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转型与文明演进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7年以后,在沈祖荣、载志赛等一批学成归来的图书馆学家的大力倡议下,以仿效欧美图书馆精神来改革和发展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运动,便在全国开展起来。而北洋政府把退还的度子赔款用于中国的图书馆建设,将这一运动推向了高潮。新图书馆运动直接导致了传统藏书楼向公共图书馆的巨大转变,从此,近代公共藏书的观念深入人心。新图书馆运动在促进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繁荣近代学术文化,普及民众教育做出了独有的贡献。

——摘编自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

材料二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这给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就发生在我国图书馆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的现代图书馆转变时期。进入21世纪,我国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学习型社会等先进观念和思想。但是,面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诸多挑战,还需要图书馆界做出及时、准确、有力的回应。

——摘编自覃惠迪等《中国两次新图书馆运动比较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新图书馆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1世纪初新图书馆运动发生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社会转型,实质上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变迁。它有两层最基本的涵义:其一,社会转型是一种质变过程。通常要延续较长时间,是一个持续性的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作为一种社会质变,社会转型可以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但更多体现为量变的积聚过程,因此,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不断的调整和改革来加以完成。其ニ,社会转型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与社会发展相联系。这种结构性变动不仅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换,同时也意味着其他社会结构层面的转换,是一种全面的结构性过渡转型意味着在持续的结构性变动中,从一种稳定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稳定结构状态过渡,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结构转型期间,由于各种结构性要素都处于变动之中,因而呈现出极大的流动性、过渡性和不稳定性。

——摘编自马歙《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


根据材料,就人类社会的转型任意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启了以“修明武备为第一要务”的军事改革。至1898年,清政府陆续组建了湖北护军、自强军、新建陆军和武毅军四支新式军队。这些军队“参用各国洋升教习,练兵讲求枪炮理法兼习营垒测绘”,其训练完全参照西法,初步形成了步兵、骑兵、炮兵和工程兵等多兵种部队。此外,军队的管理方式、组织制度都在向近代转变。由于财力困窘,此次改革重点集中在陆军,海军方面则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


(1)依据材料,概括甲午战后清政府军事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甲午战后清政府的军事改革。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嘉庆、道光年间因大熊猫毛短、肉不可食,当地人视其为无用的怪物,称其“腹无五脏,唯一肠,两段差大,可作带系腰”。当时,四川汶川瓦中深沟中有很多大熊猫。
19世纪—20世纪30年代大熊猫成为西方博物学兴起后被重新定义和“建构”的新物种,欧美国家都希望得到大熊猫,用于研究和展览的门票收入,大熊猫全球贸易兴起。外国人盗猎活动猖獗,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方便了他们的运输。瓦寺的大熊猫到20世纪30年代已被猎捕殆尽。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对外国人来华采集标本进行严格管理。1939年后,转变为“禁止采捕,以资保护”,外人在华猎捕大熊猫成为非法。
1941年—1949作为国家间友好关系的象征,1941年宋美龄赠送两只大熊猫表达对“美国援华联合会”的感谢。有管控的物种交流也有利于保护大熊猫物种。
1949年—19821957年,新中国向苏联赠送大熊猫。1972年,随着尼克松访华,熊猫兴兴和玲玲到达美国,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1982年—1994为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中国政府宣布从1982年开始停止赠送大熊猫出国,而采用巡展和租借方式。大熊猫成为创汇大户。
2018我国已建立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工作启动,将对其栖息地进行完整系统的保护,同时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的放归研究。

——摘编自姜鸿《科学、商业与政治:走向世界的中国大熊猫(18691948)》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亦即所说的诸子百家时期,中国思想和文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突破”。一批.又一批思想家先后涌现并成为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他们纷纷立说,成一家之言,使中国历史第一次享受了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蜜果,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基因,在秦之后的中国历史中,它或被重新点燃,或被创造性地转化。

——摘编自《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中国历史25讲》

材料二 中国近代思潮承受国族多难的强烈刺激,为了奋起自强,不能不有见贤思齐之想,企能在学得西法之后,保种救国。这一危机感,使许多人扬弃自己传统,拥抱西方文化。于是,视保守为落伍,学西.方为现代,遂成为一时风气,而社会进化论只是这种风气的辩解而已。其后果,则是以“革命”一刃切断过去,但也确实发挥了鼓吹的功效。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次“思想自由和争鸣”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趋势。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主要金融风潮简表

时间风潮大致原因政府治理措施
1853—1856政府铸大钱、发行纸币风波太平天国运动、小刀会起义1853—1856年的铸币危机,引发了民间私铸,导致市场.上拒绝接受大钱,清政府才被迫逐步废除各种大钱。1883年金融风潮爆发期间,清政府在大型钱庄倒闭时,并未对此采取任何措施,对市场自由放任。
1856—1860票号、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在北京、天津等地的搬庄风潮第二次鸦片战争
1882—1883上海金融风潮股票炒作、中法战争、丝价控制权等综合性原因
1900传统金融撒庄风潮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1916中交两行挤兑风潮北洋政府过度透支引发银行纸币发行过量,而现金准备严重不足1921年风潮发生之后,北洋政府以发行没有保证金担保的债券,对定期存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兑换,才使此次危机很快得到恢复。同年颁布《证券交易所课税条例》,使政府能够更好地对金融市场进行管控;公债风湖过后,政府通过发新债偿旧债的方式以规范债券市场,提振市场信心。
1921信交风潮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民族工业走向衰落,国.内证券和信托投机过热
1926二六公债风潮京沪证券交易所中公债投机、缺乏监管和北伐战争

——据兰日旭《中国近代金融风潮防范以政府治理为中心》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苏联金融模式为改革方向,采取了一系列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改革,通过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金融业、取缔外国在华银行的特权等措施,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改革开放初,大量的西方金融理论得以引进和厂泛传播,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监管各类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国务院于1986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将当时存在的主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基本都纳入了调整范围。

——据崔鸿雁《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和北洋政府时期频发的金融风潮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金融业治理措施的演变和意义。
2021-02-02更新 | 14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检测(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意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02-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梁启超思想曾多次转变。19世纪末他追随康有为宣传维新;20世纪初又接受进化哲学,思想主张转向民主共和;1919年在《欧游心影录》中,他主张尽弃西方思想,回归中国传统思想。梁启超思想的变化折射出
A.知识分子思想与时俱进B.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C.清末民初社会转型艰难D.资产阶级的妥协软弱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一些前辈学者对于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意义有一些基本的估计,严复就说过,如果要研究人心和政治风俗的变化,那么赵宋一代的历史是特别值得注意的。陈寅恪、王国维也都在他们的著述里反复强调宋代对于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讲到中国古今的社会之变,每一个朝代都会有变化,但是最重要的变化是在宋代。日本的佐竹靖彦先生,在他讲宋元时代史的基本问题的概要时说“社会构造的变化、文化状态的变化,在宋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突出的表现”。但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宋朝也常被称之为“积贫积弱”的王朝。宋朝“积弱”之说本自宋人,也是元明清乃至民国和改革开放以前较为一致的看法,并非因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欺凌才被特别提出。宋朝“积弱”也不意味着宋人不能打仗,实际上从战争的防御战角度来说,宋人反击辽西夏金元的“侵略”还是卓有成效的,但宋朝“积弱”不能简单地归咎为军事能力的强大与否,而是统治者主观运用客观实力水平较为低下的一种反映。

——摘编自邓小南《游于艺:宋代的忧患与繁荣》、李华瑞《宋朝“积弱说”再认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任一个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与自然科学揭示一般物质世界的必然性不同,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科学”和“解释性科学”,不但要揭示社会规律的必然性,还要揭示把这种必然性变成现实可能性的社会力量和实现道路。古今中外历史表明,激烈的社会大变革一定是以思想的大发展为充导,也一定是以思想的大丰收为结果的,因为深刻的社会实践需要伟大思想的引领,生动的社会实践又催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摘编自刘汉俊《伟大社会变革呼唤创新思想理论》


结合中外思想发展史的相关内容,论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0-11-29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1届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