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现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原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 ”。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材料三   明朝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清朝沿袭其制。特点主要有:一、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二、需要模仿古代“圣贤”口吻写作,不许发挥个人见解;三、作文的骨干部分是四段对偶排比文字。

——张帆等《中外历史纲要》上

绪三十一年,张之洞、袁世凯始会奏请罢科举。“科举之弊,古今人言之綦详,科举之阻碍学堂,妨误人才,……而我国独相形见绌者,则以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人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难矣! 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必先停科举始”。在各方势力的共同促使下,1905 年,清政府下令废止科举制,兴学堂。

——萧一山《清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角度分析秦成为强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唐王朝统治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材用人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