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的国书却是专为“惋惜滇案”的,“并无充当公使文凭”。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说明当时
A.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
B.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C.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
D.晚清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随着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中国贸易伙伴的重心和格局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下列不同年份中国对外贸易额占比统计示意图中(单位:%),反映20世纪60年代末状况的是

A.AB.BC.CD.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丁韪良1865年到同文馆执教后,“条约翻译”曾成为同文馆每三年一次大考的考试科目,初试时令学生把外文照会译成汉文,复试时则将某条约中的片段译成外文。这反映了
A.清政府固守传统的朝贡外交
B.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工具
C.中国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影响中国
20-21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洋泾浜英语”是指不讲语法,按中国话“字对字”地转成的英语。下表为某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英语洋泾浜英语词意
Cartoon卡通片动画片
Commission康密兴佣金
Motorcar摩托卡汽车
Sandwich三明治夹肉面包
Telephone德律风电话

A.适应了近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需要B.西学东渐已涉及文化生活领域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D.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2021-04-12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对于被迫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帝的态度是,不必严格遵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主张办理中外事宜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发生这种变化说明
A.清朝的军事力量增强B.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卖国立场越来越严重D.外交政策逐步接轨国际规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追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他们的所有心事都集中在一个主要的目标上,就是要我们赶快撤离。”这反映清政府
A.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
B.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畏惧英国武力威胁
D.鄙视英夷不屑斡旋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两国)当前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性时刻,双方对彼此战略意图都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和担忧。”在这种时候,我们应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①双方要增强战略互信
②双方需要加强沟通并保持克制
③从采取保护各自利益转向牺牲利益捍卫两国友好
④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19-01-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苏省启东中学、前黄中学、淮阴中学等七校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58年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清政府批准设立总理衙门,随后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6年,首任中国驻外公使郭嵩焘出使英国。这说明
A.清政府积极主动维护国家主权
B.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意识
C.中国外交半殖民地化日益严重
D.英国对清政府的外交影响最大
9 . 外交策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毛泽东说:两大集团的冲突,是根本的冲突,两大集团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一边是社会主义,另一边是帝国主义,当今之世,非杨即墨,不是倒向苏联一边,便是倒向美国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一边的,真正的援助只能向苏联一边去争取,而绝不能把目光投向帝国主义的一边。

——摘编自张素我《回忆父亲张治中》

材料二   1949年,张治中说:我坚决反对一面倒亲美,主张美苏并重,就是亲美也亲苏,不反苏也不反美,平时美苏并重,战时善意中立。结束战争恢复和平之后,就要开始生产建设的伟大工作,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建设不可能只靠自己,还得向外寻求援助。我认为,光靠苏联援助不够,还得向英、美等国去争取援助才行,光靠任何一国都是不行的!我们要和所有的国家做生意,尤其和发达的苏、美、英等国做生意,而不能像清朝时代那样闭关自守,一律排斥外来的东西。

——摘编自张素我《回忆父亲张治中》

材料三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编制的1978~2018年我国利用外资情况示意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之初几年内先后是以怎样的外交策略登上世界舞台的?
(2)概括并评述材料二中张治中的外交和经济主张。
(3)阅读材料三中的数据,用所学知识说明此阶段我国能大量利用外资的政策性因素及利用外资的作用。
(4)你认为制定对外政治与经济策略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2019-12-14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19年高三上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甲午战争期间的远东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对时局影响巨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治初期的日本,一方面“脱亚入欧”,达到与欧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平起平坐的目的;一方面又加入列强在亚太地区的角逐,对近邻国家实施扩张侵略,以共同打破“华夷秩序”,确立日本的“东洋盟主”地位。

——臧运祜《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材料二   李鸿章认为,如果让日本独占朝鲜,对中国的威胁太大,朝鲜不再是中国的战略缓冲,反而成为日本进攻中国的跳板、桥头堡。要让朝鲜重回中国“国防外线”的战略定位,就必须设法将世界各大国引至朝鲜,以“大国均势”遏制日本、俄国对朝鲜的觊觎。

——马勇《甲午战争:缘起、过程及教训》

材料三   尽管自鸦片战争以来,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获得了开放通商口岸、传教、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但中国大门并没有完全洞开,清朝政府还没有允许外国完全自由贸易,也没有允许列强在华进行投资。因此,美国政府认为有必要通过日本之手,进一步削弱清朝政府,为美国扩大对华贸易和投资扫除障碍。

——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中日甲午战争》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日本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东亚地缘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甲午之前李鸿章处理外交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外交方式的局限。
(3)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等西方列强对中日战争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决定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2021-09-03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