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理念起源早.《礼记》规定,“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随着商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地突显出来。到了汉代,政府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主要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汉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与盗同法”。唐代是食品安全管理关键期:与食品安全法规建设的同时,唐朝在宫廷中设置尚食局和太官署,专门负责掌管膳食安全,同时在民间设立行会进行管理,行会的管理纳入到官员考核范畴。在此期间药食同源理念得到较大发展,并涌现出一批药学著作。例如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宋对食品安全的治理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对违法乱纪者实行“重刑”。清朝法律在食品安全监管上从对人的处罚转移到问题食品上,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抽检制度。

——摘编自赵向豪等《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追溯与反思》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19世纪中期,《柳叶刀》杂志对食品质量卫生调查报告,引起英国舆论界的空前支持和响应。在此情况下,英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掺假问题,并在1860年通过了《食品掺假法》,授权地方当局成立“公共分析师”.但是“没有建立中央机关,确保食品安全的责任完全是地方性和可选性的”。1875年英国最终通过《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扩大了地方委员会权力,增加分析师人数,最重要是扩大中央控制权力。此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地方政府委员会终于成为主管英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机构。在该机构的努力下,到20世纪初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初步完善。

——摘编自魏秀丽《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历史考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0年英国《食品掺假法》的背景。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外国食品安全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瘟疫传播的原因,在秦以前,大都认为是鬼神作崇,所以用傩逐疫。东汉张仲景认为气候不正常是疫病传播的原因,即“瘴气说”。隋代医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疫”是具有传染性的。明末医学家吴又可亲自参与了崇祯年间的疫病救治,在《温疫论》中指出瘟疫是由天地间的“杂气、异气、疠气”所致,不同的气导致的疾病不同,已认识到传染病有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两条途径。中医也提出的一些防治瘟疫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大寒大湿之年要小心瘟疫,防止戾气从口鼻而入,隔离病患,服用疏利祛邪的药物等。

--李今庸《中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材料二 1910年 10月,中国东北爆发鼠疫疫情,日俄双方借机以“人道主义”为借口介入东北事务。12月,清政府指派著名西医伍连德博士为东北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统管东北各省防疫事宜。伍连德率领一支由医生护士组成的医疗队,前往疫情最重的哈尔滨开展防治工作。清政府及各地方当局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焚化尸体、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政府还通过报刊等新兴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1911年4月,清政府成功抵制了日俄的干涉,在沈阳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的专家共同讨论扑灭疫情的办法,确定了许多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同时还颁布了第一部全国性卫生防疫法规一《民 政部拟定防疫章程》,国家层面的公共卫生体系初具雏形。

---陈雁:《20 世纪初中国对疾疫的应对一略 论1910-1911年的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瘟疫认识与防治的发展,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对东北鼠疫疫情应对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礼记》记载,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百姓)也,皆有常饩(固定口粮)。痦、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
A.统治者民贵君轻思想B.国家对弱势群体给予一定关爱与扶助
C.国家完善的救济制度D.王权专制统治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2020-02-03更新 | 354次组卷 | 16卷引用:黑龙江省鸡东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粮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插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1860年《食品掺假法》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公共分析师”的权力,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1872年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介入食品安全,制订《食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药品稍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地方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将被追责:1906年的“芝加哥牛肉事件”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时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至此,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

——摘编自温小辉冯杰《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演进》

材料三: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9-05-08更新 | 669次组卷 | 28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在春秋时期兴办私学,广招学徒。他在教学中善于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等;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主张“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注重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知、情、意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过程

——摘编自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人物——陶行知,他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了各类新型学校。他认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陶行知凭借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注重实践探索的积极创举,在中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摘编自王琳《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育的启示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办学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教育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毛泽东称赞陶行知“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丁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材料二   清朝社仓,分成乡村设立的社仓和市镇设立的义仓两种。最初管理均由民间公举本乡有名望之人负责。“春日借贷,秋收偿还,每石取息一斗”。岁底,州县衙门稽查社仓的收储,具报朝廷。清代的社仓以“借贷取息”来维系社、义仓的运行,“春借秋还”,则给百姓以巨大压力。后来朝廷又令地方官府经理社、义仓。如此,社、义仓的管理经营成为地方官员的职责,社、义仓也渐为州县官府所用,而与百姓的实际之需相去甚远。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明清政府重视社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社仓的影响,并谈谈你对明清社仓制度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至少在汉代,中国就出现了有关医院的概念。公元510年,第一个由政府管辖的“医院”由南朝君主建立。省一级半官方半私人的“医院”在隋代已出现。明代以后,随着中医“世俗化趋势的全面渗透,中医全面流入民间,成为每个人都可研习的一门技术。在古代中国,医院一直是宫廷的产物,传统的医事制度基本上是围绕王权的需要而设置的,朝廷医官主要通过选拔医家子弟入宫。古代医疗机构为平民医治的程度和规模相当有限,民间的医生主要由儒医和方郎中充任,走乡串户,悬壶行医。“家庭”是原始的医疗单位和护理空间,医生对病人的诊治以及病人家属照方护理皆在家中完成。在医患关系上,医疗的主体是病人,病人自由地择医而求治,医生只是被动地提供医疗服务。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这种方式无论规模抑或质量都相当有限。

——据廖育群《岐黄医道》等

材料二   1820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开设一家眼科诊所,随后政府和民间人士相继开办了数目可观的新式医院,到1920年,在大城市新式医院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医家”,成为医疗机构的主体部分。在工作效率上,近代医院制度借助科学化的医疗器械和严密的病理分析,使医生的专业化水平大为提高。在医疗行政方面,1905年清政府开始设巡警部(兼管卫生事务),1912年,南京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卫生司,医院不再是传统的专侍皇宫的太医院,它的服务对象是京城官吏和居民,开始呈现社会化、大众化趋势………西方医疗制度还开启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之先河,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地开始设置医科或医学院,医学人才的培养迅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西方医学在中国的整体传播,改变了单一的中医学独立存在的局面,中国出现中西医并存的医疗格局,现代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事业逐渐确立,中国人的医疗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马伯英《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医疗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医疗制度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2016-11-27更新 | 4762次组卷 | 5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