫开发,成为中国政府解决贫穷问题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贫困救济制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救济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的阶段性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党扶贫工作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3月,即罗斯福总统刚刚上台执政的前几个月,由于大萧条带来的贫困,退伍军人要求补偿金的大军开始向华盛顿汇集。到了5月,就有大约3000人住进一座“帐篷城”,这是罗斯福总统命令军队在华盛顿郊区一处废弃的要塞专门为他们搭建的。在白宫的安排下,国家新的第一夫人艾莲娜·罗斯福冒着风雨、踏着泥泞来到这些退伍军人之间,参加他们的歌咏会。一位退伍兵这样说:“胡佛派来军队,罗斯福派来他的妻子。”到1933年6月,约2600名退伍兵接受了罗斯福总统“新政”提供的工作。

——摘编自《向华盛顿进军事件》

材料二 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此外,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三 光绪初年,陕西、河南爆发了极罕见的大旱灾,从1877年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灾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等著名社会救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等救济机构,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新忠《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救济》

材料四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摘自《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美国民主制度遇到的危机,并简析罗斯福是如何应对这次危机的。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中国近代社会救助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新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2020-01-17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有学者指出,“将妇女写进历史,就意味着历史的传统定义要改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官修的《元史·列女传》展现的国家倡导的所谓贞烈形象,到了清代获得了进一步的强化。继《元史》增加《列女传》篇幅后,清官修《明史·列女传》增至3卷。但卷数及记述妇女人数的增加,并没能带来妇女形象的丰富,反而更加逼仄,几乎完全集中在贞烈一类的妇女,以“某某烈妇”“某某节妇”开始叙述,几成程式。

——摘编自向燕南、王汐牟《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妇女形象的迁变》

材料二   学界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滥觞于20世纪初的一批男性学者,他们采用传统史学方法研究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或注重对制度的考量,或注重对女性生活、婚姻、缠足等问题的研究,侧重于揭示妇女从属性社会地位的形成过程与演变。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妇女史研究除关注极少数女英雄外,几乎处于沉寂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学者高彦颐、中国香港学者叶汉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力图对男性视角与男性书写所产生的规范历史予以新的解释,讨论了宋明以来直至20世纪的中国妇女在文化、医学、技术、婚姻等相关领域的活动,丰富了学术界对历史时期妇女社会生活的认识,对中国妇女史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刘正刚《明清地域社会变迁中的广东乡村妇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妇女的“烈女”形象得以强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1-04-29更新 | 37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t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一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研究》

材料二、改革开放初,中国广大农村分布着2.5亿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划定重点扶持区域,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开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国家扶贫行动。有世界银行专家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尤其对减少农村地区的绝对贫困人数更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提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建立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明确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奋斗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时期社会救助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的特点及取得突出成就的意义。
2020-08-1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