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亦即所说的诸子百家时期,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在秦之后的中国历史中,它或被重新点燃,或被创造性地转化。

——摘编自《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材料二 中国近代思潮承受国族多难的强烈刺激,为了奋起自强,不能不有见贤思齐之想,企能在学得西法之后,保种救国。这一危机感,使许多人扬弃自己传统,拥抱西方文化。于是,视保守为落伍,学西.方为现代,遂成为一时风气,而社会进化论只是这种风气的辩解而已。其后果,则是以“革命”一刃切断过去,但也确实发挥了鼓吹的功效。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4——15世纪)。这个阶段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距今约六七百年。这一时期,欧洲发生了一系列大事,包括农奴制解体、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商业精神的扩展、民族与民族国家的形成等。所有这一系列大事导致的一个共同指向,就是不断瓦解农业文明,因此在历史的分界线上,欧洲已潜在地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第二阶段:现代化的起动阶段(16——18世纪),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现代化的第一步首先在政治领域迈出,对西欧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克服专制王权。从英国清教革命开始,继之以大量的政治革命、解放战争,所有这些无非是要争取一种合适的政治制度,为现代化构筑政治与社会空间。政治条件的成熟又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动的。同时,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足输出商品,殖民扩张会把越来越多的非欧洲地区卷入。因此历史的主流被调整到新一的方向上来,一个“‘现代”世界出现了。

第三阶段: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在这个阶段中,社会进入全方位变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官燎化;社会方面的世俗化、城市化;文化方面的商业化、大众化等等,汇聚成全面的社会转型。当然,所有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在冲突和整合中完成的,所以西欧会有工人运动,会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但整体而言,经历了两百年发展的欧洲终于迎来了成熟的现代社会。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根据材料,围绕现代化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 .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继往开来,精心制定了一套完备而又严密的监察制度。明代的巡视监察是整个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度渊源,可远溯于西汉刺史察郡之制。这一制度盖因其“传车周流,匪有定镇”,被顾炎武称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明以前对地方的监察主要有两种方式,由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或临时派遣的监察官员(特遣者)执行之。元朝统治者在省一级区划设提刑按察司(肃政廉访司),作为长驻地方的监察机构,同时又定期派遣监察御史前往巡按,把两种监察方式组合起来,做的是简单的加法。长驻一地的监察官员(专官)容易与监察对象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利害关系,站在同一个立场,使监督失去实效,或者说弊大于利。明朝统治者的做法,不是简单地把按察司(肃政廉访司)官员和监察御史两种监察方式加在一起,而是进行了改革。

明代全国有十三个布政司(习惯上仍称省),对地方的巡按,由地方的提刑按察使司和中央派遣十三道监察御史共同执行。统治者在设计十三道监察御史职责时,并非像传统做法那样按照行政区域规划﹣﹣明十三道的名称前都冠以各省的省名,然而各道监察御史行使职权并不限于该省。除在各省履职外,各道监察御史还“各协管两京、直隶衙门”(包括两京、直隶所属府州卫所),而京畿重地及其衙门是封建王朝的中枢所在,曾是监督中的难点。与元代相比较,明代地方监察体制看似零乱,实则较好地体现了有效监督的准则。

﹣﹣摘编自修晓波:《明代巡视监察制度若干问题探讨》

材料二: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就是我们俗称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大量引进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并且在政治体制上也效仿西方的议会制度。在反腐败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上,主要设立的是平政院。平政院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行政诉讼审判机关”,行使着近代中国“形式上的行政法院”的职能,法学学者对平政院的关注多从其司法职能的角度,但是在1916年6月前,平政院并不侧重于司法审查 ,而是进行行政监察与受理行政诉讼并举。

民国初年中国确立新型政治体制后,立法者在法律传统进行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希望通过设立一个结合中国传统监察与近代西方行政法院两职能于一体 , 直隶于大总统进行行政监督的特殊机关,检验实现中国传统与近代新旧法制更迭的一个途径。平政院设立的意义不在于其为中国的第一个行政诉讼审判机关,而在于它是当时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将中国固有的制度与西方思想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其形同虚设,但并不能抹杀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浅析中国近代有关反腐败的国家立法与监察体制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监察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较之于元朝在地方监察制度上的变动,并分析其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监察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新变化。
2020-06-0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那被镶嵌于16世纪和18世纪之间的17世纪,有时看起来像是没有独具一格的特点。一方面由于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另一方面由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我们所得到的关于这个位于二者之间的世纪的情况仅仅是一些诸如“过渡”和“变迁”之类的模糊不清的术语。

——荷兰历史学家伊沃·舍弗尔(1966年)

材料二   按照苏联历史科学界的观点,中世纪一般的和终结的界限是17世纪中叶。这是因为封建制度那时在经济上已进入垂暮之年,并且已经成为一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了。

——苏联历史学家E.M.茹科夫(1960年)


(1)材料一、材料二呈现了关于17世纪欧洲历史的两种不同观点,概括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导致这种不同认识的原因。
(2)苏联历史科学界以17世纪中叶作为欧洲中世纪终结的界限,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依据。请尝试提出不同的观点并予以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基督教是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处于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把生活中的纵欲当成罪恶,提倡鄙弃奢侈的生活观念。《圣经》中说“有钱人要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17世纪,重商主义者作为当时欧洲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一致认为节俭是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富人的奢侈消费向穷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犹如托马斯·孟的理解,奢侈“会使富人的钱财用来维持贫人的生活,那就成为公共财富最好的分配方法了”。

——摘编自陈国庆《西方消费经济思想与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阐述了其消费思想。凯恩斯认为大危机与国家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观念脱不开干系,其病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提升有效需求是解救经济危机的万能钥匙。在宏观层面,建议国家要引导消费,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措施刺激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并以此来限制和约束企业与个人的短视经济行为。二战结束后,凯恩斯的思想对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几乎成为解决当时一切经济问题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程海荣《消费伦理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消费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恩斯消费思想在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中的体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2022-07-11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2·广东·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社会”一词源于古代的“社”,是指“社”日的迎神祭拜集会。后来,“社会”逐渐突破了官方设定的土地神祭拜形式,与更加宽泛的民间信仰习俗结合在一起,发展为更加多样、复杂的酬神赛会,其运行机制隐然有摆脱官府支配的趋势。1901年,安徽宁国府繁昌县发布禁令说:“照得时届社会、赛会演戏原属四乡农民藉伸春祈秋报之意,故为例所不禁。惟现值时事多艰,各处会匪游勇纷纷蠢动,凡有赛会演戏之处,必人烟稠密,土客纷纭。更有开场聚赌、打降逞凶,一若以酬神为名,肆无忌惮自示之后,务各勤理农事,不准赛会演戏,致滋事端。”

——摘编自赵维国《教化与惩戒: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禁毁问题研究》

材料二   英文society根源于拉丁文socius,后者原意为“同伙”。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和工业社会的到来,society作为一个现代概念在欧洲逐渐成型。一方面,社会学开始起步,society作为一个基石性的抽象概念范畴,进入日益精细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理论领域的中心地带,而且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实体现象的society更加常见,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当时英国著名的大型工具书《英语百科全书》,在societies词条下说:一般而言,在这个国度里,可以说任何数量的个人均可获准拿出自己的金钱和个人热情,用于任何未被法令明确禁止的,或者是该社团的合法性问题一旦提交给法庭时不会被宣布为非法的目标。

——摘编自李恭忠《Society与“社会”的早期相遇:一项概念史的考察》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与西欧“社会”一词含义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差异产生的原因。
2022-05-1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 广东专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0年1月底,曼彻斯特商会的成员聚集在该市市政厅举行年会。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工业化的城市的中心聚集的这68人中,最显要的当属棉花贸易商和制造商。这些自鸣得意的棉花贸易商和制造商有理由沾沾自喜;他们站立在一个世界性帝国一棉花帝国的中心。他们统治的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操作着巨大的纺纱机和轰鸣的动力织布机。他们从美洲的奴隶种植园获得棉花原料,再将工厂的产品贩卖到世界最偏远的角落去。虽然他们自己的职业可以说平淡无奇,就是生产并贩卖棉线和布料,但是这些棉花商人却以惊人的从容在讨论世界各地的事务。

材料二   到1960年,大多数原棉以及大量棉线和布料再次出产于亚洲、中国、苏联和印度。在英国、欧洲其他地区以及新英格兰,只有极少数的棉花工厂还保留了下来。此前的棉棉花产业中心——曼彻斯特、米卢斯、巴门和洛厄尔——到处都是废弃的工厂,并为失业工人所困扰。事实上,在1963年,曾经世界上最重要的棉花贸易协会之一的利物浦棉花协会拍卖了办公家具。棉花帝国,至少由欧洲占主导地位的部分,已经崩溃了。

                                                            ——摘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棉花帝国”中心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下半叶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走向崩溃的原因。 从欧洲棉花帝国兴衰中,你能获得哪些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它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

材料二   商会是清末新政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后来逐渐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据统计,苏州商务总会的首届会员多达40个行帮1056户:天津商务总会1905年入会者有32581家。商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商部规定:“如遇需索留难等事,倘有阻碍,该董事尽可直言指报,由商会处送交司务厅严办。”商会的内部构造一般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处于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主要是新式企业代表。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各抒议论,稗择善以从,不得稍持成见。”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数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筒法。”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
2021-05-2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等。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礼仪。现在,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喜爱品茶,各国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7世纪之后,茶叶开始了大规模的西行之旅。166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对华茶叶贸易专营权,自此中国茶叶大量出口到欧洲市场。与此同时西印度群岛糖业的发展为英国饮茶习惯的形成提供了条件。1730年,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发表论文称"糖不但可以遮掩苦涩之味道,使茶水更为适口,而且有清肺之良效,亦能增益肾脏功能"。1774年,茶叶成为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购买的最主要商品,茶叶走私贸易亦非常盛行。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一天也能喝上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饮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有很多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然后写游记等作品来描绘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马可·波罗游记》,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因为《马可·波罗游记》在西方的流行,这也在欧洲人的心中塑造起了一个完美的中国,让他们对于中国是愈发的着迷,对中国充满无限想象。因此在欧洲大航海的时代当中,那些航海家的梦想便是可以到达远方的东方……

——摘选自《西方人眼中“中国形象”的变迁》

材料二   美国《时代》(Time)周刊创刊于1923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之一。

表3   1923年以来出现在《时代》封面的中国人物

时间出现在《时代》封面的中国人
1923—1980年吴佩孚、蒋介石(4次)、冯玉祥、阎锡山、溥仪(2次)、汪精卫、宋美龄(2次)、宋子文、陈立夫、陈诚、吴国桢、毛泽东(3次)、周恩来(6次)、刘少奇、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江青、邓小平(2次)
1980—2020年邓小平(2次)、巩俐、王菲、成龙、周润发、杨紫琼、周星驰、姚明、舒琪、刘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张惠妹、周杰伦、春树(北京少女作家)、李宇春、李娜(女子网球世界冠军)、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

——据网络资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时代》周刊封面刊登中国人物的主要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021-04-07更新 | 31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热身训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