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

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


(1)根据材料,指出英使马戛尔尼向乾隆提出了哪些要求?
(2)乾隆帝拒绝马戛尔尼所提要求的理由是什么?
(3)有学者认为,双方的此次交涉是“两个聋子之间的对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 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今咪唎坚国夷人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臣复谕饬洋商(注: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说明理由。
2020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近期,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见下图),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反映出(  )
A.玄奘西行凿通了中原与西域交通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
2020-01-20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册-高中历史图册纲要上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为国民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
时间活动结局
1928年中国与比、意、丹、葡、西签订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条约执行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宣布废除与德日意的不平等条约执行
1942年多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并进行谈判未果
1943年中国与美英多国签订新约,废除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运权、驻兵权等和(辛丑条约》执行

A.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B.从法理上结束了列强在华特权
C.通过法律手段抗击外国侵略
D.积极以外交途径维护国家权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77年,又开始在新加坡等地设立领事馆;1901年,设立外务部。这可以说明清政府
A.试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B.逐渐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在外交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D.逐步适应近代外交发展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873年,总理衙门与英、法、俄、美、德五国公使围绕亲递国书的觐礼问题进行谈判,双方辩论往返持续三个月之久,最终达成协议:五国公使觐见时不行跪拜之礼,公使们将觐见本国君主的三鞠躬之礼改为五鞠躬。据此可知中国
A.外交主动融入世界
B.外交艰难向近代转型
C.近代外交的屈辱性
D.奉行传统外交理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
8 . 针对出国华工“如在地狱,惨不忍睹”的状况,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出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
2019-03-10更新 | 1880次组卷 | 53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A.张骞凿空
B.班超投笔从戎
C.文成公主进藏
D.昭君出塞
2019-01-27更新 | 590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9-2020学年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复习卷: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昇《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等

材料二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严词拒绝英国遣使进京。庚申之役后,清廷被迫允准外国公使进京常驻,但对遣使驻外无意执行。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使英。甲午惨败,清廷被迫承认朝鲜为自主之国。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1901年,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上。1911年,外务部职能趋于简化,“大臣掌主交涉,昭布德信,保护侨人佣客,以慎邦交”。

——摘编自何新华《中国外交史(从夏至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