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李鸿章在《致朝鲜国王》中批评西方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终不能一律平行”,反过来说,朝贡关系则在实质上,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平行”。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
A.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
B.契合近代的国际关系原则
C.得到各藩属国的认同
D.致力于实现国家间的平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76年,清政府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驻外使节是皇帝钦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这一规则的制定
A.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B.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
C.体现出外交近代化的艰巨性D.表明清政府主动融入国际社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所示为晚清时期外交使节制度的概况(部分)。据此可知,晚清使节制度的建立(     
时间过程
1866年英国人赫德回欧洲休假,清政府派斌椿代表团随赫德同往
1867年清政府正式派美国人蒲安臣充当“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清政府派礼部郎中孙家谷等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
1875年清政府谕旨候补侍郎郭嵩焘出使英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到1894年,清政府向外派使的国家有12个
1876年总理衙门制定了第一个《出使章程》,确定了外交官的驻使年限、权限等
A.严重受制于西方列强的政治干预B.使清政府摆脱了天朝上国传统观念
C.有利于中国观察和了解外部世界D.表明清政府寻求建立平等外交关系
2022-08-26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冀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861年,有人以古代春秋列国的形势,清楚地比拟当时列强并立的世界,并提出加强外交的建议。此后,用中国历史知识中春秋与战国形势来解释当时国际现状者,不下十数人之多。这反映出当时
A.西方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侵略B.中国外交近代化已初步实现
C.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受到了冲击D.清廷认清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20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局势依然动荡。美、苏为了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加紧了对广大中间地带国家的争夺。中国周边的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对此中国作出国际政策的战略调整是
A.提出求同存异方针B.争取广大中间地带国家C.坚持独立自主外交D.发出不结盟运动的号召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对世界影响深远,除了语言、文学和思想之外,还在其他诸多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在日常习俗的方面,汉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筷子进食。由于唐朝文化在亚洲地区的广泛传播,筷子影响到蒙古草原、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等地区,筷子文化圈已粗具规模。16世纪欧洲人来到亚洲时,对用筷子进食的方式也曾发出过钦佩的感叹。

18世纪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欧洲人逐渐失去了对亚洲文明和文化的崇敬,特别是筷子习俗的兴趣。在英国外交使节马戛尔尼看来,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优越的、更加文明的,希望中国人效仿。

20世纪,一些中国人对自己国家被蔑称为东亚病夫而耿耿于怀,开始批判反思这种饮食习惯。20世纪30年代,中国发生了多次结核病危机,中西医学专家都将这个疾病迅速蔓延的原因,部分地归咎于中国人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其中一个习惯就是合食制:食物取自同一个碗,筷子将其送进个人的嘴。

——摘编自(美)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


以“筷子文化”为主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上半期,东印度公司派遣“孟买海军”在中国沿海开展了长达15年的调查。其测量员哥林森在回忆录中提到,清廷军民完全没有阻止英军测量水道,甚至在军事重地吴淞口也是如此,“当我们在距离吴淞炮台400码处放下最后一个浮标时,中国人却向我们欢呼了三次。”这反映了
A.中国与英国间爆发战争具有必然性B.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形成
C.清朝军民国家主权和安全意识淡薄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民众抵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军官利洛在日记中写道:“在欧洲,外交官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中国的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看出来,他们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我们赶紧离开。”中英谈判中,清政府外交代表的表现说明他们
A.了解西方国家政策B.意识到了条约内容带来的危害
C.缺乏近代外交意识D.力图避免洋人提其他过分要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1874年,日军侵台,清廷毫不知晓,从而坐失良机。受此震撼,大多数朝臣认识到使臣驻外的重要性。李鸿章奏请,从熟读孔孟之书的翰林名士中选取“熟悉洋情之员”出洋,受到举荐的探花李文田却不愿出驻异邦,深避此差。一年多后,郭嵩焘在万众唾骂中,带着前途莫测的心情,出任了驻英公使。这反映出
A.近代中国外交的历程艰难B.洋务派着力维护宗藩体制
C.英日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D.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保守
2022-05-14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省级联测2021-2022学年高三第八次考试(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表是清末驻外公使新旧人才变化情况。

该表表明
A.新式教育培养了大量外交人才
B.清政府重视推行西式教育
C.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程度提高
D.洋务派控制了清政府外交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