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乡村不断缩减与衰落,乡村此时面临着再次调整与改造的问题。从18世纪50年代起,粮食种植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一路下降,畜牧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相应攀升。家庭农场主明显转向“替代农业”,制定了新的耕种目标,奶牛业、园艺业、家禽业开始稳步发展。正是在乡村逐渐走向“消失”之时,人们开始思考乡村的存在意义,“乡土”这个古老的文学体裁成为19世纪人们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全国托管协会、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等组织先后成立。第一部《城乡规划法》提出要确保乡村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影响。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   甲午战后,自步入近代,中国农业经济便开始衰败。1928年华北八省旱灾、1931年江淮流域十六省水灾,1933年黄河决口等成为促成当时“农业恐慌有力的因素”。同时,1929年到1930年的两年时间里,全国1941个县中,有823个县承担兵差。1931-1935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近代以来最高峰,农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间,“到农村去”成为当时有着乡土情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乡村建设运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从而实现所谓“民族自救”,但这一目的没有达到。

——摘编自朱庆葆《改造乡村中国——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学角度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
2022-04-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15世纪前后突然超过亚洲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共同采用了贸易开放政策。同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最先富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是发生在欧洲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英国与后来的法国和德国,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较好地将殖民地纳入本国的分工体系,而且拥有更好的市场条件、高效的法制传统和人力资本培育体系,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

——摘编自李君华、欧阳峣《欧洲大国发展道路的经验解释》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大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社会转型的具体要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66年法国诺曼公爵征服英国后,直到1367年英国才出现第一份用英语记录的官方文件。此后,英语又从希腊语、拉丁语中吸收了大量词汇,再加上莎士比亚、弥尔顿等人的锻造与锤炼,到17世纪时,英语已取代法语成为民族语言。18世纪英语伴随着英国军人和商人的足迹,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例如墨西哥词汇tomato(西红柿)、印度词汇bungalow(有游廊的平房)、中国词汇mandarin(中国柑桔)等,同时也把自己推向了世界。二战后,虽然大英帝国衰落了,但同样讲英语的美国的强势地位进一步推动了由英国开始的英语国际化进程的深化。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语言……互联网、商业、政治和技术的语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必须“出版英文著作,否则就在母语著作中消失了”。而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也伴随着许多其他语言的消亡。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尽管造成语言消失的原因有多种,但更典型的情况是强势集团的语言有意取代弱势语言。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语国际化的认识。
2021-04-15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土地荒芜。1683年,清政府规定原来抛荒的土地归耕种的人所有。在这之后,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地移民陆续进入四川。移民将玉米、红薯、马铃薯、甘蔗、烟草等农作物引进四川,为山区开发提供了条件。1728年,户部下令,“每户给水田三十亩”。随着四川的发展,手工业者、商人也加入到移民队伍中。鸦片战争前夕,移民入川基本停止。这时,四川人口已达2000多万,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省区。重庆地区的耕地从12万亩发展到1260万亩,四川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成都蜀锦、内江白糖、叙州杂粮酒等手工产品小有名气。

——摘编自王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与清政府的行政调控》

材料二   独立战争后,国会通过法令,以640英亩(1英亩≈6亩)为单位,向移民低价出售土地,奏响了西进运动的号角。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在西部连续耕种五年,移民就可以免费获得160英亩的土地。1860年,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人口占全国的比例从1790年的6%上升到49%。北部大湖平原成为美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南部海湾平原的棉花大种植园发展起来。许多商业、银行资本纷纷进入西部采矿业。政府也通过鼓励私营公司、吸引外国资本、发行股票等方式筹措资金,在1869年建成第一条横贯美国的铁路。19世纪末,西进运动基本结束,美国由农业国一跃而为工业大国。

——摘编自何顺果《美国西进运动初探》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美移民的共同特点和相似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移民对两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结果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2019-04-02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第八中学2019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76年英国成立格林威治天文台,向社会提供时间服务。到1847年,英国铁路公司都采用了格林威治时间,1880年,格林威治时间成为英国的法定时间。1883年,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施行,形成了基于格林威治子午线算出的5个时区,这一计时方式在美国迅速推广。欧洲和北美每个城市都实行地方时(根据太阳的具体位置所确定的时刻)的情况走向结束。与此同时,由于天文学家的出色工作,英国历年发表的以格林威治经线为基础的航海历,使航海员在海上测量经度变得十分方便。因此,多数国家自发地向格林威治时间靠拢,使用英国航海历。1884年,国际子午线大会通过了以格林威治时间为世界标准时,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等

材料二20世纪初,中华民国曾将中国划分为昆仑、新藏、陇蜀、中原和长白等五个时区,全国各地所用的时间比较混乱。1949年,“北京时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问世,全国各地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东经120度标准时)作为标准时间,五时区计时的旧制成为历史。在实际生活中,我国新疆地区同时使用乌鲁木齐时间(东经90度标准时)和北京时间两种标准。1966年,国家授时中心建立。到今天,该机构通过长短波系统、低频时码、互联网、卫星单双向传递、光纤传递等方式进行授时。研究表明,我国授时中心所测定的北京时间的准确度位居世界第三。

——摘编自郭庆生《中国标准时制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计时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标准时制推行的特点及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