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
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
2019-01-30更新 | 3070次组卷 | 69卷引用:2017年全国新课程高考仿真信息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19-01-30更新 | 4209次组卷 | 87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毕业复习统一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兰德公司是美国一家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下图是兰德公司不同时代研究中国的出版物结构图。


请从图中任意提取一项信息,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说明须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中日关系虽有所发展,但两国间的安全困境却随着中国的实力的增长、日本国内政治的右倾化和美日双边军事同盟的重新定义而变得愈发难解。这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当对安全的焦虑强烈到一定程度时,即使较高水平的经济相互依存和相关国际机制的存在也不可能保证和平”该材料反映了
A.安全焦虑使中日之间不可能实现长久和平
B.两国间的安全困境决定了两国的外交走向
C.新时期中日两国外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D.各种现实问题制约着两国关系的继续发展
2019-01-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荆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七次双周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的国书却是专为“惋惜滇案”的,“并无充当公使文凭”。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说明当时
A.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
B.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
C.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
D.晚清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63年,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其中一个是亚、非、拉,第二个“中间地带”是指欧洲、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和日本。毛泽东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用意,是要团结和利用更多可以争取的力量。材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A.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
B.日本和西欧具有可以抗衡美国的实力
C.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D.美苏冷战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图是反映中苏关系的一幅宣传画,其创作时间最早可能出现在
A.过渡时期
B.三年困难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综合题
唐宋域外交流
材料一:唐宋海上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这一阶段,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踏上了“亚洲之中国”的道路。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问题:
(1)材料一所示路线沟通了哪几大古代世界文明?
(2)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3)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等事务,衙门匾额上书写“中外禔福”四字。(注:“禔,安也。”)这表明晚清政府(  )
A.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近代外交
B.由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潮流
C.对外交往注重和平共处原则
D.社会变迁中的外交政策调整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旧设南北两会同馆,接待番夷使客。遇有各处贡夷到京,主客司员外郎、主事轮赴会同馆,点视方物,讥防出入。”从《大明会典》的这则记载可以窥见明朝的
A.开放外交
B.朝贡贸易
C.特务制度
D.文化专制
2016-11-2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6年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