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国上下凝心聚力,投入精准扶贫的历史洪流。下表为关于贫困问题研究的相关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亚当·斯密《国富论》
贫困发生的原因基于对财产外在化形式金钱的追求,资本家必然会榨取工人剩余劳动的成果。这种剥削的劳工关系,为富人创造了财富,而为穷人生产了赤贫;为富人建造了宫殿,而为穷人制造了贫民窟。
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
劳资双方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劳动者想提高自己的工资,另一方面雇主则想通过压低劳动工资而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这种博弈中,雇主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劳动者工资被压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从而导致贫困的出现。
解决贫困的方案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让剥夺者被剥夺,才能破除无产阶级的堕落、贫困的根源。国民财富的增殖与积累会创造就业和劳动需求,拉动劳动工资增长,从而改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使他们摆脱贫困,而增加国民财富的最佳手段就是市场。
综合上述材料信息,就解决贫困问题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论述。(要求:明确提出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6-20更新 | 135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仲元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是从古至今人类不变的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健身术是中华文化瑰宝。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健身术崇尚礼仪,偏重道德伦理,主静不主动,认为人身是一个完整的小天地,人的心态如何,对于整体的损益兴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古代养生学家们特别强调养心、养神、养性、养德,注重调摄情志,陶冶情操。同时认为,人生活于自然,更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道不远人,只在平常日用之间。自古以来健身有千法,但最基本的法则是要合于自然。

——摘编自王德峰等《中国古代健身术初探》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一些社会名流和政府要人认为,武术在强种救国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在军国民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的自然体育观的影响下,近代中国武术不断发展。其中,接受军国民教育思想的人认为,中国应该提倡武术教育,通过武术教育,培育国民尚武及尚武精神,达到“强种救国”之目的;而传承自然体育观的人则认为,武术与西方近代体育一样,具有强健体魄的价值功能,武术为中国最良好的卫生之方,从而出现了武术的体育健身教育理念。

一一摘编自李龙《中国武术近代“强种救国”和“健身强体”教育思想解读》

材料三   广场舞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审美愉悦性和科学健身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广场舞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我国广场舞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城市广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对于生活娱乐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应运而生。

——摘编自冯盈霖等《关于国内广场舞研究文献的综述与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健身术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武术发展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广场舞蕴含的社会功能。
2023-01-06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救济与优抚

管仲相齐,行“九惠之教”

老老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免一子征役),三日有馈肉;八十以上二子无征(免二子征役),日有馈肉;九十以上,举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供)棺椁。
慈幼有三幼者妇无征(免妇人征役),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保护),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
恤孤属之其乡党、知识(友人)、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相关官员)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
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偏瘫)、握递(两手屈拱而不能伸直的残疾),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合独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后事之。
问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病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相关官员)行于国中,以问病(探慰病人)为事。
通穷若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
振困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
接绝士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

(1)“九惠之教”被后世称为齐国民生治理的“顶层设计”。依据材料指出这一民生治理方案的特点。

执杖是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常见的老人形象。早在西周时已将老者扶杖作为礼制推行。《续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受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音jiu)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汉代朝廷颁行赐杖之制,以法定形式将鸠鸟形象与杖相结合,明确定为尊老重孝的标志。


(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出至汉朝,形成尊老敬老之风的原因。自此之后,历代在优抚养老方面还有哪些表现。(举两例加以说明)
2022-07-07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20世纪下半叶中国扶贫工作简表
时间扶贫方式
1949—1978救济式扶贫,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国家财政为支撑,以财政补贴、实物救济为主要手段。
1979—1985体制性改革扶贫,通过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扶贫成效。
1986—2000开始了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的专项扶贫,以县为中心区域式扶贫。

A.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负担B.已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C.成为政府工作中心任务D.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022-04-19更新 | 110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贫困治理是中外治国理政的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统治者素来秉持“仁政”思想,扶助贫困人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古人对贫困的认定,一般要对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此进行分类定级。在扶贫方式上,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官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另外,官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了一些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祖铨《中国扶贫史概述》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院外技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国政府才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材料三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立场。新中国始终重视反贫困工作,并实现了从“帮扶物质”到“扶志扶智”、从“漫灌”到“滴灌”、从“零散”到“体制”等多方面转变,近年更利用“互联网+”创新了工作。民族地区经历了从比学赶帮到对口支援、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合理协调扶贫开发和保护环境的路径。这些巨大成就和显著经验,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谭清华《中国贫困治理七十年——扶贫政策创新视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贫困问题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治理贫困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贫困治理工作的认识。
2022-03-04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四年(1371年)设置了国家性的医疗福利机构惠民药局,救治灾民和无钱治病者。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下令山东灾伤处,户给钞与锭。宣德元年(1426年)六月直隶保定府涞水县、真定府新河县、河间府兴济县、广平府威县奏报“去岁水、旱、薄收,今夏新谷未登,民多乏食,乞将各县存留仓粮验口赈恤”。宣宗诏命行在户部开仓赈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五月,大学士申时行等“奉圣谕给药救京师灾疫,即于五城开局按病依方散药,复善委祠祭司署员外郎高桂等五员分城监督,设法给散”。

——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明)》

材料二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十八年(1709年)年,桐乡旱涝相继,乡绅汪文桂设立粥厂、药局,施粥、施药。雍正四年(1726年)当地水灾,他又首倡赈济,以食饥民。雍正五年,漳州、泉州大饥馑,仙游县太学生徐方宝出米8000余石,分给饥民,后因操劳过度而死。嘉庆十九年(1814年),江南北大旱,赤地千里,督抚大吏令各州县劝捐赈济,无锡知县韩履宠劝捐到13万千文,金匮令齐彦槐捐到124万千文。

——摘编自李世愉、王政尧主编《中国大通史(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社会救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乡绅参与赈灾的原因。
2022-02-27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浸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作出历史解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扶贫政策的独特性及意义。
2022-02-2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53年,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这次人口普查结合选民登记同时进行。原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司长沈益民说:“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我国首次人口普查的情形可以说明
A.人民拥有当家作主权力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
C.计划生育成为社会共识D.社会主义制度获得人民认可
2022-02-22更新 | 35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月月考(期末备考卷A)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贫困救助是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的职责。鳏寡孤独人员是政府因救助的重点,宋仁宗嘉祜四年“遣官分行京城,赐孤老残疾钱”。对于一般贫困人员,政府有施粥的做法,宋太租建隆元年“夏四月.遣使分诣京城门,赐饥民粥”。此后,为便于管理,开始设立专门的救济有构,负责济贫的有关事宜。与政府救灾济贫活动相比较,宋代民间以族田、义庄为核心的血缘救济模式是重要的互助模式。各地的宗族组织,很多都设有以赡族为目的的义庄、族田,其收入部分即用于资助和赚养族内贫孤。此外,部分缙绅、富户大贾在灾害发生时,也会捐出部分资财救助饥贫。

--摘编自陈桦、刘宗志《救灾与济贫:中国封建时代的社会救助活动》等

材料二   两粤著名的广仁善堂,原已“创行善举,如劝善赠药施衣施棺诸善事,开办经年”。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广仁善堂即着手在桂林、广州、梧州等地购置书器、刊布报纸、设大义整、开三业学,以通知时务。还打算次第推广到各州府县,“设养贫院以收乞丐,教工艺”,以“为贫民力谋生计”。慈善救助已从重养轻教渐渐转向养教并重发展,展现了传统慈善济贫事业向近代总善济贫事业转型过渡的某些特征和标志。

材料三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按现行扶贫标准衡量,1978 年至2018 年底,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7.7亿人减少到 1660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2018 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71 元全国平均水平的71%。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摘编自程乘坪、邹迪《新中国 70 年扶贫历程、特色、意义与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贫困救助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慈善济贫近代化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扶贫的意义。
2022-02-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密山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代官方救助重点由乡村扩大到城市,呈现出向日常性社会保障体制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级城市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带来的限制,呈现出空前的兴盛。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又引发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市民贫富分化现象日益突出,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五月,宋廷采纳大臣苏舜钦的建议,仿照唐代旧制,在开封创设福田院。

宋代城市的官方医疗救助并不是分散、孤立的行为,而是普遍推行的城市救助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北宋时期,从相关政策的制订、制度的建立、机构的创置,到各项措施的实施及规范,乃至一些具体的救助活动,几乎都是由朝廷直接发出指令,并由各种朝廷派出机构负责和监督与执行。随着朝廷政策上的开放和鼓励,地方政府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除了各类穷民和贫民,也涉及普通市民、流动人员、灾荒饥民,乃至部分官宦士人。这些原本身份不一、高下有别的社会群体,在官方医疗救助体系中不再具有等级差别,而是同属平等的被救助者。

——摘编自陈国灿陈雪瑶《民生为重:宋代城市的官方医疗救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医疗救助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医疗救助发展的背景。
2022-02-1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