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协商民主并非西方民主理论与实践的专利,中国协商民主是对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之一。由于中西方阶级基础、政治文化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协商民主在中国与西方语境下是两种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民主,但在实践中两者所追求的精神、价值与体现出来的一些原则具有某种契合性。西方协商民主在客观上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发展的思路,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深入发展起到良好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摘编自郭小聪 代凯《试论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西方协商民主”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历史证明,古代文明充满了多样性。……今天,西方已经普遍完成了现代化,但文明的多样性却没有消失。……西方国家尚且如此,那么现代化的浪潮冲向非西方地区时,现代化的多样性就更加明显了。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

——摘编辑自钱乘旦《不是“文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回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均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论题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清晰,逻辑合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以时空的规定性,为转移。从大航海时代起,西方开始了抢夺殖民地的过程。到19世纪末,西方的霸权终成定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似乎走到了尽头。恰恰在西方霸权登峰造极、众多文明存亡危殆时,一个全球性的运动形成了,这个运动叫“现代化”。今天,西方已经普遍完成了现代化,但文明的多样性却没有消失,即使在“西方”国家范围内,情况也是如此。现代化把人类带进了一个新的轴心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明将共享,人类将共荣,不同文明间只有互相交融、共荣才能共进。人类的文明从来都是百花齐放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摘编 自钱乘旦《文明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以后到清代,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复兴和进步的时代。这时期,此前的贵族没落了,君主得以建立位裁政治,与此相应,中国官僚群体最后形成,并开始出现平民主义倾向,文化回归到庶民手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近代。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
——摘编自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
材料二 如果把宋代放到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着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社会变迁过程。自古认为务农才走“本”,宋人却提出士农工商皆本业。官府热衷于审核交易契约,而不限制土地买卖。商人非常活跃,他们不仅促进都市有业的繁荣,还使商业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人们的家世身份背景趁于淡化,科举取士“不问阀阅”。书院提倡相时独立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文化普及向民间渗透。蒙学不仅教儿童识字,更把儒家的理念、价值变成现实的社会规范,传达到百姓中去。从唐到宋,都市景观变化明显,宋代开封、临安展现出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房、民户、商家泥杂毗邻。大都市海纳百川,城内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群众喜闻乐见的市井文化,在瓦舍、勾栏、街市通衡中热闹缤纷。
——《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关于宋代历史再认识的维度》
材料三 新教改革与君主国家的出现颠覆了欧洲的宗教和政治传统,同时,人口的迅速膨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生长,……商人和制造业者不再对地方行会言听计从,而是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挽划自己的生产与贸易。……私有主体组建了一系列配套组织机构和服务行业,推动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例如银行出现在欧洲所有重要商业城市中:它们创立基金,为商入、企业保管财产,提供贷款帮助他们进行新的商业投机。……迅速增长的财富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同时也瓦解了长久以来一成不变的农村生活方式。……资本主又还引发了道德问题。中世纪神学家认为谋利活动是不道德的,将从事这种活动的人视作奸商.……需要有人来为此辩护,将资本主义描述成一种让整个社会都受益的经济体制,在早期宣扬这种观点的人当中,最重要的是苏格兰哲学家亚当·斯密。他认为个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能够带来普遍的社会繁荣。……西欧在经历宗教、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变的同时,思想和文化上也经历了一场洗礼。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宋朝和西欧近代在社会变化方面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内藤湖南“近世史应从宋以后开始”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西方服装结构差异。
外形色彩图案
中国服装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表示高贵。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如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九龙戏珠、喜鹊登梅,反映了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
西方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等,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法国人特别喜欢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英国人认为黑色神秘、高贵。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近代有影响的流行图案花样有野兽派的杜飞花样,有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

——摘编自吴永红《13-19世纪中西方服装结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合理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4-1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2届高三实战猜题卷(五)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前,东西方走在一条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上,无论是在资本积累、人口数量或者其他因素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完全为西方所独有的内生优势。在比较技术因素的时候,也可发现西欧存在部分领先的情况下,也存在着部分落后的领域,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才来到了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造成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一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在这两个原因中,新大陆的作用又重于煤矿。

——据[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进行简要评论。(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3-1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普通高中学2022届高三模拟调研卷(四)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东西方的“大分流”,学术界持有不同观点。

观点一美国学者彭慕兰在《大分流:欧洲、中国及其现代经济的发展》中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逐渐开始背离,英国走向了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则继续在集约型的农业道路上发展着。造成这种背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观点二王国斌和罗森塔尔合著的《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的政治》则提出,促使这两个发生经济大分流的,其实是她们的政治进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必须从中国和欧洲迥异的政治结构中去寻找。


评述材料中关于“大分流”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11-16更新 | 176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西方的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引发了人们对于中西方文化利弊的反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思想和制度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各个角落。然而,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我再说一遍,正是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而这种新文明的奥秘就是我所谓良民宗教。这种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美国人爱默生所说的爱和正义的法则之力量与效用。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黄兴涛、宋小庆译

材料三   不少德国学者对儒学的态度颇为矛盾,或者说,他们是以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一方面,他们预感到西方技术文明在表面的繁荣之下其实孕育着深刻的危机,认为儒家的道德学说确实能够为西方提供一些有益的补充;然而另一方面,儒家学说“贫乏”的哲学和宗教内涵却让他们始终无法认同,而且,在审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落后动乱的社会现实之后,他们又开始质疑儒家思想是否具有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能力。

——方厚升:《辜鸿铭与德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欧洲形成近代政治思想的历史事件,分析其构建的社会制度受到怀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良民宗教”的代表学派,简述该思想学派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西文化利弊反思中得到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的汉文文献认为中国人种起源于中原地区,然后向周边扩散。明代中西交通后,一度认为西方文明来源于中国。19世纪末,随着中西交往的加深,“中国人种起源”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出现。1894 年,法国人拉克伯里在其出版的《早期中国文明的西方起源》中,列举了中国和古巴比伦在天文历法、语言文字、科技发明和政治制度方面近百种相似之处,断定中国文明是从古巴比伦东迁而来,即“西来说”。中国的一些学者,如刘师培、章太炎、丁谦、黄节等人都曾著文介绍这一学说,从中国古籍中搜罗证据,为之证明。由此,西来说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学说,被较多的中国人所接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西来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缪凤林分析了当时认可中国人种西来说的原因:“中土学者,于此新来之说,复不能审思明辨……甚且并巴比伦史亦不知研究,徒拾彼等所说之一二以相矜夸。”但这些怀疑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这种向西方寻求民族自信心的民族溯源,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和民族意识的高扬,以及大量考古发现的出现,终至抛弃。

——据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


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中国人种“西来说”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中华文明的特性来看,中华文明虽然源头各异,但都起源于农耕文明。由于对待的生产对象很快从动物转向了植物,所以中华文明从骨子里少了一丝血腥,多了一份宽容,很少有文明霸权意识和侵略特性,中华文明无论是儒、道、释都不专横,都以宽容为特性,提倡“和而不同”。即使在把道家奉为正统,以老子为虚拟祖先的唐朝,儒家和佛教的发展也是迅速的。在中国现实中,往往一座山上既有道观,又有寺庙,还有孔庙,而且个个香火旺盛,无不干扰,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许多文物经常具有两种甚至三种文化的特征:正是中华文明这种宽容的特性,使得它在对待外来文明时不会极度排斥,而是可以慢慢接受,与之共同相处。

——摘编自《中华文明的特点和原因小论》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