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20世纪下半叶中国扶贫工作简表
时间扶贫方式
1949—1978救济式扶贫,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国家财政为支撑,以财政补贴、实物救济为主要手段。
1979—1985体制性改革扶贫,通过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扶贫成效。
1986—2000开始了以开发式扶贫为方针的专项扶贫,以县为中心区域式扶贫。

A.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负担B.已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C.成为政府工作中心任务D.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022-04-19更新 | 111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关注城乡贫困居民生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何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当时城市治理的重大问题。……在伦敦,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改善普通劳动者的住房条件,商人乔治·皮鲍迪和悉尼·沃特姿发起“模范住宅运动”;盖起了成排的大杂院房屋,虽然拥挤但比较卫生,低价出租给劳动者。……1875-1876年,伯明翰通过立法清除贫民窟,(市长)张伯伦下令拆除了17公顷的贫民塞进行开发,这个项目由城市资金承担。……在利物浦,市政会1840年颁布了《关于调整利物浦房屋建筑的条例》,1842年颁布了《利物浦建筑法》,对居民住房和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要求。

——摘编自任其怪、吕佳《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材料二:1951年以后,英国先后颁布了国民救助法国民卫生服务法等,进一步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德国于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

——摘编自刘家庆《现代西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思考》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设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保障体系。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和1960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合作社对于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的“五保”制度,后来又扩展到保住和保医。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养赡养的具体规定和内容,从此“五保”制度走向规范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摘自陆月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构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英国出现住房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方国家二战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村“五保”制度实施的社会意义。
3 . 2021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公正、实行财富再分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食。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储。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19561月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同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医、保教、保葬,这两个文件奠定了五保工作的制度基础,五保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郑秉文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尊重和鼓励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创造精神,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推进民主管理的科学发展,整合基层治理资源,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能力建设,不仅是今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程。

——陈荣卓、唐鸣《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朝前后社会救济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选择阐述①:指出基层民主制的形式,并分析具体影响。选择阐述②:指出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怎样的新型国际关系,并结合“一带一路”理念的应用来说明中国如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2021-12-08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昌财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惠养乞丐法”,每年十月入冬之后,天下各州政府必须“差官检视内外老病贫乏不能自存者(包括流浪乞丐)”,将他们一一登记在册,每人一日“给米豆一升,小儿半之”,每三天发放一次,从本年十一月初一开始发放,至来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停止。

根据“居养法”,各州设立居养院,“鳏寡孤独贫乏不能自存者,以官屋居之,月给米豆,疾病者仍给医药。”

——吴钩著:《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

材料二   清末民国的思想界进一步看清了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的弊端,在批判反思基础上,开始构建新的社会救济制度。……提出“建仓储不如推广铁路轮舟″的思想,铁路轮舟等近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创设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快速发展……薛福成认为,兴建铁路,除了可以方便、快捷地将物资迅速运送到目的地,从而在救灾过程中赢得时间外,还由于需要“有修路之工,有驾驶之人,有巡嘹之丁,有路旁短送之车马,有上下货物伺候旅客之夫役”,可以大大地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扩大人民生计。

——摘编自蔡勤禹、李元峰《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材料三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治理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目的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现代中国扶贫工作的意义。
2021-12-0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四地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的专制政权或曰官僚体系必须寻求其它的支持性因素以维持自身的运转。这个因素是以族权为主要内容的乡村自治权,政权必须与自治权相互合作,才能实现自身职能,才能“号令天下”。……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要保障乡民的基本权利利益,要维持稳定,也需要借助宗族组织。……同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每个农业家庭必须寻求一定的外力支持。农村宗族组织体系便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白临鹏《20世纪80年代以来宗族复兴及其对村治的影响》

材料二   建国以来宗族被当作封建余毒,打击宗族势力成为国家反封建的重要内容。“从50年代开始的土改运动,到后来的合作化、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国家政权结构的触角一直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国家基本实现了对村民的全方位控制,国家的正式制度在进入社会基层的过程中,不但结束了乡族自治的传统,而且逐渐地影响、改变和控制了民间的非正式制度,直到将它们取而代之。这使在广大农村延续了若干世纪的宗法组织遭受了沉重打击,宗族活动基本停止。直至改革开放后,宗族又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宗族复兴提供了经济基础,宗族复兴为维护家庭利益提供保障。

——摘编自文瑜《我国农村宗族组织与基层政权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村宗族组织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宗族复兴的影响。
2021-12-0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开始,中央政府经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问疾苦”,以便及时“赈济百姓”。汉代各级政府与扶贫相关的财政事权就包括了收养孤儿、贩恤鳏寡、救疾医病、放赈救灾、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十多项。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结合起来,帮助人民生产自救;另一方面则对农民生产提供帮助,如大兴水利、提供种子农具的贷款、编制农书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中唐时,刘晏强调国家赈济要适当:“赈给少则不足活人,活人多则阙国用,国用阕则复重敛矣”。唐宋时期,政府针对各种贫弱对象,都设立了专门的救助机构,这些措施为元明清历代所继承,并有新的发展。

——摘编自史卫《古代财政与扶贫》

材料二   最早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主要是靠互帮互助来度过难关,移民到达新大陆不久之后很快就效仿英国建立了济贫制度。1929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承担起社会责任。当时的美国总统死抱着“自愿救济”和联邦政府不参与社会救助的信条,未采取任何措施。1933年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并于当年5月签署了《联邦紧急救助法》,标志着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救济机构——联邦紧急救助署的成立,开辟了公共救助的新纪元。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这部法律一改济贫制度下事后救济的做法,将贫困的预防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启了社会救助立法的里程碑。该法案在对待贫困问题上采用了两道防线,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该法案主要目的就是将失业者、儿童、妇女、老年退休人员与残疾人纳入公共援助体系,形成了不同类别的社会援助计划。

——摘编自于婷《中美社会救助例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灾荒救济制度古称荒政,最早见诸于《周礼》。及至北宋,统治者一本于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发展了汉唐以来以临时救济和时断时续的常平、义仓等为主要内容的救荒之政。王安石变法更以国家政权的力量,力图抑制豪强,惠及流民、饥.民。徽宗时期,将设置于京师和部分地区的救济机构向全国推广。南宋时,随着朱熹等人的大力推行,荒政在国家大政方针中的地位空前提高。

——摘编自李华瑞《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

材料二清代荒政集历代之大成,涌现出大量备荒、救荒的著述,如《康济录》《荒政辑要》《赈纪》等,广为流传。自皇帝以下,户部筹划组织、各地督抚主持知府协办、州县官具体执行荒政。地方一旦遇灾,经报灾、勘灾、审户等基本程序后,确定救荒措施,期间的用人要求和时间限制,载入《大清会典》及《户部则例》中。清廷常年耗费数百万银两用于救灾,同时民间大量的义仓、义庄以及日常慈善事业兴起。如雍正四年两淮盐商捐银二十四万两在扬州建仓积储,名日盐义仓;道光七年乡绅潘曾沂于苏州罄其田二十有五顷建成丰豫义庄,以备荒年平粜及诸善举之用。

——摘编自李向军<清代荒政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荒政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中前期荒政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古代荒政。
2021-07-0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乡诉讼是明代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四月,明太祖颁布钦定之《教民榜文》,榜文共四十一条,对于乡诉讼有详尽的规定。关于乡诉讼的具体内容大致如下:乡诉讼的法官是本管里甲(指里长及甲首)及老人,他们是兼任法官,乡诉讼管辖的案件是一乡之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乡诉讼采合议制,必要时得刑讯当事人。乡诉讼的法官均系里甲或老人,其所谓判决系合议制之决定,或有书面,或无书面,并不一定。其判决之依据为国法、人情与风俗习惯等规范。明代乡诉讼之判决有类于现今之乡镇调解委员之调解;乡诉讼的目的在于减少民事案件及轻微刑事案件的数量。但因里甲及老人的素质良莠不一,判决未必公正。判决之后,双方当事人如果不服,得于乡诉讼判决后上诉州县衙门。明代乡诉讼之施行,曾经发生几次变化。总的来说,成化之前,尚能依敕令施行。弘治以后,渐难施行,上述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多径向州县衙门呈控。

——据《中国审判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乡诉讼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乡诉讼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 ,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贫困治理模式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10 . 脱贫减困是民生的关键问题,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货"”…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教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掲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教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在一次演讲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向公众提出了公民应该享有“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真正自由的人,必须有基本的经济保障。罗斯福提出的这一自由,意味着摆脱贫穷不再是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政府应该承担起保障人们免于贫困的责任。

——《大国崛起》

材料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我们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成就,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摘自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使“人们免于贫困”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