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西一地在明代276年间曾37次出现灾疫,且多在成化十八年(1482年)之后,尤以万历、崇祯两朝为甚。疫灾常常与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尤与饥荒并发的频率最高。战祸一起,疮痍满目,疫疠丛生。面对频发的灾疫,朝廷常常发布诏令减免税粮田租,也常发帑赈济直接救济灾民,减缓灾情。在疫病流行时期,军营将士会食用特定草药预防疫病,并将染病患者与健康士兵隔离开来,以免扩大传染。地方官府常常采取施医送药的救疗手段,扩大救疗面。明时对疫病发生虽已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以天命解释灾难和疫病发生的情况,认为天意不可违,因而一些地方官也常采用斋戒祈祷的方法驱避疫气。一些深怀济世思想的医生不避疫气,不辞劳苦,施医送药。深受儒家爱民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也主动出资出力,救助于民。

——摘编自张丽芬《明代山西疫灾特点及救疗措施述略》

材料二   14至17世纪中期,伦敦先后爆发过20多次大小瘟疫。面对最初的黑死病疫情,教皇亲自设计弥撒驱逐瘟疫,教会则通过教堂担负起医疗救治的责任。政府规定严禁暴尸街头,死者必须深埋;限制出入病疫区。许多地方当局还规定有传染嫌疑的房屋及家具要通风熏蒸、曝晒消毒,并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英王对疫病重灾区免除征税,同时发布公告严控伦敦城内的屠宰活动,禁止污血流入街道或泰晤士河。随着疫病的扩散,政府进一步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新建或重建多家医院。城市也开始设置清道夫清扫街道。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

——摘编自魏晨光《从黑死病反观14—17世纪英国的社会生活和医疗状况》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山西地区防治疫情的措施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4—17世纪英国应对疫情措施的背景并说明“卫生革命”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明代提出“极贫之民便赈来,次贫之民便赈钱”…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揭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钟富救济本地的贫民。从1877年爆发旱灾,一直持续到1879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减及大江南北……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技济》

材料三: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根”,对症下药,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者市县乡村五坂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策,国人因她策,因赏国原因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救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古代,“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民食问题事关政权稳固。据《礼记》记载,周朝禁止出售不成熟的粮食和水果等:汉代,干肉腐坏变质出售致病,商贩及监管者“与盗同法”。《唐律疏议》规定,明知脯肉已经变质而不及时焚毁构成的刑事犯罪将受重罚,“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亦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依故杀法”。《宋刑统》要求食品行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由行会对食品质量负责:明嘉靖时,“发现猪羊肉灌水,及米麦等插和沙土货卖者,杖八十”。

——摘编自蒲丽娟王伟《政治伦理视域下的古代食品安全治理及启示》

材料二:1860年《食品掺假法》授予地方政府自愿设立“公共分析师”的权力,此前,英国政府和议会对食品生产和销售基本上是放任自流的。1872年英国中央政府开始介入食品安全,制订《食与药品掺假法》。189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食品与药品稍售法》,授权中央政府可以干预地方政府强制实行,地方政府官员玩忽职守将被追责:1906年的“芝加哥牛肉事件”迫使英国议会授予英国政府时进口食品的监管权。至此,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

——摘编自温小辉冯杰《从自由放任到多层级全面深入监管——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演进》

材料三: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组成“全国食品卫生领导小组”,组织对食品种养、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等环节的治理。1982年11月,食品卫生领域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通过。1981年,卫生部制定了食品卫生标准研发五年规划,陆续发布了80多项标准。1984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制定。

——摘编自胡颖廉《改革开放40年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机构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食品安全治理的特点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演变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初期食品安全治理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失调,政府以诏谕的形式发布了一系列文告,要求各地普遍施行社会救济。在江南等地先后出现了同善会、广仁会、同仁会或善堂等民间慈善团体,参与阶层包括地方乡绅、工商业者、普通百姓等各层次人群。其中以各地的同善会最具代表性,其经费主要依赖会员捐献,同时兼以地租收入来维持运营。同善会定期举行演讲,教导众人从善、安分守己,其救济对象包括生活无着的孝子、节妇和未被养济院收容而不愿意以乞讨为生的贫老病者。与各类善堂遥相呼应,各类注重宗族间救济的义庄、注重同业同乡救济的会馆也非常兴盛。

——摘编自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

材料二   十九世纪,英国贫困与贫富差距增大现象日益加剧。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后,政府从救济穷人转变为惩治穷人。同时,许多新教教派也把慈善作为个人灵魂得救的重要手段……私人慈善迅速发展起来,慈善学校、医院、诊所、精神病院、孤儿院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这一时期,民间慈善救济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住房、贫困等方面,并非直接给贫困者生活资料。尽管英国普通民众在当时可以获得各种类型的慈善资源,但是,他们更注重群体之间的自助与互助,如英国工人阶级组织的友谊会,就是为筹集互助的款项而建立的一个自助组织。

——摘编自郭家宏《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活动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间慈善活动的特点和兴盛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事业兴盛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和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事业的相同之处。
2019-05-25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衡水金卷四川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规定扶贫是各级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场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1601年的“济贫法”,是英国社会福利史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件。它实际上走都铎王朝在不同时期针对贫民制定颁布的各种有关法律的汇编。其主要内容是: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各种济贫活动费用的专项开支……法令推广在伦敦首先实施的感化院制度。

——改编自卢海生《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

材料三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应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

——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当代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2019-05-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四川省广元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高考适应性统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但它们由于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然不是国家和官府的施政重点,官府的举办与否,完全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随机因素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在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由社会力量来承担,而由地方政府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但也因为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近代演交》

材料二   下表为1912-1989年我国卫生行政机构沿革表。


时间机构隶属职掌或下辖机构
北洋政府1912年卫生司内务部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领防接种以及共他卫生事项,海港及铁道的检疫,医师及药师的监督管理等
1913年卫生科内务部警政司
1916年卫生司内务部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卫生司内政部
1928年卫生部行政院设总务、医政、保健、防疫、统计五司等
1931年卫生署内政部设总务、医政、保健三科
1937年卫生署内政部
1941年卫生部行政地设医政、保健、防疫、总务等科
1947年卫生部行政院设医政、保健、防疫、地方卫生、药政、总务等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49年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
1954年卫生部国务院设保健局、药政司、妇幼卫生司等,后增设血吸虫病防治司、工业卫生局等
1989年卫生部国务院设卫生防疫司、卫生监督司和地方病司等

——据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和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卫生防疫制度的变化,井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卫生防疫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牧誓》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

材料二   18世纪以前,各国的妇女都是几乎没有政治权利的。从19世纪初开始,首先在英国有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有机会参政。19世纪中叶,美国发起了女性选举权运动,首次会议于1848年在纽约州的塞内卡福斯尔举行。19世纪后半期,妇女选举权运动在英、美、新西兰等国壮大起来。1893年,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妇女选举权的国家。

1897年,妇女选举社团国际联盟在英国成立。1902年,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妇女同时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国家。1906年,芬兰批准妇女享有选举权,次年,芬兰议会机构里诞生了首批女议员。1918年,英国规定凡满30周岁的女性拥有选举权。1919年,德国、奥地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批准妇女享有选举权。1920年,美国赋予女性选举权。1944年法国赋予女性选举权。

——据卢伟芳《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等

材料三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依照本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保障妇女的权益。国家采取有效措施,为妇女依法行使权利提供必要的条件。

——据杨一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各国女性参政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出台保障妇女权益相关法律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扶贫帮困、改善民生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追求。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分类定级,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票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古人在注重临时性救助的同时,也注重系统性扶持。仍以宋代为例,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如每逢冬春时节,政府一般会向贫民赐钱、赐衣及赈粜,助其过冬和春耕;对于无力抚养子女的贫民,政府向其发放生育补贴;对于缺乏劳动力的家庭,政府也会免除其部分劳役。

——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在贫困及消除贫困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导力量;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实现反贫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化是反贫困的基本战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开始指引中国农民的合作化建设,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1955年,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共同富裕”理念……后,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具体目标:即在几年内“使现在还存在的农村中一小部分缺粮户不再缺粮,除了专门经营经济作物的某些农户以外,统统变为余粮户或者自给户,使农村中没有了贫农,使全体农民达到中农和中农以上的生活水平”。

——黄承伟刘欣《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思想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反贫困思想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今扶贫思想的现实价值。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人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享到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期间,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界.上半叶的曼彻期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二:近时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膛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辞》

材料三: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工党艾德礼政府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婴儿出生时,产妇的医疗费用由国家负担,还可以得到一定补贴。16岁以前的公民每周有补助,公立学校实行免费教育。职工患病可以免费得到治疗,失业有救济金,退休后有养老金,死亡后其家属还能得到抚恤金。

——岳麓版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II)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中存在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社会问题对材料二的认识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考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途径,从而将近代关于社会理想的探讨推进到一个科学的历史阶段。

——编自王松涛《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作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的大同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