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朝鲜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2022-04-24更新 | 620次组卷 | 3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进入80年代以后,中国执行不同任何超级大国结盟,也不建立战略关系的外交政策。这一调整
A.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B.促进了国内的现代化建设
C.表明中国确立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缘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2020-07-11更新 | 3979次组卷 | 74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9月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摘自《东北亚政治格局与晚清外交政策的演变》
19世纪70年代“联日”“以东制西”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
19世纪80年代“联俄制日”政策义和团运动后俄国出兵中国东北
1899年以后“联美英制俄日”,美国在华势力扩张
据此可知,晚清外交政策
A.试图重塑天朝上国地位B.受国际影响缺乏连续性
C.灵活多变并且成果丰硕D.渐趋成熟步入近代外交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罗马,丝绸之价竟可比黄金。丝绸贸易已成为古代世界最大宗的贸易。即使在罗马帝国极西端的英伦海岛,丝绸的流行也不亚于中国的洛阳。为了获取丝货等物,罗马每年的花费不下一亿赛斯太斯(古罗马货币单位)。当中国丝绸源源西进的时候,西方的物品与信息也传入中国。佛教通过这条商路传到中国。在大量吸收中国丝货的同时,罗马人的优质纺织品也运往中国,其棉、毛织物畅销中国。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做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强调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承载东西方丝绸贸易商路的形成。并分析东西方丝绸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倡导新“丝绸之路”的历史依据和现实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58年美国代表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谭以“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后因履行《天津条约》“互派使节”条款,清政府考虑礼仪问题“用中国人为使,诚不免为难”,于1868年委任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担任中国特使出使欧美等国。这反映出
A.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B.近代中国外交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D.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被史学界认为是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至于协定关税,新的税则平均到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还要略微高一点,所以他们以为这是外交的成功。这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清政府
A.“天朝上国”的意识
B.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C.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史料统计,二战结束后至1989年,苏联共向12个社会主义国家和49个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了约1490亿美元贷款,这个规模大致相当于苏联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的8%左右,远远超过美、英、法等国对外援助与国力的对比。下面解读合理的是
A.苏联和这些受援国经济一体化程度高
B.对外援助为苏联商品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
C.被援助国家与苏联的经济有一定的互补性
D.被援助国家与苏联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