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到宗教的影响,人们认为麻风病人是不道德且受到上帝责罚的人。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墨西哥劳工进入美国以及对麻风病的医学研究较为匮乏等原因,麻风病在加州、纽约州等地快速传播并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尽管麻风病并非中国人带到美国且在美中国人患病的比例并非最高,但是在种族主义、排华风潮的推动下,美国的报刊上出现了将麻风病与中国人联系的倾向,出现了如“Chinese 1eprosy”、“Chinese disease”等来形容麻风病的词汇。“中国人不干净”,“中国人又穷身体又弱”等不好印象以及“黄祸”( Ye11ow Peril)等加剧人们恐慌的话语。而这种将麻风病和中国人联系起来的倾向,加剧了排华风潮、主张了种族主义,对在美华人的生存及声誉产生了极为不好的影响,也极易造成民众的恐慌,不利于民众正确认识麻风病和推进麻风病的研究与防治。

——摘编自罗伯特·E·帕克《移民报刊及其控制》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潮出现,工人运动也影响到了政界。1882年,切斯特·艾伦·阿瑟总统签署《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这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排斥少数族裔的法案。1902年该法律被无限期延长。清政府曾与美国交涉。但‘弱国无外交’,交涉也没用。19432月,《排华法案》被废除。在百余年之后,在美华人族群终于等来了这迟来的道歉。2012618日,美国众议院以全票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第683号决议案),以立法形式向曾经排斥歧视华人的做法道歉。

——摘编自王希怡《专家评美国就排华法案道歉:道歉不是良心发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美国麻风病污名中国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排华法案》的变化历程并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
在明代表(→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中日使臣往来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朝鲜→中国中国→日本日本→中国朝鲜→日本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0.650.0030.050.010.02
明代1611299163722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4.60.060.130.08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从汉唐盛世到清末民初,我国的对外称呼不断变化。纵观我国对外称呼的历史嬗变,可以窥视出中华民族的心态变化轨迹。阅读表格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称呼字义释读
“番”“番”是我国最早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称呼,已有三千年历史,“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胡”汉唐时对我国北方及西域的波斯、大食泛称为“胡”;从西域引进的物种称呼皆带胡,如胡瓜、胡萝卜、胡笳;唐对旅居长安的西亚人通称胡人。“胡”字带有贬义,如“胡虏”、“五胡”。
“夷”“夷”是对华夏族对东方各族泛称,汉时指四方少数民族,清代多指外国人。“近唯英夷,实乃巨诈”(龚自珍语);“夷”字民间使用较少,多见于文人笔墨。
“洋”《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现代化的”;《辞海》释义为“旧时泛指来自外国的事物”,与“土”相对。晚清出现许多冠以“洋”的词汇如东洋(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洋文、洋布、洋行。“洋”长期被视为先进和高品质的代名词。
“西”“西”字专指西欧和美国,称呼其他国家时具体指出地域或国度,如非洲人、印度人。洋务运动后与西方有关者皆称“西”,如西服、西餐、西医等,我国对外称呼渐被“西”字取代。“西”字作为表示地域方位的概念,剔除了“崇洋”“慕洋”的成分,体现出民族心态的成熟。
“外”改革开放后,“外”字在对外交流中广泛使用,外汇、外贸、外资……,不但涵盖西方国家,也包括世界各国。“外”字彰显不亢不卑,不媚不张的民族气质。

——据《从中国对西方人与国家称呼的变化》整理


提取材料中关于中国人对西方或外国人称呼变化的若干信息,结合当时中国的国家地位、国民认知水平或民族文化心态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信息展开分析论述,可依据材料自选角度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史论结合)
2022-05-19更新 | 222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下表为1750-1790年外国来广东商船数及关税收入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当时
年度商船(艘)关税(两)
乾隆15—25年(1750—1760年)2074725312
乾隆25—35年(1760—1770年)2201988405
乾隆35一45年(1770—1780年)3005629767
乾隆45一55年(1780—1790年)5389271536

A.闭关锁国政策日渐松弛B.清政府的官方贸易兴盛
C.广东对外贸易条件优越D.外商对华市场需求增强
2021-05-25更新 | 404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南省联合编审名校卷2021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九)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96年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清政府应俄国要求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即将出使俄国。其他西方列强听到此信息后,纷纷来电邀请李鸿章先赴西欧和中欧。西方列强纷纷邀请李鸿章到访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西方列强想借机扩大在华的权益
B.想增强与中国的联系,与中国共谋发展
C.西方列强仰慕中国文化
D.想与中国建交,发展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晚清时期“外洋”词义同时具有指代中国管辖区域和外国的含义,表中“外洋”不同含义使用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清实录》中“外洋”不同含义使用频率及含义统计表
嘉庆朝
道光朝
咸丰同治朝
光绪宣统朝
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中国管辖之“外洋”外国同义之“外洋”
7441411927258148
A.天朝上国观念崩塌B.中外交涉事务频繁
C.中国被动学习西方D.近代外交理念萌发
2022-05-24更新 | 177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899年清政府接到参与海牙保和会邀请时,对是否与会有所顾虑,知悉中国是否入约有自由决定权后,“即派杨儒届时赴会”。1907年在第二次保和会议订公约期间,中国代表向大会声明“中国有不置可否之权”,亦“有随时陈议或请改之权”。这说明晚清政府
A.开始融入到近代国际社会B.完全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具有一定的对外独立意识D.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清朝照会的旧文式例行在“为照会事”前面会冠以“天朝云贵总督”等官衔名目,如“天朝大学士直隶总督部堂一等侯爵琦”。1840年后,琦善把照会中的“天朝”两字取消,仅留官衔,后来此式成为定例。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政府变以夏凌夷为夷夏平等
C.宗藩观念初步向近代国家观念转变D.朝贡外交转变为平等条约外交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国际责任观的历史演变

国家身份

国际责任内容

天朝上国天下责任;朝贡责任。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维持朝贡体系责任;国家救亡图存。
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反对帝国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革命社会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
最大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韬光养晦;国内经济建设;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20世纪90年代)国际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文明多样性;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全球治理。

——摘自吴兵《从天下责任负责任大国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或多个阶段提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表述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南京国民政府以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为后盾,于1927年宣布不采用暴力手段废止不平等条约,宣称打倒帝国主义非排外主义等外交方针。此后,逐步与各国就废除旧约、改订新约进行了谈判交涉,主要涉及中国收回关税自主权、撤废领事裁判权、收回租界和租借地等权益。

1927年7月,美国率先与中国达成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宣布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随后德、比、意、英、法、日等迅速仿效。各国虽然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但中国海关行政管理权仍操纵在外国人手中,新税率的确定仍然受到种种限制。由于英、美等国不愿放弃领事裁判权,相应的双边交涉迟迟没有结果(1943年才得以实现)。在租界和租借地问题上,英国1929年放弃了镇江租界,1930年放弃了威海卫、厦门租界,但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重要城市英租界和九龙租借地问题上拒绝让步。比利时在天津的租界也在1931年收回。法国、日本等国拒绝与国民政府谈判。

——摘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掀起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掀起改订新约运动的效果和局限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