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儿童游戏是一种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

中国古代儿童游戏发展表

春秋战国多种儿童游戏娱乐活动从生产劳动、宗教礼仪和军事训练中分化出来,逐渐独立和成型,其中包括蹴鞠类、投射类等多种多样的风俗游戏。
汉代“鸩车”“竹马”类儿童游戏在民间非常流行,它们以运动为形式,表现了儿童欢跃活泼的情绪特征,透露着“不羁”的性格倾向。
魏晋时期放爆竹游戏开始在儿童中流行,原盛行于北方的打秋千、踩高跷等游戏方式传到了江南和闽粤等地,民间斗百草游戏也从荆楚一带横向传播到其他区域。
唐代唐代儿童游戏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骑竹马游戏极为盛行,在游戏中表现出唐代儿童“散诞无虑,逍遥似仙”的形象。

宋代
宋代儿童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围棋、象棋之类“文雅”儿童游戏有了很大发展,而运动、娱乐性游戏则受到一定限制。中国古代儿童游戏表现出强烈的“重德”和“重文”倾向。

——摘编自吕逸《中国古代儿童游戏研究》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4-02更新 | 154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庆市鹅岭公园前身为 1911 年修建的礼园,是清末重庆商会首届会长富商李耀庭的私家园林。其存在的百余年间见证了众多历史事件,下表为鹅岭公园历史发展沿革节选。


——摘编自张昆曄《我国城市老公园改造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任意提取材料中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10-2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066年法国诺曼公爵征服英国后,直到1367年英国才出现第一份用英语记录的官方文件。此后,英语又从希腊语、拉丁语中吸收了大量词汇,再加上莎士比亚、弥尔顿等人的锻造与锤炼,到17世纪时,英语已取代法语成为民族语言。18世纪英语伴随着英国军人和商人的足迹,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例如墨西哥词汇tomato(西红柿)、印度词汇bungalow(有游廊的平房)、中国词汇mandarin(中国柑桔)等,同时也把自己推向了世界。二战后,虽然大英帝国衰落了,但同样讲英语的美国的强势地位进一步推动了由英国开始的英语国际化进程的深化。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

材料二   英语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语言……互联网、商业、政治和技术的语言。全世界的科学家都知道必须“出版英文著作,否则就在母语著作中消失了”。而英语在全球语言中的胜利也伴随着许多其他语言的消亡。消失的语言中有一半是在1500-2000年间退出历史舞台的。尽管造成语言消失的原因有多种,但更典型的情况是强势集团的语言有意取代弱势语言。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英语国际化的认识。
2021-04-15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传统乡村不断缩减与衰落,乡村此时面临着再次调整与改造的问题。从18世纪50年代起,粮食种植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一路下降,畜牧业产出的市场价格份额占比相应攀升。家庭农场主明显转向“替代农业”,制定了新的耕种目标,奶牛业、园艺业、家禽业开始稳步发展。正是在乡村逐渐走向“消失”之时,人们开始思考乡村的存在意义,“乡土”这个古老的文学体裁成为19世纪人们最热衷表现的对象之一。全国托管协会、自然保护区保护协会、英国乡村保护委员会等组织先后成立。第一部《城乡规划法》提出要确保乡村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影响。

——摘编自孙立田《工业化进程中的英国乡村改造》

材料二   甲午战后,自步入近代,中国农业经济便开始衰败。1928年华北八省旱灾、1931年江淮流域十六省水灾,1933年黄河决口等成为促成当时“农业恐慌有力的因素”。同时,1929年到1930年的两年时间里,全国1941个县中,有823个县承担兵差。1931-1935年中国粮食进口量为近代以来最高峰,农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其间,“到农村去”成为当时有着乡土情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乡村建设运动的目的,是要通过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措施,来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从而实现所谓“民族自救”,但这一目的没有达到。

——摘编自朱庆葆《改造乡村中国——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改造乡村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学角度指出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成效不大的原因。
2022-04-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艺术班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15世纪前后突然超过亚洲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共同采用了贸易开放政策。同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最先富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是发生在欧洲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英国与后来的法国和德国,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较好地将殖民地纳入本国的分工体系,而且拥有更好的市场条件、高效的法制传统和人力资本培育体系,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

——摘编自李君华、欧阳峣《欧洲大国发展道路的经验解释》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大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社会转型的具体要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存在两个最独特最鲜明的现象:一个现象是社会结构的停滞性。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一直到清朝,社会组织方式一直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另一个重大现象是社会的周期性大动荡,每隔两三百年,中国社会都要发生一次社会结构毁灭性的崩溃,然后又奇迹般地重建。我们提出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假说,正是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购,揭示周期性大动乱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联系。这种超稳定系统特有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个王朝鼎盛时期,都呈现出高度繁荣,但是也造成了它在演化中的动态停滞。

——摘编自《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所学习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一个或者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唐到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唐是中世的结束,而宋是近世的开始,从政治上看,是贵族政治的撒和君主独裁政治的出现,在唐朝,三省的高官都是贵族,君主不能随意动摇其权力;虽有新的选官制度,但仍以贵族为主。到了宋朝,贵族衰微,做官不再靠家族特权,而是考试成绩和君主任命,故君权无限地发达起来,经济上亦有显著变化:唐代货币流通量较少,还有用棉、绢作为货币;大量货币流通始于宋代,并以铜钱取代棉、绢,最繁荣时甚至有纸币。学术文艺也有明显转变,唐代儒学还高度重视古代传下的学说;宋代则强调创新,有了新的发展,诗的表达形式变得更加灵活,文章写作不再以典故、古语为主,变为用俗语自由表达,贵族性文学朝着世俗性文学发展。在绘画和音乐上,也从遵循上层审美品位转变为迎合平民的趣味。

——摘编自内藤湖南《概况的唐宋时代》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说明你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写出观点明确态度,史论结合。)
2021-02-2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学家和史学家都非常重视“历史时刻”这一概念,“三晚”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时刻,是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社会、历史的最关键的历史时期。“晚周”是中国的思想源头,也是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晩明”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剧烈的时期,再没有比剃发易服更令一个有上千年文化传统的民族更难堪的了。“晩清”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折点东方和西方的撞击点和交江点,是中国历史、文化与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延续几千年的统制秩序、文化传统和固有的社会结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摘编自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提炼其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明确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所。)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家李时岳认为:近代中国存在向下沉沦和向上发展两种趋势。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从独立国家变成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这表现为向下沉沦的趋向;另一方面,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表现为向上发展的趋向,在这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讲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91年两极格局轰然坍塌,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1993年,美国当代著名的保守派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延顿教授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冲突》一文,首次提出了轰动世界的“文明冲突”理论。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未来世界里,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因素,而主要来自文化方面产生的巨大差异。其二,来自文明方面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因此要建立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以避免世界战争。其三,全球政治格局正在以文化和文明为界限重组,并呈现出多种复杂的趋势。其四,文化之间或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目前世界七种文明之间的冲突,而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可能会联合对西方文明提出挑战。

---摘编自 《论亨延顿 《文明的冲突》: 58位中国学者的观点》


根据材料,请对亨廷顿的理论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