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表面上看英国的政治制不利于税收,国王不经议会同意,不能收税,而中国皇帝的权力巨大……然而事实相反,英国光荣革命后,税收能力大大增强,人民普遍愿意交税,与此同时中国税收的能力较为有限,且人民不愿交税。出现以上差距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中国官僚队伍的腐败B.纳税人的权利与地位不同
C.英国国民收入结构更丰富D.英国的税收体制优于中国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

材料二   从古代世界的希腊、腓尼基、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除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编自刘家沂等《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海洋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对海洋经略思想差异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曰:“善人为帮百年,亦可胜残去杀矣。”“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对于如何实现“无讼”,孔子提出的是一套为政以德、为国以礼、为政在人的治理方案,总体上是以德去刑。汉代一些地方行政司法官吏,在社会治理中,综合运用礼教、政教对社会的指引作用及刑罚对犯罪的禁止功能,综合治理,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的目的。例如:秦彭“准礼训人,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东汉刘矩稍迁雍丘令,“以礼让化之,其无孝义者,皆感悟自革。民有争讼,矩常引之子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愤怒)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讼者感之,辄各罢去。其有路得遗者,皆推寻其主”等。

——摘自胡仁智《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儒家化及共历史启示》

材料二 罗马法是在古希腊自然法理念的感召下,经千余年的历史筛选而鼎立起来的传统私法文化之源,由于罗马法学家一开始就以自然法为指导,诠释着以市民法和万民法等为代表的法律法规,并亲历种种司法实践,在几个世纪中ー贯以往。他]形传统的诉讼指导、诉讼参与、撰写契据,解答司法实践中大量的现实问题,使他们的解答常常必须被审判者所接受,直接作为判案据,这大大推动了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加之罗马版图的日益扩大,对外文往日愈频繁,国内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法律的确认和处理已是罗马国家不可替代的必然手段,因此,罗马民间才靠着罗马法学家的活动成了有史以来的“法制帝国”。

——摘编自张蓉蓉等《罗马私法一一自然法的法律表达》


(1)根据材一并结冷所学知识括指出汉代社会治理的发展,并作简要评析。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古罗马与中国古代在社会治理上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不同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中西方的教师角色与地位的差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就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中把教师与“天地君亲”并列。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加要传“道”,不仅教人做事,更要教人做人,教师是文化和信仰的传承者。相较于西方文化,中国教师则身兼教师(teacher)和牧师(priest)的双重角色和双重担当,使命更为崇高而沉重。

——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

材料二   西方的宗教本身就承担了部分道德教育的责任,因此教育的重点是在法律、民主制度的保护下由教师教授学生自然科学技术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古希腊时期,各行各业有专门知识和技巧的人也扮演着教师的角色。中世纪后西欧的僧侣获得了教育的统治地位。教育渗透着宗教神学的性质。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文化中教师角色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文化中教师角色差异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看重医学.重要的原因在于医学的治病救人与其提倡的爱人之仁相吻合,于是,医学就成了科学知识和伦理道德合一的学科,行医就成了仁知合一的化身。古代农业的繁荣和儒家憧憬的“仁政”、“德政”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富民,而富民既是实施德政的表现,也是对百姓进行德教的表现。在经学方法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的古代中国,传统的科技著作在编纂体例上拟经化,不少传统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之,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等。但正如李约瑟博士说的“搞天文学的人则有升迁的希望,行医是可能的,农业研究则一直受到尊重,但是,炼丹术则深为人们所鄙弃,至于掌握铁匠、水磨匠或者其他手艺人的技术,则被认为有失儒者传统。”

——摘编自孙军红<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

材料二   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古希腊人的那种注重研究自然界的奥秘的传统在文艺复兴后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发扬,人们把探索自然界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看成是最有价值的事。因此,探索研究自然界不仅成为合法,而且成了人们热衷的事。从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陆续办起了许多世俗学校。事实上,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和教育内容不仅培养出了大量的艺术家、哲学家、思想家,同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一流科学家。现在看来,没有人文主义传统在西方的全面继承和发展,就不可能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和教育,当然就不可能诞生出像哥白尼、达·芬奇、伽利略这样的科学人才,而没有这样一流的科学人才,近代科学的诞生就是一句空话……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过程和原因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开放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是促进科学繁荣的重要条件,而这些正是人文主义传统所结出的果实……对近代科学诞生作出早期贡献的人文主义者开普勒热衷用数学方法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摘编自钱兆华《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文主义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2021-01-09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6—18世纪,“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是中外关系史上的两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欧洲人是以商业和宗教这两种途径接近中国的,不过起初宗教交流就很活跃。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士因精通中国文化而获得高官的赏识,其中最有名的是利玛窦。他们脱下僧袍,换上了儒服,通过与儒家学者们谈天、辩论,用三棱镜、自鸣钟和地理知识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汤若望精通天文,后来他在满清宫廷担任过钦天监监正的职务。耶稣会会士在皇室中发展了许多教徒。会士们将大约7000种西文图书带到了北京。17世纪时耶稣会士与中国学者合译出了大约380种著作,这些书多为神学著作,但也有一些涉及天文、数学、地理、医药、气象、机械、解剖学、动物学、逻辑以及欧洲政治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汤若望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出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

——摘编自费正清《东亚: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研究中国的热潮,伏尔泰、莱布尼茨、狄德罗、卢梭、歌德等人都饶有兴趣地研究中国文化。伏尔泰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欧洲王公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的世界”。莱布尼茨说:“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文明,即欧洲及远东海岸的中国,现在是集合在一起了。”“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完美、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一大觉醒。”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开放史》

材料三   康熙之后(十八世纪上半期)中西文化的联系竟为中断。雍正元年(1723年)明诏禁教,实际宣布对西方文化绝交。此后的一个世纪,是西方世界变化最大、进步迅速的时代,一系列重大事件尽皆出现于此百年之间。而我们全无所知,毫无所感。此间,以英国为首的对华贸易固然仍在继续,但英人所重视的是商业利益,一心想的是通过运销鸦片而多赚取中国的白银,绝不注意文化上的沟通。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的变局》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8世纪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西方文化交流对当时中国和欧洲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文化联系中断的原因及后果。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基层社会在秦汉时期已形成“官、绅、民”三种力量格局。传统中国社会的乡绅是国家权力体系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是乡村社会的建设者,自觉塑造乡村风俗和承担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

一方面,“家国同构”式的、“国家渗透社会”的古代社会形态形成了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两种力量,即官僚制与乡土秩序。乡绅之治是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另一方面,乡绅之治也是乡村平衡国家权力无限渗透的天然屏障。社会中如果没有同国家权力抗衡的自治组织或团体,国家就会通过层层官僚机构将偏离于公共利益的强权意愿直接贯穿到社会底层。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

材料二   英国乡绅的产生得益于为加强王权、巩固中央集权进行的封建制改革。国王启用乡绅治理地方的目的是强化王权,乡绅与国王、大贵族之间均存在依附关系,但在执行王室政策、法令的同时,自身利益与地方利益使得乡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形成“乡绅自治”。这是英国传统地方自治的体现,也是近现代英国地方自治的基础。乡绅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主要通过担任治安法官来实现,治安、刑事司法、税收等体制都因治安法官权力的逐渐增大而被纳入其中。由于乡绅是治安法官的主体,担任治安法官成为乡绅发挥地方影响最佳途径,而治安委员会更是乡绅群体议事、处理地方事务的自治机构。长期以来,乡绅占据议会下院的主体,下院是乡绅获得国家政治话语权、维护自身与地方利益的主要阵地。经过英国19世纪的宪政改革,乡绅在政治上的影响逐渐衰落,但并非被彻底“消灭”,更多的乡绅在英国工商业资本主义发展中转变身份。

——摘编自顾荣新《英国乡绅与英国宪政关系简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乡绅之治”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乡绅政治的演变趋势。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英两国乡绅之治的共同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是在人类古典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某个人类共同体的经济生活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进而间接地影响到其政治体制。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有利于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有利于建立城邦民主政体。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地理环境对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影响”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就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要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