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 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华文化不如世界各国文化优秀B.大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的影响
C.世界文化从未与中华文化交流过D.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交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晚清洋务派外交家郭嵩焘建议,与西方各国交往最好的方式是“德”,其次是“略”,以“威”,以“恩”,“而信与义贯乎四者之中而不能外”;在既有中外关系中,要遵守条约。这表明郭嵩焘(     
A.仍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B.带有对外妥协的倾向
C.已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D.已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2023-02-09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历,又称“阴历”、“农历”,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象征。过去的东亚汉文化圈以农耕文明为主,传统的中历既表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又反映太阳的四时变化,是非常适合东亚社会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一用就是两三千年。

中历过去在东亚的通用,还具有国际秩序的象征意义。“正朔,所以统天下之治也。”(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四十《同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以颁赐历法来宣示对天下的控制。在朝贡-册封体制之下,通用或部分通用中国历法,是东亚传统国际秩序的象征。

使用统一的中历历法,曾经是东亚汉文化圈的传统标志之一。在漫长的岁月里,东亚人民依中历来生活、生产,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生日,无不以中历来记载。可以说,中历作为一种时间坐标系统,其影响已渗透到东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入近代以后,东亚各国纷纷“脱亚入欧”(实是“脱中入西”),其标志之一,便是弃中历而改用西历。西历就是西洋历法,又称“阳历”、“公历”。西历是太阳历,只反映太阳变化,不反映月亮变化。从1873年日本率先改用西历,1896年朝鲜半岛开始使用西历,到1912年中国本土最终改用西历,短短四十年间,东亚各国完成了从中历到西历的转变,但在民间和民俗的层面上,中历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新民晚报》2010.4.11 《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


(1)根据材料,古代东亚各国为何大都采用中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别说明近代日本和朝鲜改用西历的原因。
(3)基于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岁时文化在东亚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64年,新任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乘战舰抵达天津,发现大沽口有三艘丹麦商船,当时正值普鲁士与丹麦在欧洲交战,李福斯便下令俘获丹麦商船作为战利品。总理衙门根据有关国际法知识,认为这种将欧洲战争扩大到中国“内水”的行为非法,时任总理大臣的奕䜣拒绝接纳李福斯作为公使进驻北京。这说明清政府
A.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B.对世界大势茫然无知
C.熟悉外事交往的流程D.已具备近代外交意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年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材料二   我们党领导人民不仅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西方现代化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06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梁丰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确切的讲应该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涉及天文、历法、物理等应用科学技术。张骞通西域、《马可·波罗游记》的传播等为中西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他们相当一部分人精通天文历法、炮术等知识,而这又是崇祯、康熙等皇帝所赏识并需要的。与此同时,徐光启、李之藻等知识分子不仅推动西学的广泛传播,而且翻译了大量的西学典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西学东渐还不足以唤醒沉睡的中国,但它代表中西两种文化已开始了碰撞。

——摘编自徐先知《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成因浅析》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再次进入中国。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再到“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西书、著书介绍、兴办新式教育、邀请西方学者来华讲学等,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郑大华《论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和影响两个角度指出近代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7世纪末年起,中国已经有了法定、公开的海关税则。实际上,中国海关税收的情形不但离高尚道德甚远,且与法律绝不相符。直到鸦片战争,外商不知中国税则的模样。历康雍乾嘉四朝,外国人索看税则多次,但每次都被衙门拒绝。关税分两种:船钞与与货税。实际除船钞外,还需“官礼”。官礼的多少,每次需讲价。货税也有正税及“陋规”,陋规最初也是由收税者及纳税者临时去商议,到康熙末年,已达货价6%,比正税亦大。正税及各种陋规总起来约当20%。

——摘编自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赫德通过其直属上司总理衙门的王公大臣们操纵控制中国内政外交,把中国海关变成了英国对华关系的基石和英国控制下的平衡各“有约国”利益的“国际官厅”。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继承了清政府遗留下来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依然受不平等条约体制束缚和荼毒。总税务司安哥联只听命于英国政府和外国公使团,俨然中国政府的“太上皇”。从1840年至1949年,百余年来,关税自主一直是中国努力实现的目标。从清末实施新政缩小海关权力,设立税务处改变海关隶属关系开始,到北洋政府通过国际会议力争自主,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制订国定税则的努力,都没有实现关税的真正独立自主。

——摘编自李岩《中国近代关税自主权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关税的特征。
(2)请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中国近代关税”为主题,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清末“约定自开”商埠的浪潮中,东北三省共有自开商埠18处。清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握定主权为宗旨”,依“约”将部分应由中外“约定开放”的商埠变成了实际上的“自开”商埠,掌控了这些商埠的“行政、司法和关税”的主权。这表明清政府
A.收回了丧失的国家主权B.近代外交意识有所增强
C.主导国家对外开放进程D.竭力维护朝贡外交体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幻想利用日本“以东制西”,提出联日主张。80年代开始转向“联俄制日”。19世纪末,作为保全中国主权和防止日俄未来图谋,开始采取“联美英制俄日”的政策。材料中外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B.中国近代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C.李鸿章坚持自强求富的施政纲领D.统治集团对列强的本质认识不清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反之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一变化说明清王朝(     
A.坚决维护了领土主权B.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D.疆域意识渐趋近代化
2023-01-12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