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对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通过救助机构实施。这些救助机构有综合性的如养济院、留养局;有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如育婴堂。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为常设救助机构;留养局、粥厂为季节性的救助机构。养济院、粥厂、栖流所等由政府供给被救助者衣食。普济堂和育婴堂有些是民办的,但绝大多数是奉皇常之命设立的,被纳入政府资助、管理的范围。清代前期的社会教助几乎是以“养”为唯一方式,对被教助者的教助完全是免费的,以保证他们的生存为目的。

——摘编自刘悦城《清朝前期的社会弱势群体教助》

材料二   建国初期,弱势群体数量巨大,情况复杂。因此,毛泽东认为,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应遵循因类、因人而异的原则。救济失业人员:“推行积极的失业救济,救济失业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救灾工作:“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不论是失业救济、灾民救济,都是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围绕建国初期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政治大局进行的。除政治、经济方面的救助措施外,还重视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弱势群体主动、积极地融入到劳动自救和建设新社会的洪流中。党和政府还在全社会提倡平等相待、团结互助、扶弱济贫,反对社会歧视,让全社会都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从而为弱势群体的救助和自救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19507月至19529月的3年间,全国共安置救济失业人员上百万。灾民、贫民和流民也得到合理的救助与安置。

——摘编自杜俊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济论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特点。
(2)对比材料一、二,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创新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弱势群体救助的积极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所示是出土的中国古代粮仓概况。

遗址概况
时庄遗址(位于今河南周口)包含龙山、岳石,春秋,汉唐时期遗存,其主体是以夯土墙围合的夏代早期粮仓遗存。粮仓的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粮仓城
回洛仓(位于今河南洛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是隋炀帝在洛阳设置的"国家粮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由管理区.仓容区,道路和漕梁等郝分组成。专家称,回洛仑遗址位于祁山南麓的缓坡带,不易积水。这里的土层为黄褐色黏土,直立性强,很适宜筑窖储粮。2014年,回洛仓作为中国中报的"中国大运河"核心组成郝分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含嘉仓(位于今河南洛阳)唐代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窑。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当考古人员挖开编号为160号仓窖上面的土层时.发现里面保存的粮食仍然粒粒分明,有的颗杜取出来后第三天竟然发芽了。后将其送到原洛阳农科所培葬,第二年竟结出了果实。2014年,中国大运河中遗成功,含嘉仓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镇江粮仓(位于今江苏镇江)镇江粮仓是宋元时期最为繁忙的航道上(江南河;京杭运河长江以南的一段)的粮仓群,现出土遗址13座,并有其他附属建妩出土,如桥,驿站,衙署.河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2022-07-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高三仿真模拟大联考(6月)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卫生健康工作面临着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流行,医疗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网络,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了适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医疗卫生制度。针对医药卫生资源短缺和分配不均的问题,在医药卫生体制上扩大各级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的经营自主权,完善医疗机构经营机制。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完成了立柱架梁,改革成果惠及群众。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均寿命逐年提高,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由2012年的34.34%下降到2019年的28.36%,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不断提高东部与中西部、城乡之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利用的公平性。建立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机制,实行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百姓认可指数与获得感明显提高。同时加强国际交流,推广传统中医药文化,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在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上的努力和成效,彰显了我国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大国担当。

——根据《中国新闻网》等资料改编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整理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领域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2022-06-28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工业化进程下,城市贫困人口飞速增长.他们居住环境脏、乱,缺医少药,治安混乱。英美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通过社区资源扶危济困。德国部分城市通过社区组织卫生、宗教与教育等力量进行济贫改革。二战以后的一段时期,信息化与城市化影响了社区发展,造成了社区衰败。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兴起,国家对社会个体的照顾逐渐被社区照顾代替。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社会冲突和矛盾凸显,社区主义应运而生,社区作用被重新发现。英国发起社区战略,强调社区公共服务改革与民主参与。但欧美国家公共服务供给的民营化仍然存在代理上的碎片化。现代社区对生活营造的忽略使各个家庭之间难以沟通。另外,后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与自我意识使得人们强调个人利益,而不是对群体的忠诚,传统的联系和价值标准被削弱。欧美社区建设的重点逐渐放在了居民自强自立精神的培育方面、社区居民人际关系的协调,力图在城市恢复或重建那种守望相助、睦邻友好的和谐的社区生活。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性基础》等

材料二   2017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文件提出,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幸福家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可靠保证。

社区治理建设目标: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积极引导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加强城乡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做好城市社区绿化美化净化,着力解决农村社区垃圾收集、污水排放以及散埋乱葬等问题。创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运营机制,提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利用率。探索建立社区微型消防站或志愿消防队

在实践中,中国各地注重培育社区文化品牌、注重提升社区文化参与度,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升。例如,北京市通州区以才艺展示、挖掘社区能人等举措建设楼门文化,带动党员、积极分子、文艺骨干参与,改善了人际关系、构建了和谐社区。

——摘编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美社区治理的变化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新时代中国社区治理特点和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自人类私有制产生以来,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之世,因人口增加,土地渐感不足,“开阡陌”,土地兼并现象陆续发生;向来作为公用的山泽之地,又逐渐入于私人之手;私人手工业与商业兴起,其获利颇厚。从此,交易制度,普遍代替了分配、互助之道,必以互相剥削之方法行之,遂更使人们的对立尖锐为解决社会对立,产生了两种思潮:一是儒家,主张平均地权,其具体办法是恢复井田制度;二是法家,主张节制资本,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此后中国历代,社会上的思想,都是主张均贫富的,然其宗旨虽善,而其主张的方法大都未能成功。

——摘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对于当时的作家和观察家来说,欧洲的“自由”工人大众在极其悲惨的处境中竟没有整体灭绝,这实在是一个奇迹(所以)各国改革者努力引进一系列法律,调和工人与工厂主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不断取得胜利。然而,还有一些人,注视着冒着浓烟的高大烟囱,打量着被各种剩余物资塞满的仓库,不禁陷入沉思。他们也想知道,这种巨大的能量究竟要把人类引向何方,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其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有产者”与“无产者”之间的漫长斗争史。机器的引进与使用创造了新的阶级,那就是资产阶级。他们不断利用财富购买工具,雇佣工人进行劳动以生产更多的财富,永无止境。为此,马克思号召所有国家的工人联合起来,为各项政治、经济措施而斗争。

——选自(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著《人类简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东周之世”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历代封建政府为实现“均贫富”所采取的具体政策。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以及马克思提出的解决方案。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
2022-05-3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实战演练冲刺文综历史试题
6 . 【治国与富民】共同富裕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要义。
时期主张/措施
先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


“圣王之事,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


“论其税赋以均贫富”“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与侈惰也”            

——韩非子

均田制、两税法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义田、义学、义宅等社会救济
明清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善堂、善会等慈善组织
近代“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天朝田亩制度》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康有为《大同书》


“平均地权”                    

——孙中山


“打土豪,分田地”                 

——土地革命时期口号

现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个”有利于,“先富带后富”             

——邓小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


从表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有关史实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5-29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三校2022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晚期的粮食储备类型较古代增加了官民共储,即有官储、民储、官民共储三种类型,储存粮食的仓库也随之命名为官仓、民仓和官民共办仓。官仓包括常平仓、京仓、漕粮转运仓及营仓等仓库。其中常平仓设在各直省州县,储粮来源于采买、捐纳与截留,发挥着平抑粮价、灾年赈恤的作用,京仓(共17所)主要储存朝廷直接掌管的皇粮,漕粮转运仓(共7所)承担着转运各省运京漕粮的任务;营仓是为边防官军提供粮食供应而设的粮仓。民储和官民共储是指采用社仓、义仓等仓库储粮的行为。社仓设于乡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府干预与监督,储粮一般来源于民间自行输入。为鼓励民间输入粮食,各地制定了通过免差役、给匾、给顶戴、给花红等方式给予民间捐谷者奖励的办法;义仓为市镇的民办民管粮仓,直隶、山西、江苏、江西等省比较普遍。

——摘编自费佐兰、余志刚《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晚期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晚期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影响。
2022-05-27更新 | 157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古代不少诗篇以灾害事件为中心.反映了东部沿海各地遭受飓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历史图景。如钱谬的《筑塘》中写道:“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刹名高海众狞。传语龙神并水府.钱塘借与筑钱城。”诗中虽然谦称其筑塘的行动是“借”龙神和水府,但实际上主要反映了
A.人类抗衡大海的壮志和力量及政府开展社会和工程救灾的举措
B.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东倾和应对海洋灾害的成长过程
C.华夏先民历经苦难、依海而生的峥嵘历程和斗争精神
D.古代灾害天气的频繁发生和古人海洋意识的普遍增强
2022-05-24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市第—中学 2022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信息卷(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荒政措施出处
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礼记.月令》
齐景公时发生饥荒后,修筑“路寝之台(君王宫室)”进行赈济。《晏子春秋》
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到有粮食的地方)蜀、汉《汉书●高帝纪》
赁种饷(种粮),贯与田器,勿收租五岁,除算(一种税收)三年。《后汉书●章帝纪》

材料二 晚清灾疫特别浩繁,政府对荒政、救疫及慈善事业的介入程度走根据他们对政权的影响程度区别对待的,表现出明显的“重救荒、轻救疫、促慈善”的趋向。在政府提供不了的救助或认为不属于政府救助责任范围的领域,绅士往往从不同角度满足地方的要求。1849年以后,绅士逐渐在各地的救荒行动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朝廷的作用虽仍不可替代,但已退居倡导、奖谕、资助等角色。官绅们努力将灾疫的发生解释为人间道德的缺失,还以大力传播袍善可以避疫、做恶将身染瘟疫的教谕。

一摘编自郭剑鸣《试析晚清灾疫防治中以绅士为中介的政治整合模式》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荒政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时期灾疫防治机制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你从传统救灾防疫机制中得到的启示。
2022-05-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如皋中学202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9年,赢得日俄战争胜利的日本人为了巩固其在“南满”的统治,由“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实施了城市“电气铁道"筹建计划早期有轨电车有1921年生产的带空气制动器的“41型",有19255月生产的带转向架的“301型”,还有19286月生产的“满铁”。白色电车专供外国人乘坐,中国人只能乘坐红色低级“劳工车”——侵略者将现代交通的文明成果带到这座城市的同时,也将殖民地的耻导深深地烙在大连人民的心里。

——摘编自老海《大连百年有轨电车》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连市交通公司的带领下,大连有轨电车得到了大规模修复和发展。20世纪5060年代是大连有轨电车发展的巅峰时期,总长48.9千米,车辆144台,职工5000余人,日均客运量45.33万人次。所有市民均可乘坐,为人津津乐道。大连有轨电车成为当时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据《大连公交110周年》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大连电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大连电车服务恢复与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