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科学文化的舶来是明清之际时代性的重大变化,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士人进行了广泛的思想交流。中国士大夫热切研习探求舶来的各种学理,他们意识到传统科技停滞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第(仅仅)能言其法(技巧),不能言其义(逻辑)”,更新知识必须“缘数寻理”,才能“具存实义”发现规律。伴随着西学的传入与明清更替,天文、地理、人治之学等实学为士人所看重,产生了一批脱离空谈“心性”的新型士人与政治家,诞生了《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大批科技成就。

——据陈橹《论明清之际士人群体对西方科技的态度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启蒙时代许多作家和思想家都具有科学教育背景。他们通过演讲和著书立说将科学理论介绍给公众,最著名的莫过于《大百科全书》……这一时期大学里的教授开始接受牛顿的理论,有的教授向学生展示科学原理,并向公众演示自己的发明。科学会和研究院大量建立,其中许多机构有出版图书和期刊的特许权。1738年伏尔泰出版了《牛顿的哲学原理基础》以向公众介绍牛顿的力学原理。这一时期,还有更多的向外行人讲解科学原理和知识的图书出版。

——据李大光《科学传播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近代西欧科技传播途径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并联系现实生活,提出一条与上述材料中不同的科技传播新途径,并简要说明其优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方文化冲撞和交流。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并分析“‘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二所述的中英“礼仪之争”。
2022-09-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年间,一些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近代的地理、天文、历算和医药等科技知识,逐渐为一些中国人所接受。而此时,明朝政府面临着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急切需要一剂"救世良药”“一些正直和大度的人,关心对一种没落和腐朽的政权进行改革”。于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一批开明的士人走到了一起。

——摘编自彭勇《明史》

材料二   西学东渐是件好事,它曾促进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但是如果把这一文化交流过程看作是单方面的西方文传入中国而使中国人民受益匪浅,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这一文化接触本身也是中国文明传入西方的过程,也可以称“它“中学西渐”。事实上,随着欧洲人来到远东,反映中华文化高度发展的大量物品如丝绸、瓷器等被不断运往方,极大丰富了西欧人的生活。他们所寄回的关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情报令欧洲人耳目为之一新,使西欧无论官民僧俗都能对遥远的中华古国有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尤其是这一时期大量中国图书被带到欧洲其种类之丰、涉及范围之广令人惊叹,为欧洲人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科。

——摘编自徐均平《试论明末西学东渐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西学传入中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中学西渐”的原因。
2022-06-1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中西文化交流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来华传教士将中国的文化典籍、科技工艺等输回欧洲,推动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融合和吸收。在18世纪动荡的欧洲面前,中国的道德哲学及开明君主专制更是为渴望改革的欧洲社会提供了实践依据。但是,到晚清时期,西方在华传教士和学者更加热衷于构造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的逻辑。中国文化代表着束缚和停滞,而基督教才能带来一种崭新的生活。这种宣传在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广为传播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思维方式(在中国)取得控制地位的日子一定会来到”的预言逐步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吴礼明《17-19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分裂》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西学无统一称呼,多以“夷学”字称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改变了对西方的偏见,加之有关条约明文禁止称西洋为“夷”,时人对西方文化比较广泛的称呼是“西学”。戊戌变法时期,西学之名日日见诸报刊,但也有人用“新学”概括西方文化,西学、新学之名并行不悖。庚子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乐于使用“新学”之名,新学与旧学被赋予了明显的价值判断色彩。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到晚清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学”在近代中国称呼变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并对这种社会心理作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2-05-14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天人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A)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进入20世纪后,美国经济快速赶超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已经占世界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超过了英、法、德、日的总和。1925-1927年,由于经济繁荣、人口增加以及城市化进程多重推动,房地产业经历了疯狂扩张。1926年,新开工建筑物估值达到121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12.41%。1919-1927年间,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平均达到10.52%。到1925年,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两千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7.5万人口,其中竟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19231926年,佛罗里达的人口呈几何数增长,而土地的价格升幅更是惊人。棕榈滩上的一块地,1923年值80万美元,1924年达150万美元,1925年竟高达400万美元。但19269月一场飓风袭击佛罗里达州,飓风引起的海啸将佛罗里达的两个城市夷为平地,这次天灾摧毁了13000座房屋,415人丧生。1926年底,迈阿密的房产交易量从1925年的10.7亿美元急剧萎缩到了1926年的1.4亿美元。许多人纷纷抛出自己手中的房地产,导致房价暴跌。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结果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大萧条。

——陆中平《美帝国主义下的资本世界》

材料二:进入本世纪,中国大陆房地产市场改革在新的一波房地产投资热潮的推动下迅速升温。到2021年房地产投资升高到14480.75亿元,占社会总投资58620.28亿元的24.7%。与此同时,政府也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以期望房地产业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使用的方法包括,退还个人所得税,降低交易契税,放宽银行贷款条件,加大房地产业扶持力度等等。在这种背景下,房价开始迅速窜升。 2000年的上海的房屋每平方米均价为3326元,到2021年时均价已上升至76385元,涨幅达到92%。2001年,上海只有4%的住宅售价超过8000元/平方米,2021年这一数字达到16%。到2021年第一季度,有40%的住宅成交价格超过28000元/平方米, 而市中心的房价更大多已经突破76000元每平方。与此同时,在近二十年间,中国大陆其他城市的房价也几乎以同样的增速在不断向上扬。与之相对的是,许多城市也同时出现了居高不下的房屋空置率和形形色色的炒房团与地产投机。

——陆羽《21世纪中国地产报告》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分析20世纪初期美国房地产业繁荣与破灭的原因分别有哪些?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中美两国的房地产业发展有何异同?
(3)综合材料,你认为政府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上应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
2021-12-2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把学习射、御、舞当作人自身修养的必须内容看待,是推行“礼”的具体工具。这种思想教诲人们不要执着地向外开拓,而要潜身于所谓的自省。人们往往表现为知足常乐,不为人先,影响了中国古代体育注重和谐的整体化伦理。汉武帝之后,大一统思想强调自然界整体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体育观念影响很大。宋明理学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社会成员的服从意识,俯首帖耳、顺者为孝成为青年人品格的理想要求。对于以“动“为基本特征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形成了无形的屏阻,这为重文轻武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清代更是忠实地借鉴了宋明理学的做法,在统治者对儒学的极力推崇中,进一步完善了传统体育观念从文武并重向重文轻武的转变。

——摘编自王京龙《儒学发展对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等

材料二:希腊哲学为古代奥运史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亚理士多德不仅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而且在《国家论》中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育可以先于智育。他认为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都会对身体有所损害。他提倡开展体操活动,认为这是最适合身体锻炼的方法,体育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和心灵美。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体育价值的认识成为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精神源头。

——摘编自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18946月,在顾拜旦的努力之下,国际体育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4月,第一届现代夏季奥运会在它的故乡-雅典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共有来自欧洲、美洲和澳洲的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这成为近代世界体育史上的壮举。虽然规模很小,内容单一,也不够规范,但它是一个火种,一支火炬,100多年来,以燎原之势,照亮了五大洲。

被称为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一面旗帜的张伯苓,主张把体育作为必备课程,同学生一起到户外打球、跳高、跳远、骑自行车……力倡“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他还积极传播奥运理念,倡导体育强国,为国人绵延不绝的强国梦第一次注入了奥运元素。19071024日,他呼吁:“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1908年,几个南开学生在《天津青年》上撰文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运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摘编自王德蓉《奥运先驱张伯苓》、熊斗寅《顾拜旦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之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对体育认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奥运会兴起的背景及近代中国追逐奥运梦想的原因。
2022-03-29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的物资供给主要依靠漕运,汴河水道运输繁荣。但运河在宋金年间,因黄河决口,下游“夺淮入海”等原因变得残破不堪,故需要寻找南北直通的运河路线。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只有山东会通河是新开凿的,其他各段在元代以前多有旧迹可循。山东段工程共分为两段进行,一是开挖济州河,二是开通会通河。工程于1289年完工,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全面贯通。至此,京杭大运河自江淮北上,进入山东后,循山东西部穿越鲁西平原,过德州入直隶,济宁、临清、聊城等新兴市镇迅速崛起。运河维持了五百多年的畅通。

——摘编自朱汉明《京杭大运河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

材料二 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是1757年开通的连接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的桑基运河。它开创了由议会授权、私人开凿运河的先例。1760年代末,伴随着机器的轰隆声,运河在大宗货物,尤其是原料一一煤的运输中作用更加显现出来。到1835年伯明翰一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仅仅七八十年时间,英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运河体系,将各工业中心和主要河流连接起来…大量工厂沿着运河兴建起来,没有运河,工业将す步难行。切斯特菲尔德运河的通航刺激了数十家制铁厂的建立。19世纪90年代,曼彻斯特轮渡运河疏通完成时,英国运河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成为历史,新的竞争者一铁路取代运河往昔的显赫地位,成为英国内陆运输的主宰。据统计,在整个英国运河业发展中,有370万英投资没有获得经济收益。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开通京杭大运河的背景及其对当时山东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修筑运河相比,英国近代运河业发展的特点。综上所述,从国家管理角度谈谈你从古今运河发展中得到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战国时代开始,“本”“末”成为泛指农业和工商业的专用术语。各学派无不认为农业是“本”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末”业,但在如何对待“末”业的问题上,各家则存在较大差别。从总的倾向看,儒家对“末”业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不但不反对私商的货殖行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但对“末”业中有悖于礼义规范的行为表示反对。墨家对“末”业的看法与儒家接近,只是极力反对“末”业中奢侈品的生产和流通。道家和法家不仅极力否定“末”业本身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还有把“末”业扩大到“本”业以外所有行业而一概加以拒斥的倾向。

材料二   古希腊虽然没有产生与中国类似的“本”“末”的概念,但从古风时代晚期起,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农业和工商业及其相互关系的思考。思想家和改革家们无不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本”业,手工业和商业是“末”业,但他们在对待“末”业的问题上也存在不小的分歧。其中,梭伦和色诺芬注意到了“末”业对“本”业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二者对“末”业的批评仅限于道德层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肯定“末”业中具有自足性质的部分的同时,极力反对“末”业中具.有营利性质的部分。来库古则通过立法几乎取消了一切“末”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家和主编《中西古代历史、史学与理论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各学派对工商业态度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农工商业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
2021-09-3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双基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期,在商品经济更高程度发展基础上,一批富民乘势而起,形成了“富民社会”。顾名思义,“富民”是占有财富的人。但就富民来说,“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因为没有特权,他们主要通过租佃契约实现对耕种者的剥削。伴随国家赋税的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中国社会也向流动化、市场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富民社会”之后,从理论上说,随着商品经济更高程度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将进入“市民社会”,但具体就中国历史的发展而言,明清时期是否已经形成一个市民阶层还是值得慎重研究的大问题。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14世纪末,经过三、四个世纪的发展,西欧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此情况下,西欧农村分化出一批精英分子:富裕农民的兴起。“通常他们有相当于六、七年收入的储蓄。他们有很多家畜,很好的家具、器皿,有三、四床鸭鹅被,有地毯、银盐罐、高脚酒杯、一两打的汤匙。”在英国,通过大面积承租领主自营地或者蚕食小农。到16世纪,50%以上耕地已经集中到他们手中。以此为基础,富农在地方事务中的领袖作用令人瞩目。为了打赢一场官司,他们“不惜每人花20英镑,以斗垮一个不受欢迎的领主”。他们改变着乡村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也改变着他们自身。显然他们是一个崭新阶层的前身,一代新人呼之欲出。

——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兴起背景、发展形式等多个角度概括中英两国富民阶层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富民阶层兴起产生的重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英国相比,指出明清富民阶层命运的不同,分析二者命运不同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世俗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它更突出了新兴资产阶级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越精神。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迫切渴望一种能够表达他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新文化,以便同仍然占统治地位的神本主义意识形态相抗衡。而古典文化中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学者张椿年指出“文艺复兴的产生不能脱离中世纪在各个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当然它并不是这些方面简单的数的增长,而是有了质的变化。”

——摘编自[英]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与中国间文化交流打破了平等均衡、长短互补的格局,文化交流变成了作为落后一方的中国向作为先进一方的欧洲学习的进程。从一开始就是在欧洲列强对中国侵略和中国反侵略这样尖锐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就中国方面而言,就不简单是一般意义上的落后向先进学习,而是为着寻求解决中国政治危机,救亡图存而向对手学习。随着对于救国方案探讨的深入,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对于欧洲文化的注意力,渐渐便转移到了探讨如何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构成进行改造上。

——摘编自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