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年,英国派出使团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乾隆皇帝拒绝其派遣使节常驻北京的要求,英国只能向中国派出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为了阻止外国使节进京觐见皇帝,由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两广总督来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但外国使节获得了平等地和中国官员联系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而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得以实现则是在1873年。至此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在中国完全建立。

——摘编自李潜虞《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

材料二. 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基础上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主要由礼部负责。1861年,恭亲王奕奏请而获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凡与洋务有关者均属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但是随着外国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在处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原因,并简要评价。
2018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地区国际关系体系——朝贡体系。朝贡体系虽然是若干国家构成的地区国际体系,但其最大特点是体系中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是体系的构成基础,体系完全是由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直接关系规定的。在此基础上——即以周边朝贡国对中国的双边关系为结构,形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心向外扩展的同心圈的圈层结构。朝贡对于中国而言是进行安全防御的一种手段,正如费正清评价其妙处在于,外人只能按照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往,实际上就是外人承认和被纳入中国事务的发展轨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具有威胁性。所以中国试图从它所公认的文化优势中得到政治上的安全。

材料二 条约体系是指伴随着近代殖民扩张,形成的西方殖民列强主导的以条约关系为结构的国际体系,其本质是一种殖民体系。在19世纪的东亚地区,伴随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原属朝贡体系的中国之邻国纷纷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保护国……19世纪的一个全球化性现象就是西方殖民列强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政治实体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将后者的领土、主权和权益以合法的形式转移到殖民列强手中。这些不平等条约把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实质不平等关系转化为形式平等的条约关系,并通过单边或双边的不平等条约而得到落实。同时,为了实现不平等条约的签署,西方列强必须将正在被剥夺的对象建构为形式平等的主权实体,建构的唯一目的是赋予这些政治主体转让权益的合法前提。

——材料均摘编自王培培《“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朝贡体系与条约体系的不同特征。

(2)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是如何从朝贡体系被纳入条约体系的,并对这一变化进行评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熊志勇、苏浩《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等整理


从以上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之(夷狄)以恩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依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期英国将中国纳入“世界国际秩序”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C.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D.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6 . 《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7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017-08-04更新 | 6666次组卷 | 85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向中国提出直接正式平等交往的要求,没有任何结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外国公使要求驻京,咸丰帝欲以全免英国商品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撤销这项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A.顺应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B.对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无知
C.同意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D.已认可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04-19更新 | 439次组卷 | 26卷引用:陕煤建司一中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复习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40年12月,琦善照会英方:“其书写禀帖(下级呈上级文书)、谕贴(上级给下级的手令)者,本系历久成规,……今既据请存体面,虽系体制攸关,然称谕者,不见增荣;称禀者,不见受辱。即不用禀谕,亦尚可行。”这体现了
A.清朝统治者完全放弃天朝上国心态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鸦片战争爆发后仍严格使用“禀谕”格式
D.清政府长期奏行的外交文书范式有了改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