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对外视角的波峰和波谷

材料一   在唐代,“物殷俗阜……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的盛况空前。同时,器物使用“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当此之时,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成为手工业发展的缩影。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

材料二   明朝末年,有记载的英国最早来华的商人,通过一位懂得中葡语言的通事(注:翻译人员),与中国人打交道。清朝前期,朝廷实施了特色的对外政策,广州成为海外贸易的窗口。在对华贸易中,英国的对华贸易需求旺盛,欧洲其他国家风尘莫及。双方的语言交流逐渐成为热门话题。18世纪上半叶,广州英语开始“稳步而迅速地取代澳门葡语而成为中外贸易不可替代的国际通用语”。从l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广州英语在中国南方口岸发挥着贸易通用语的主导作用。以汉字注音的广州英语词汇读奉和手册商务英语教材纷纷出现。如《红毛买卖通用鬼话》《通商指南》《华英贸易字汇》等。

——莫再树《晚清商务英语教学源流考镜》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广东地区“外语”变化与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咸丰皇帝对《天津条约》中最不能容忍的是“公使驻京”这一条款,他一想到一群外国人长期进驻北京、朝政受到洋人控制就如坐针毡。据此判断清政府
A.缺乏近代外交的意识B.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
C.放弃了天朝上国思想D.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09年荷兰人格劳秀斯的著作《海洋自由论》被认为是现代海洋法的起源。格劳秀斯以罗马法中“共有物”的思想为海洋分配奠定自然法基础。在他看来,任何国家都有权利在任意海域中航行并从事贸易活动,只要它有此能力和意愿。在海洋自由论的指导下,商业垄断的需求刺激了国家以控制海洋的方式争夺贸易优先权,这无疑塑造了海权论的内容与特征。19世纪后,海洋自由论迅速普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海洋规范。

——田秋宝《从海洋自由论到海洋共有论——国际体系转型视域下的海洋规范研究演进》

材料二   1904年3月,张謇上书清廷商部,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1906年,清政府为参加当时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渔业展览会,指示外务部、广东水师提督、南北洋海军统领绘制《江海渔界全图》,认为“江海渔界全图,并该书内载中国渔船所到之处,地名及注说明华文,兼译英图原下文,俾外人明晓,趁此会场,得据此表明渔界,即可以表明领海主权。”

——郭渊《晚清政府的海洋主张与对南海权益的维护》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洋自由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绘制《江海渔界全图》的历史背景。
2020-09-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罗马共和国末期(公元前1世纪)汉朝与罗马帝国就有了经济上得往来。公元2世纪以后,罗马对中国汉朝丝绸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丝绸成了罗马市场上的畅销商品。史学家马塞利阿努斯说:“以前丝绸只适用于贵族,而今已普及于社会各阶层,甚至于社会的最下层。”

——郭小红《古罗马向东方的探索与丝绸之路》

材料二   (大秦)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微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1944年法国学者马勒莱发掘越南南部古海港奥克.艾奥遗址,认为其为东西海上交通的中继站。发掘出的中国物产包括西汉的规矩镜、东汉三国时期的八凤镜等,罗马特产包括152年和161~180年发行的罗马金币,这些金币以及罗马或仿罗马式金银装饰品、雕像中安敦时代的风格,表明二世纪中后期是罗马帝国与东方交往的高潮时期。


(1)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原因,指出公元2世纪两者的交流出现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的交流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从西域传入的粉食方法,东汉时已普及,文献中的汤饼,即今日的面条。大麦、小麦与黍稷稻逐渐成为我国北方的主要食品。引发这一饮食文化革命的特定历史条件是
A.北方气候变化B.丝绸之路开通
C.人口经常流动D.食品种类繁多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诸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农业文明时期,文明的交流特别缓慢。到了工业文明时期,文明的交流比以前容易和快速了许多。但事实是在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一方面,当时一些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因为长期形成的政治经济形势和文化心理态势,对其他文明的内容有一种拒斥,即文明的接受者不愿意接受某种文明的内容,哪怕它是先进的、有效的。另一方面,当时西方文明国家并不愿意把他们的先进文明传播给其他农业文明国家,或者其目的并不是传播先进的文明成果,而意在进行侵略,只不过以传播文明为幌子而已。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交流”自拟论题并进行论证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洋人之至我中国,专恃合纵连横,而我已孤立无助, 受其钳制,舍忍至今,诫欲于无事之时多数外援,则择交将不可不慎也。方今有约之国,以英、法、俄、美、德五国为最强,五国之中英人险恶,法人隐悍。所至之地......尹隐图占据,此中国之深仇不可忘也。俄国地广兵强...今且西守伊犁,东割黑龙江以北,据最胜之地以扼我后路......中国之强敌,不可忽也。美国自为一洲,风气浑朴,与中国最无嫌隙,其纽约与蒲公使所立新约,则明示以助我中国之意.....故中国与美国,宜推诚相与,略弃小嫌,此中国之强援,不可失也。

----摘编自薛福成《应召陈言疏》(1875年)

资料二   (1905 年,美国实行排华法案) ,对华人不以人格相待,即行强权主义,遂令我人不得不惯而抗争,“皆将张目裂须,以切齿于美人,不曰美人前者之过示和好,特欲收拾我人心......则日美人独深结好于宫廷,特欲欺我政府,已攫其所大欲耳,于我国民固非肉食之不甘心也。不曰保全之论,美人不过托名公正,以自饰其野心耳,则曰美人实有吞噬我国之心,特以为时尚早,已之势力未国,以此为钳制各国计者也......举国上下,应举以美为强暴之尤,祸我之魁”。

----摘编自《敬告美人对于禁工条约之厉害》(1905年)

材料三   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

----摘编自中美《上海公报》(1972年2月28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美国认识的变化,并解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所体现的国人的外交观念,并根据材料三分析中美《上海公报》申明这些外交原则的意义。
9 . 晚清外交官刘锡鸿认为,“遣使各国以通中外之情,亦以谈洋人底蕴,俾不误于区处,固今日要务也”,但“遣使只宜言通好,通好不便于久驻”,否则易被无赖之徒利用,与洋人忿争,成骑虎难下之势。对此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具有先进近代外交意识B.积极维护主权反抗侵略
C.反映当时华洋纠纷频繁D.主张推行保守有限外交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干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万国梯航来贡之事充斥二十四史,而中国官方主动航行到海外的记录却是凤毛麟角。有之,则主要是地方性的民间的航海活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然市船之与商舶,其说稍异,市舶者诸夷船泊吾近地,与内地民互为市,若广之濠镜澳然。商舶则土著民醵钱造舟装土产,径往东西洋而去,与海岛诸夷相贸易。”

——摘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14~15世纪)建立通往亚洲的商路是比寻找新土地和资源更为诱惑的事。欧洲商人从陆路上穿越蒙古帝国的领土进行丝绸、香科、瓷器以及其他亚洲特产的贸易,最远可至中国。然而随着蒙古帝国的分崩离析和鼠疫的传播,丝绸之路的旅行不再像从前那么安全了。穆斯林商人把亚洲的货物经印度洋和红海运送到开罗,再转手给意大利商人,输送到西欧。但是在开罗,货物的价格往往已经涨得很高,而欧洲人对亚洲商品特别是香料的需要又是数量巨大的。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和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发展的总体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欧亚贸易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