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末年因北方动乱,人口南迁,湖区私人围湖垦殖的现象也已普遍盛行起来,官僚、地主在湖区侵占湖沼淤地,筑垸围田,广袤百里者,比比皆是。不仅如此,官方也在湖区进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南宋绍兴五年(1135),岳飞于镇压杨幺起义的当年,便在湖区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前者相当于官办农场,后者相当于军垦农场,生产的粮食用于供应荆襄一带的前线军食,岁省漕运之半。但是官办屯田”“营田的过度发展,导致荆江及洞庭湖水面束狭,洪水位抬高,水灾也日益加重。

——摘编自王克英《洞庭湖治理与开发》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着手大规模治理洞庭湖。50年代并垸合流、整修堤垸。先后动员民工2100多万人,10年内完成土方587亿立方米,形成了湘、资、沅、澧独立入湖洪道,奠定了洞庭湖垸湖基本格局。60年代兴建电排,治理渍涝。到1969年底,随着各类机排发展,湖区堤垸渍涝状况初步改善。70年代开挖排水渠,改造低产田,减少了低垸渍灾,扩大了耕地面积,实现了田园化。80年代起,开始进行洞庭湖综合治理,清理淤积,加高加固大堤,兴建蓄洪安全楼,扩建电排等,水利建设轰轰烈烈。经过多年的治理,洞庭湖的水灾得到了有效控制。

——摘编自聂芳容、罗毅君《洞庭湖治理5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代洞庭湖的围湖垦殖活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治理洞庭湖的特点与意义。
2021-06-08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保温卷(2)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介入济贫发端于汉朝。但是,中国古代的济贫往往注重的是社会整体和国家控制,较少强调个人权利和国家义务。同时,中国古代的济贫实践在传统上较为注重运用政府行政手段,而没有采用立法手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憾。

——摘编自唐钓《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变迁与评估》

材料二   1978年起,政府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等,这些措施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19866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此后我国农村的扶贫工作进入到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2000年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地区的群众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进入21世纪,全国经过从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到精准式扶贫,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年底的1660万人,连续6年超额完成千万(级)减贫任务,贫困发生率减少到1.7%。

——摘编自燕连福等《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经验与持续推进的着力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府济贫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农村扶贫工作的具体做法及其取得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生思想源于夏商周,形成于春秋战国,发扬于两汉和唐代,但大多停在原则性的理论阐述上,真正把民生思想具体化的是宋代程颐和程颢兄弟,他们在“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明清之际的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复井田”以实现社会的“均富”。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中国社会的空前危机,使民生问题更加突出,同时又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形成了以谋求民富国强为主题的民生改良思想。

材料二1601年,英国女王伊面莎白一世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救济贫民的法案,即《济贫法》,该法案将已有的宗教或社会救助活动惯例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首次由官方划定一条贫困线,对有需要的孤、老、病人进行收容,同时,为失业者、贫民、小孩提供有限的帮助。1834年,随着英国社会形势的发展,又通过《济贫法》的修正案,即新《济贫法》,以此为标志,社会救济已成为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它规定国家有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公民有要求社会救助的合法权利,社会救助是一项积极的福利措施。

——林祖华《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和资本主义民生思想比较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生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在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中的实际运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修正《济贫法》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民生思想的共同作用。
2021-06-01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在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变革,农村人口失去生计,流离乡土,成为“危险的职业讨饭阶级”。贫困人口的大量涌现,教会救济渠道已无法保证贫民生存所需,迫切需要政府介入。1601年,第一次以国家立法形式介入贫困救济的《伊丽莎白贫法》出台,授权治安法官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将已安排工作但仍不愿劳动的人送入感化院或监狱。《伊丽莎白济贫法》的进步之处在于救济政策,其弊端也在于此,尽管政府主动承担了社会救济责任,但是并未将贫困救济视为一项常规的财政支出。

——摘编自张峰《试论都铎时期英国政府贫民救济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了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给予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意识到单靠救济式扶贫,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将1986年以前主要通过救济的方式短期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或温饱问题的方式,转变到提高贫困人群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摆脱贫困初心的实践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功使7亿多人口脱贫,扶贫事业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

——摘编自张梦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救济式扶贫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出台的背景,并指出其局限。
(2)比较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近代英国济贫政策相比,现代中国农村救济式扶贫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2021-05-3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1届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时期,全国水旱灾害频发,辽宁地区更是如此,几乎年年有水灾,甚至出现多年罕见东、辽西、辽南、辽北则分别为64次、59次、32次、31次。

——摘编自董虹廷《环境史视野下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研究》

材料二   1980年以来,辽宁省使通过对坡耕地和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进行降水的就地拦蓄、入渗,对白山水库上游等地区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984年,平均每年入库泥沙减少效益达到94.2%。至1995年,辽宁省不断提高防洪标准,在辽河、浑河等处加固堤防,修缮老化的水利工程,修建大中小水库共255座。与此同时,辽宁省还针对不同地区制定适合各流域特点的对策,将中部地区作为防洪的重点区域进行治理,对西部干旱丘陵地区则以向下游疏导为主,辽宁省有的放矢的措施起到了最佳的防洪减灾作用

——摘编自单丽等《刍议辽宁洪灾成因及防治对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时期辽宁水灾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宁防治水灾的举措并分析历史作用。
2021-05-3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宋朝在疫情发生的时候,免费向疫区染病的疫民施药,以此来帮助疫区的百姓渡过难关。只要有疫情或者灾害发生,宋廷都会对疫民或者灾民提供救助。这反映出宋代
A.社会救助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
B.北宋已经有了尚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C.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D.对疫民或灾民的救助体现了政府的人文关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81年,德国皇帝威廉一世下诏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他说:“就疗效社会败象而言,采取镇压社会民主暴动的方式并不足以成事,国家应同时关注并增进劳工福祉。”这说明,德国统治者认识到
A.社会民主运动已成时代潮流B.德国的社会矛盾不可调和
C.社会保障制度利于巩固统治D.要顺应德国社会主义运动
2021-05-26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代表观点

反贫困措施

古希腊、
古罗马时期
苏格拉底认为贫困的产生是“增长的贪婪超过减少的财富”, 即欲求的不节制。加强自我修行;实施道德训教。对于训教无果的人应驱逐出城邦。

中世纪

基督教理论认为,个人积累巨额财富是“不义”的,贫穷意味着“善”,是尘世间人
们进入天国必须体验的生活状态。
贫困救济成为教会的一项神圣职责。基督教共同体扮演了关怀穷人、不幸
者和被压迫者的角色。
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穷人的存在可以使富人有机会通过施
舍来抵消罪过,但这也使穷人因此而骄矜并易于堕落。
世俗政权组织救济,如英国于 1601 年颁布了《济贫法》;驱逐和禁闭。
资本主义兴起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自然、合理的社会现象。如果穷人多劳动、少消费就能使国家富强。“穷人在促进国家繁荣的过
程中无可替代”。
实施被动且条件苛刻的社会救济制度,改变穷人的懒惰习性;经济发展, 促进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能力和提
高消费水平。
19 世纪中后期马克思认为贫困根源于私有制,雇佣劳动制度的存在和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
必然导致工人的“极端贫困”。
变革社会制度,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战结束以来阿玛蒂亚·森等学者认为贫困不仅仅是收
入低下,还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贫困是权利不平等造成的。
积极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等。

——摘编自宁亚芳《从道德化贫困到能力贫困:论西方贫困观的演变与发展》等   


从上述表格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信息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上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可知德国
时间事件
1875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后改为社会民主党
1878年德国颁布《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
1889年德国鲁尔区10万工人大罢工
1890年德国罢工达到200次
1891年德国社会保险制度正式建立
1899年德国颁布残疾保险法
1911年德国颁布社会保险法典
A.君主立宪的代议制渐趋完善
B.社会民主党坚持马克思主义
C.通过立法逐步扩大社会救济
D.资产阶级被迫进行社会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以前济贫助困主要由宗教机构承担,至唐代政府开始介入,宋朝官办救济机构是这一进程的继续。嘉裕前京师有福田院、地方有广惠仓,贩济老幼贫乏不能自存者。元符元年宋廷正式确立居养制度,并在全国推行。南宋后,居养制萎缩。漏泽园制度正式形成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但官府出钱买田,安葬无主尸骨的做法,真宗、仁宗和神宗时期即已存在,只是尚未形成制度和规模。两宋之际,漏泽园多遭废坏。绍兴十四年在朝廷的督促下,漏泽园在各地逐渐恢复起来,终南宋之世延续不废。医疗救济包括平时的疾病救治与春夏爆发疾疫时的医疗救济。基于贫困人口的季节性处境,宋朝每年都要进行春夏救疾、冬春救饥及冬季救寒的季节性救济工作。

——摘编自段惠青《宋朝贫困救济问题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积极推行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1978年以前的扶贫工作是与社会救济相结合的,并以地方试点为主。1978年正式划定了农民贫困标准,第一次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改革开放初期,以救济为主的“输血”式扶贫可以缓解农民暂时的生活困难,却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1986年以后,国家确定了新的扶贫方针:变“输血”为“造血”,变救济为开发,逐步形成了集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亿万农民告别了贫困和饥饿,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新生活。扶贫开发,成为中国政府解决贫穷问题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王瑞芳《告别贫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工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贫困救济制度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救济制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社会救济和扶贫政策的阶段性变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扶贫工作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党扶贫工作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