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外交代表埴原正直与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就“中国收回旅顺大连在内的所有租借地的要求”展开了争论,中日双方各就自已对租借地统治权的合理性表达了观点。这一争论很快传回中国国内。

对此,梁启超在一次演讲中强调:“日本人……的用意,不外是要把东三省收作自己囊中物,还借此送一个秋波给英国,叫他去打西藏的主意。我们中华民国现在的疆域,都是多年来从历史上传下来,这些历史事实,都是天下共见,也不必我逐个地方来背履历。但对于日本人眈眈垂涎的东三省,我却要把历史上证据搬出来,请全世界人评一评。”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专门撰文与梁启超争辩,内藤湖南提出:“从来中国人的地志记载中交聘国与朝贡国、朝贡国与真正的领属地之间的区别都不明确,因此历史上被认为是领土的事实,在今天的国际关系和学问上是不可能被认可的……从今天的国际关系上思考,在政治上没有对该地进行统治,在经济上没有对该地进行开发,只是主张名义上的领土权,不仅毫无益处,而且实际上可以说是妨碍世界文明的进步的行动。因此,对于如满洲这样依靠日本的资本和日本人的经济能力而得以开发,而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贡献的地方,仅仅凭着名义上的领土权,就想无视日本人的特殊利益,世界列国能认可吗?”

——摘编自刘岳兵《近代中日关于东北问题的论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与内藤湖南的争议进行评述。(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3-09-0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0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有如下记载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

(1840年前)
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贸易出口。
以上材料表明
A.朝贡贸易成为中外贸易的唯一管道B.中华民族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
C.中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D.体现传统农业社会对外交往的特征
2021-10-30更新 | 383次组卷 | 19卷引用:山东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10月联合质量测评历史试题
4 .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材料一   据《周礼》记载,在两千多年前,官方规定的跪拜礼仪就有九种不同的名目: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但是,这么多种类的跪拜礼仪并不是任何人可以自由选择、任意取之而用的。比方说,“空首”是头不至地的跪拜,最为方便,恭敬程度也就最低,成为君长对臣下的致意之用;头至地立即抬起为“顿首”,恭敬度就高些;而头至地还要稍作停留为“稽首”,恭敬程度最高,用作臣下对君上表达尊敬的礼节等等。在吃饭和喝酒的时候,无论是长辈为其夹菜还是递酒,都要先行跪拜才能品尝。

——摘编自韩鼎赢《传统长幼相见礼仪的终结与现代重建》


(1)依据材料,概括西周时期跪拜礼的特点。

材料二   1793 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来华,在谒见皇帝的礼仪上被中方要求其像藩属国一样三跪九叩,马戛尔尼表示可以像觐见自己国王那样行礼,这个答复使乾隆断然拒绝接见该使团。后来,马戛尔尼向乾隆施行的礼仪应该就是“长跪请安”的旗礼形式。同治十二年(1873 年),总理衙门与各国公使商定的《觐见礼单》中表明公使的觐见礼仪为五鞠躬。但是“此次觐见的礼仪规定被强调是一次清帝因各国需呈递国书而准许的特殊优待礼节,仅是一次特例而已,各国使臣以后不得援引为惯例,再行渎请”。

1891年,光绪皇帝接见六国公使。据晚清重臣荣庆记载,“总理衙门带使臣一员及翻译一员入,两大臣带引于前,自东门入,去帽一鞠躬,十二步二鞠躬,至主位三鞠躬,呈国书。”此次的觐见没有再像同治十二年一样进行几个月之久的礼仪交涉,而是作为无需商议的惯例来照行了。

——摘编自韩鼎赢《传统长幼相见礼仪的终结与现代重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清朝时期外国使节觐见礼仪的发展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191666日,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去世,68日,国务院出台《丧礼大纲》八条,规定“凡官署营舰、海关下半旗,官吏停宴会、缠臂纱……民间辍乐七日,出殡日鸣炮百一响,京校辍课”。经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院商议后,决定葬礼“参酌中外典章”,中国礼典方面“只可酌采皇帝葬礼斟酌损益”,“其外国礼典则拟搜集德、美两国大总统国及各国元首之国葬礼互相参酌而成”。对此社会舆论极为愤懑,有人认为袁世凯“几如大行皇帝之丧礼”,诚为“民国之怪现象”。有人告诫议定袁氏丧仪诸人“勿忘项城(袁世凯)之死非于洪宪元年”,而是“中华民国五年六月六日”;将来“引项城灵柩出新华门者”,乃是“两行五色灿烂之共和国旗”。

——摘编自李斯涵《民国第一部〈国葬法〉的颁行与民初丧葬礼仪的变革》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袁世凯葬礼的不同主张?请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2-12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马嘎尔尼与和珅关于英国使团会见乾隆的记载。据此可知
马嘎尔尼自述9月2日赴承德避暑山庄,单膝下跪,无叩头,向皇帝呈递女王要求通商的信,附送几只机械表作为礼品。皇帝回赠了一块玉石,谈判无果。
和珅奏折马嘎尔尼以英国使臣名义带领随从人员向乾隆帝行三跪九叩之礼,进贡和祝寿完毕,不久打道回府。

A.英国认同清政府的外交礼节B.英国使节人员崇拜乾隆皇帝
C.清政府有天朝上国外交观念D.清政府坐失经济发展的良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据《全唐诗》记载,日本长屋亲王在赠送唐朝的千件袈裟上绣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偈。鉴真大师被此偈打动,决心东渡弘法。表明当时
A.日本民众信奉佛教 员B.日本丝织技艺高超
C.中日文化互动交流D.佛教凭借诗歌传播
2020-06-20更新 | 8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学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职贡图》是用来记载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向朝廷进贡的纪实图画,从梁元帝萧绎开始,历代均有创作。清代以前《职贡图》描述这些民族贡使的形象往往丑陋、野蛮和怪异,而清代《职贡图》里西洋人则画得比较写实了。这种变化说明
A.朝贡贸易已经名存实亡B.民族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C.外来文化影响国人思维D.对外交往理性成分增加
2020-12-30更新 | 137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正是这种远见卓识,使唐朝开创了“四海威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据唐朝政书记载,从唐初到玄宗开元年间,与大唐建立过外交关系的“四蕃之国”有近四百个。诗人王维对唐朝这一繁荣景象曾有诗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摘编自谢志东《拨云见日:你所不知道的唐朝与唐人》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对外交政策的选择缺乏主动性,仅仅依靠外交的“均势原则”(即所谓“以夷制夷”论)……李鸿章毕生奉行“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是以列强间的矛盾和裂痕为基础的。实际上,列强之间在侵华问题上的“合作”或者“勾结”远甚于彼此之间的对立,这就注定了“以夷制夷”政策必将失败。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三   目前,简单来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就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阔步前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呈现“四海咸服,万国来朝”昌盛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诠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综上所述,谈谈对外交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十七年(1419年)郑和第五次远航返回,带回的贡品中就有阿丹国所贡麒麟,木骨都束(今非洲摩加迪沙)所贡花福鹿(长颈鹿),足证圣天子的声威无远弗届,也证明大明已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一向声教不及的远人才会贡献如此珍贵的瑞兽。皇家画师奉命绘图记载,文武百官观赏后恭呈颂扬诗文。这些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遍及明朝各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民间对朱棣的负面影响,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也使朱棣自我陶醉。正因为如此,郑和的船队才会一次又一次出发,并且越驶越远,直到东非。

——摘编自《葛剑雄: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

材料二   中国对外援助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78年间革命与建设经验的转移。第二阶段是1978年到2000年间改革与开放经验的转移。1985年,中国选派农业专家帮助改造早先在布基纳法索援建的三个水稻垦区,参照中国国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做法进行生产制度改革。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中国将自身的经济增长方式传向世界,这种方式的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其标志性表述是“要致富,先修路”。埃塞俄比亚到吉布提的铁路,连服务员端茶倒水的姿势,都是中国铁路局直接过去培训的。在农业领域,以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技术培训为主导的“科技兴农”成为援非农业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李小云《中国援助非洲既非“殖民”,也不是“冤大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援助非洲的变化,简要分析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援助非洲的认识。
2019-11-29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百所学校2019年高三年级上学期半期联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