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03年,直隶总督抽取鼓铸铜元的部分余利为资本,率先在保定创办北洋工艺总局,办起艺徒学堂(后改称为实习工厂,旋易名聚合纺织厂),又建工艺局、习艺所及满城积祥有限工厂等,推进织、染、皮、藤、衣、料器、金属、印刷、雕凿等多项工艺。这些举措(     
A.得益于清末新政的开展B.使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
C.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D.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图是刊登在1908年《神舟日报》上的漫画。漫画左边屋顶上的字依次为“出版者之宅”“集会者之宅”“言论者之宅”,门头上写有“自由社”。该漫画表明(     
A.晚清政府在钳制民间舆论B.基层组织维护社会治安
C.禁绝封控以缓解社会矛盾D.各方协作改善国家治理
2023-04-05更新 | 53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清末废科举后,保留了优拔考试作为善后之策。按照清廷布置,浙江在提学使支恒荣主持下先后于丙午年底(约1907年1月初)举行了优贡考试,于己酉年(1909)夏举行了优拔考试,这两次考试均产生了很多争议,引起较大反响,被趋新媒体视为“不科举之科举”。清廷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自身封建统治B.选拔更多优秀人才
C.迎合舆论挽救民心D.改变僵化的选官体制
2023-03-22更新 | 425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海亮艺术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4年初,清政府试办户部银行。3月,颁布《试办银行章程》,该章程规定:作为有限公司,该行归国家保护,遇市面银根紧急,青黄不接时,可向户部请给库款接济;其开办资本为库平银400万两,分为4万股,每股100两,户部认购一半,其余一半准私人自由认购。这些规定的实施(     
A.促成了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B.适应了洋务新政的需要
C.助推清廷重掌国家财政命脉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是1904~1910年晚清政府颁行的经济法律法规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类别法律法规内容数量(部)时间(年)
综合性法规商律、注册71904~1906
行业性法规铁路101903~1908
劝导奖励实业章程奖励公司章程81905~1910
A.法律实施保障了经济的繁荣B.经济实现了近代化
C.政府重视经济的法治化管理D.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商事法律——《钦定大清商律》,它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商业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和商人的合法地位。《钦定大清商律》的颁布(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B.壮大了推动社会转型的力量
C.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标志着清政府开启自救运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于1853年开征厘金(对所有过境商品进行征税)。很快,厘金制度发展到只征华商(国货)、不征洋商(洋货),致使商户认为与其从农村收购手工业产品进行贩卖,还不如购买贩运洋货,以至于农民农闲期间生产的手工产品逐渐失去了销路。清政府此举(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C.抵制西方列强保护经济主权D.进行“商战”以争利权
2023-02-06更新 | 44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届高三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图为创办于1907年的天津《醒俗画报》刊登的漫画。立宪“利君利民”的大门紧闭不开,贿赂“利官”的门却大开,金钱自由进入。该漫画旨在(     
A.批判官场黑暗腐败B.倡导实施君主立宪
C.纠正国民不良习俗D.关注时政扩大销路
2022-12-20更新 | 820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是清政府在实行新政的过程中迫于时局变化与内外压力,融合西方资本主义民法原则与中国传统礼教民俗,于1908年着手纂订、1911年出台的《大清民律草案》。其内容共计51569条,初步形成了独立系统完整的民法典。

以下是《大清民律草案》关于离婚规范的内容节选

1359条:两相自愿,可以离婚,但男不满30、女不满25,必须要父母允许。

1362条:规定重婚(实际上主要针对女方适用)妻子通奸、丈夫奸非罪判刑、虐待等共九条事由可以诉讼离婚。

1366条:“两愿离婚者,离婚后子之监护,由父任之(即父亲有优先监护权)。未及五岁者,母代任之。若订有特别契约者,按其契约。”

1367条:同自愿离婚条,“但审判衙门得及其子之利益,酌定监护人。”

1368条:“两愿离婚者于离婚后,妻之财产仍归妻。”(诉讼离婚也适用此条)

1369条:“应归责于夫者,夫应暂给妻以生计程度相当之赔偿。”(离婚损害赔偿)

——摘编自张银丽《〈大清民律草案〉之亲属法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清民律草案》中关于离婚规范条例体现出来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清民律草案》制定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之前的早期文献中所表现出来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大多是传闻和想象。古代中国人有一种把空间最大化的想象方式,就是把“天下”想象成“九州”以及周边,中国与“四裔”,或者是以“王畿”为中心逐级放大的“五服”。它体现了古代中国自居中央的天下观念,按照古人的说法,因为四裔不够文明,都仰慕中国,所以要来中国朝贡。“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周边四裔为附庸”的中国历史记载传统,延续了两千多年。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道光年间,国门被迫打开,有关中国之外的世界知识逐渐受到关注,一些世界地理和历史的著作陆续问世,中国历史学家才真正开始有意识地超越帝国边界,并依靠异域自己的资料加上亲身经验和考察,开始试图叙述有关世界/全球的史地知识。随着中国内政外交的步步失败,关于世界地理和历史观念的巨变,仿佛在加速度地出现。早在同治六年(1867)清王朝成立同文馆,就决定同文馆要设立“读各国史略”一科:1895年甲午战败,1898年变法失败,1900年义和团事件之后,晚清政府不得不从政治、制度和教育上改革。在这种改革中,有关历史的观念,也终于迸入官方主导的学校教育。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大学堂在中国历史之外必须讲授“万国史”、中学堂讲授“欧洲和美洲史”。正是在这种中国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历史也顺势进入中国。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史学对世界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以来中国史学对世界认识的变化,并概括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2-11-15更新 | 9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培优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