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58年钦差大臣桂良签订《天津条约》时奏报咸丰帝:“此时英、佛(法国) 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这表明了清政府
A.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B.仍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C.还没有接受近代外交观念D.主张处理好和西方的关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表为国民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
时间活动结局
1928年中国与比、意、丹、葡、西签订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执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宣布废除与德日意的不平等条约执行
1942年多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并进行谈判未果
1943年中国与美英多国签订新约,废除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运权、驻兵权等和(辛丑条约》执行

A.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B.从法理上结束了列强在华特权
C.通过法律手段抗击外国侵略
D.积极以外交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献给乾隆的最能说明自己国家现代化程度的礼物是一台“天文地理只音乐钟”乾隆以传统工艺品玉雕、丝荷包、细铜作胎外填珐琅彩釉称为、“景泰蓝”的瓶子作为回赠。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西方世界进入电气时代B.中国传统工艺技术精湛
C.中英经济形态差异显著D.清朝仍以天朝上国自居
4 . 对外视角的波峰和波谷

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

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17世纪晚期,清政府相继在东南沿海一些地区设置海关,其主要职责是“执掌水陆通商货税”,同时还负责外贸管理、稽查船只及走私物品等。清政府规定,一切商民货物,俱由海上船运,赴(海关)监督纳税。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A.实行有限度的对外开放B.严守闭关锁国政策
C.重视海上丝绸之路开发D.力图开拓东南海疆
2021-03-03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优质校2021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原有的外交决策机构和决策方式受到冲击,在延续传统决策方式和决策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地方督抚也参与外交决策。这表明清朝
A.完成近代外交体制的构建
B.外交机构逐渐半殖民地化
C.中央集权决策呈下移趋势
D.地方获得外交决策自主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1843年,美国专使顾盛照会两广总督程高采称:“不日进京……约一月之间,兵船满载粮食,即驶往天津白河口而去。”次年,清政府派出钦差与顾盛在澳门望厦村签订《望厦条约》。不久,法国专使拉尊尼也发出类似照会,很快促成中法《黄埔条约》的签署。这反映了此时的清政府(     
A.在鸦片战争中元气大伤B.消极畏战情绪影响恶劣
C.与各国实现了平等交往D.对外奉行投降主义政策
2022-11-28更新 | 20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非一级达标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7年,又开始在新加坡等地设立领事馆;1901年,设立外务部。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A.试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在外交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古代中国,几乎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强大的文明挑战,始终相信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凡是周围的国家,中国人就相信他们文明等级比我们低,应当向我们学习、进贡、朝拜。天朝只看重藩属是否归顺,而轻视疆土划分。

历代王朝认为模糊波动的边界反而有助于鼓励蛮夷的慕化之心,清晰稳固的边界却会阻断华夏文明价值的扩张,疆域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朝贡体系自汉末就得到了确认,并在此后成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定制,一直沿用到19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之前主要以列封藩邦属国的形式巩固边关。

——摘编自葛兆光《关于近世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个远缘》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后,清王朝面临强敌窃边的边疆危机。1865年,薛福成先后追随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担任其幕僚,长期办理洋务外交,得以了解和学习西方外交理念及其运作方式,外交思想逐步近代化,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明智而务实的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他还力请朝廷选将练兵,切实加强西南边境的军事防卫。西南地区从王朝国家的“藩篱”,变成了与内地“唇亡齿寒”的边防要地。中法战争后,清王朝分别与法、英勘定滇缅、滇越、粤越以及西藏与尼泊尔、东北与日朝之间的边界线,这些较为清晰的现代民族国家间的边界线,意味着传统的属国或朝贡关系最终裂变。

——摘编自林开强《清王朝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简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与近代中国两种疆域边界观念的不同,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国家疆域边界意识的积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67年,清政府派遣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作为中国使节出访美欧,令西人对清朝的评价迅速改观作为在华西人主要传播媒介的《北华捷报》评价:“进步尽管很缓慢,但也是进步。”清政府的“进步”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A.符合近代化潮流B.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C.与国际惯例接轨D.适合洋务运动需要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